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62章 清明的雨,润透了坟前的土

清明前三天就开始下雨,细细密密的,像扯不断的银丝,把葆仁堂的青瓦洗得发亮。陈砚之蹲在药圃里,给刚种下的薄荷培土,指尖插进湿润的泥土里,能摸到草根在悄悄舒展,带着点扎手的劲儿。

“砚之,帮我看看这艾绒够不够细。”爷爷坐在屋檐下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个石臼,正慢慢捣着晒干的艾草。捣好的艾绒像团灰白的云,捏在手里轻飘飘的,带着股清苦的药香。

陈砚之凑过去,抓起一把艾绒,指尖搓了搓:“够细了,爷爷,能看见里面的白丝呢。”这是要给乡亲们准备的,清明插艾,能祛晦气,老辈人都信这个。

正说着,巷口的刘奶奶拄着拐杖来了,竹篮里装着叠好的纸钱,纸角被雨打湿了,有点发皱。“砚之啊,帮奶奶看看这药还有没有效。”她从篮底摸出个油纸包,打开来,里面是去年清明陈砚之给开的安神药,纸包上还记着用法。

“奶奶,这药放了一年,怕是潮了,”陈砚之接过纸包,闻了闻,药味淡了不少,“我再给您配点新的,还是治失眠的,加了点合欢花,睡得能沉些。”

刘奶奶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堆得像揉皱的纸:“这几天总梦到你刘爷爷,他在梦里说冷,我就想着给他烧件纸衣裳。可一闭眼就看见他走那天的样子,直挺挺地躺在那儿,手里还攥着我给他缝的布老虎……”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砸在竹篮的纸钱上,洇出个深色的圆。

陈砚之赶紧给她倒了杯热茶,又抓了把炒枣仁、柏子仁、远志,用棉纸包好:“这药睡前泡着喝,能安神,梦就少了。奶奶,您要是想刘爷爷了,就跟他说说话,他听得见的。”

刘奶奶点点头,用袖口擦了擦眼睛:“还是你懂奶奶的心。对了,你爷爷的艾绒还有多的不?给我抓一把,插在门楣上,你爷爷以前总说,清明的艾能挡不干净的东西。”

陈砚之取了一大捧艾绒放进她的竹篮,又往篮里塞了把薄荷:“这薄荷提神,您白天泡着喝,别总打瞌睡。”

送走刘奶奶,雨忽然下大了,打在梧桐叶上“哗啦啦”响。陈砚之刚把晒在檐下的药材收进屋里,就看见西巷的马婶抱着个孩子跑进来,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小脸憋得通红,额头上敷着块湿布,布角都湿透了。

“砚之!快救救孩子!”马婶的裤脚全湿了,紧紧贴在腿上,声音里带着哭腔,“从昨天开始就发烧,说胡话,总喊‘爷爷别拉我’,村里的赤脚医生说是撞了邪,让我来求求你。”

陈砚之赶紧把孩子抱到诊床上,解开他的衣襟,孩子的胸口烫得像揣了个小火炉,呼吸急促,嘴唇干裂。他摸了摸孩子的脉,又看了看舌苔,舌红苔黄,是典型的“外感风热,热扰心神”,多半是清明前跟着大人去上坟,淋了雨受了寒,又被坟地的阴湿之气侵了体。

“马婶,孩子是着凉了,不是撞邪,”陈砚之一边说,一边开方,“我给开点清热退烧的药,加了点钩藤,能止惊,别担心。”他提笔写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8克、钩藤6克(后下)、薄荷5克(后下)、生甘草3克。

“这药得快煎,大火烧开后煮一刻钟就行,”陈砚之把药方递给马婶,又取了些酒精棉,“先用这个给孩子擦手心、脚心,能快点退烧。”

马婶接过药方,手还在抖:“真的没事?他昨天指着墙角说有个穿黑衣服的老爷爷,吓得我一晚上没敢合眼。”

“那是孩子烧糊涂了,”陈砚之笑着安抚她,“等烧退了,就啥也看不见了。您煎药的时候,往锅里扔块生姜,能驱驱寒。”

马婶刚走,爷爷就说:“去给东头的张大爷送点艾绒,他儿子去年没了,这是头一个清明,怕是熬不住。”

陈砚之抓了两大把艾绒,又包了些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揣在怀里就往外走。雨丝打在脸上,凉丝丝的,巷子里的石板路滑得很,每走一步都得踩稳了。路过祠堂时,看见有人在烧纸,火苗在雨里忽明忽暗,纸灰打着旋往上飘,像一群白蝴蝶。

张大爷家的门没关严,虚掩着,能听见里面的咳嗽声。陈砚之推开门,看见张大爷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小伙子笑得露出白牙,是他刚过世的儿子。炕桌上放着个空酒瓶,酒气混着烟味,呛得人鼻子发酸。

“张大爷,给您送艾绒来了。”陈砚之把艾绒放在桌上,又递过药包,“这药泡水喝,能顺顺气,别总憋着。”

张大爷抬起头,眼睛红得像兔子,胡子上还沾着酒渍:“砚之啊,你说我咋就梦不见他呢?他小时候总趴在我背上,说要给我买最好的酒……现在倒好,剩我一个人喝闷酒。”说着,抓起酒瓶就要往嘴里倒,手却抖得厉害,酒洒了一身。

陈砚之赶紧夺过酒瓶,给她倒了杯热水:“大爷,他是怕您难过,才不进您的梦。您要是想他了,就去他坟前坐坐,给他讲讲地里的麦子长势,他听得见。”

张大爷抹了把脸,忽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是啊,他最爱吃我种的麦子,说磨出的面香。今年清明,我给他带个麦饼去,就像他小时候那样,用芝麻糖当馅……”

从张大爷家出来,雨小了些,天边透出点淡淡的光。陈砚之走在巷子里,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了艾,青绿色的,被雨打湿了,却透着股倔强的生气。有孩子在巷口放风筝,风筝线在雨里绷得笔直,一只“蝴蝶”风筝栽了下来,落在坟地的矮墙上,像只停在那儿的真蝴蝶。

回到葆仁堂,爷爷已经把艾绒分好了,一小捆一小捆的,用红绳系着,摆在门口的石板上。“来,把这几捆给孤寡老人送去,”爷爷递给他个竹篮,“清明不光是祭祖,更是活人得好好活着。”

陈砚之提着竹篮走在雨里,艾绒的清香混着泥土味,格外真切。他忽然觉得,这清明的雨不是冷的,是暖的,像长辈的手,轻轻拍着你的背,说:“别难过,日子还得往前过。”

傍晚,雨停了,天边挂着道淡淡的虹,像座彩色的桥。陈砚之坐在药圃边,看薄荷的叶子上滚着水珠,在夕阳下亮得像碎玻璃。爷爷走过来,手里拿着两串刚串好的艾条:“明天清明,早点起,跟我去给你太爷爷上坟。”

“嗯,”陈砚之点点头,“我把去年晒的菊花带上,太爷爷以前最爱喝菊花茶。”

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你太爷爷要是知道你现在能看好病了,保准在坟里都笑出声。”

陈砚之拿起笔,在本子上写道:清明的雨,是给活人洗心的。刘奶奶的泪,张大爷的酒,马婶怀里的孩子,都在这雨里慢慢舒展开来。坟前的土被润透了,明年会钻出青草,就像那些藏在心里的念想,看着是疼,其实是在扎根。艾绒的香,菊花的苦,混着雨的甜,就是清明的味道。

药圃里的薄荷又长高了点,叶片上的水珠坠下来,砸在泥土里,“嗒”的一声,像谁在轻轻说:“别停,接着往下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