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59章 雨水的苍术燥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59章 雨水的苍术燥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雨水时节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葆仁堂的青石板路润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疯长,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潮湿的土腥气。陈砚之正在药圃里给白术培土,泥水溅了满裤脚,指尖沾着湿润的泥土,凉丝丝的。

“砚之,前院来了位妇人,说浑身不得劲。”小李举着油纸伞跑过来,伞沿的水珠滴在陈砚之的草帽上,“带了两个孩子,小的还在怀里哭呢。”

陈砚之拍掉手上的泥,跟着小李走进诊室。只见诊椅上坐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怀里抱着个周岁左右的孩子,旁边还站着个五六岁的男孩,正不安地扯着妇人的衣角。妇人脸色发黄,眼下有淡淡的青影,眉头紧锁着:“陈医生,我这几天总觉得身上沉,像灌了铅,头也昏昏沉沉的,吃饭没胃口,还老想吐。”

她怀里的孩子也哭哭啼啼的,小脸有点发灰,额头上渗着冷汗。“这孩子也跟着我闹毛病,拉了两天肚子,大便像稀水,还总打喷嚏,流清鼻涕。”

陈砚之先给妇人搭脉,脉象濡缓,像浸在水里的棉线,软而无力。再看她的舌苔,白腻得像刚喝了牛奶,舌面还挂着一层薄薄的水膜。这是典型的“湿邪困脾”,雨水时节湿气重,脾胃功能弱的人最易受邪,湿邪困遏清阳,就会头晕身重;影响脾胃运化,便会食欲不振、恶心。

他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不发烧,看了看孩子的舌苔,也是白腻的,大便清稀如水,带着不消化的奶瓣——这是“寒湿困脾,运化失常”,多半是跟着母亲受了湿邪,又可能晚上踢被子着了凉。

“您是不是总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也发沉?”陈砚之问妇人。

“是啊,”妇人叹了口气,“每天带两个孩子就够累的,这几天更是觉得撑不住,连洗碗都觉得费劲。”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心里有了谱。治湿邪,苍术是良药,《本草纲目》说它“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能燥湿健脾,配上其他祛湿药,正合适。他先给妇人开方:苍术10克、厚朴8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藿香6克(后下)、佩兰6克、生姜3片、炙甘草5克。

这方子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减的,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和胃,茯苓、白术增强健脾祛湿之力,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生姜温胃止呕,刚好应对妇人的湿邪困脾之证。

接着,他又给孩子开了个小方子:炒苍术5克、炒白术5克、茯苓6克、炒麦芽6克、生姜1片、大枣1枚。“这药量小,煮成浓浓的半碗,分三次喂,能健脾祛湿,止腹泻。”陈砚之特意嘱咐,“孩子的药要温温的喂,别烫着,也别放凉了。”

爷爷这时从后院走进来,看了看妇人和孩子,又看了看药方,对陈砚之说:“妇人带两个孩子,劳心劳力,湿气之外还有气虚,可加5克黄芪,补气健脾,让她能有点劲儿。孩子流清鼻涕,是有点外感风寒,加2克紫苏叶,既能散寒,又能止呕。”

陈砚之恍然大悟。黄芪能补气,正好兼顾妇人的“倦怠乏力”;紫苏叶辛温,能解表散寒,对孩子的清鼻涕正对症。他立刻在妇人的药方里添上“黄芪5克”,在孩子的药方里添上“紫苏叶2克”。

“雨水节气,湿气最盛,”爷爷对妇人说,“不光要吃药,家里也得注意,被褥多晒晒,别让潮气侵了身。饮食上多吃点山药、薏米,能帮着祛湿。”

妇人点点头,接过药方,又问:“陈医生,这药得喝几天?我这孩子总哭,喂药怕是费劲。”

“您的药喝五天,孩子的药喝三天就行,”陈砚之说,“孩子的药可以少放一点点冰糖,别太多,免得生湿。喂的时候慢慢来,别硬灌,免得呛着。”

送走妇人,刚歇了口气,巷口的赵大爷就拄着拐杖来了,说是这几天下雨,他的“老慢支”又犯了,咳嗽痰多,白黏腻,早上起来咳得最厉害,胸口发闷。

陈砚之给赵大爷搭脉,脉象滑而濡,舌苔白腻厚。这是“痰湿阻肺”,雨水湿气重,痰湿更易滋生。他想起《伤寒论》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便开了方子:苍术8克、半夏6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8克、莱菔子8克、白芥子3克、炙甘草5克。

“这药能燥湿化痰,降气止咳,”陈砚之说,“您这痰是湿痰,得用温燥的药才能化掉,喝几天痰少了,咳嗽自然就轻了。”

爷爷看了方子,说:“加3克杏仁吧,能降气止咳,还能润肠通便,您这几天是不是大便也不太畅?”

赵大爷连连点头:“是啊,好几天才一次,费劲得很。”

陈砚之赶紧添上“杏仁3克”,心里想着——痰湿阻肺,往往影响大肠传导,杏仁既能降肺气,又能通大便,真是一举两得。

傍晚,雨停了,天边透出淡淡的霞光。陈砚之坐在诊室里,整理着药方,爷爷端着杯热茶走进来:“今天用了三次苍术,针对不同的湿证,加减各有不同,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

“我现在才明白,湿邪虽然都是湿,但在脾就是腹胀乏力,在肺就是咳嗽痰多,在孩子就是腹泻,”陈砚之说,“用药也得跟着变,不能一成不变。”

“没错,”爷爷笑着说,“就像这雨水,落在田里能润庄稼,落在屋里就成了潮气,得看它在哪儿,才能决定是留还是排。”

陈砚之拿出笔记本,写道:“雨水,用苍术燥湿。治妇人湿困脾,加黄芪补气;治孩子湿滞腹泻,加紫苏散寒;治赵大爷痰湿阻肺,加杏仁降气。原来湿邪就像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样子,用药就得像治水,堵疏结合,因势利导。大家来看病,不仅是来拿药,更是来寻个安心,看着他们眉头舒展,比什么都强。”

药圃里的白术在雨后更显翠绿,叶片上的水珠在夕阳下闪着光。陈砚之看着它们,忽然觉得,自己对“湿”的理解,就像这雨后的泥土,渐渐变得湿润而深厚——那些看似相同的病症,藏着不同的细微差别,而医者的责任,就是找到那最贴切的药方,像细雨润田一样,悄悄抚平病痛的褶皱。

这时,下午来的妇人又折了回来,脸上带着笑意:“陈医生,我家孩子喝了药,不拉肚子了,也不哭了,真是太谢谢您了!我也觉得身上轻了点,能吃下东西了。”

陈砚之心里暖暖的,像被这雨后的阳光晒着。他知道,这就是医道的寻常与珍贵——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里,在这一味味燥湿的药材里,守护着巷子里每一个家庭的安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