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2章 夏至的桂枝温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42章 夏至的桂枝温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夏至的阳光烈得晃眼,葆仁堂的竹帘拉得低低的,挡住直射的热浪,只留些碎光在青砖地上跳荡。陈砚之坐在案前翻《伤寒论》,指尖划过“桂枝汤”的条文,字里行间仿佛能闻到桂枝的辛香。

“砚之,来看看这位患者。”爷爷的声音打破了午后的安静,他领着一位中年男人走进来,男人缩着肩膀,双手抱着胳膊,脸色有些发白。

“医生,我这胳膊腿儿总觉得酸沉,一吹空调就更难受,还老出汗,明明觉得冷,却止不住地冒虚汗。”男人说话时带着点气弱的沙哑。

陈砚之让他坐下,伸手搭脉,脉象浮缓,再看舌苔,淡白而润。他想起《伤寒论》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的记载,心里有了方向。

“您是不是总觉得身上没劲,怕风,出汗后更怕冷?”

男人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样!晚上睡觉也爱出汗,醒来一身湿,别提多难受了。”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手指在一排药斗上停顿片刻,提笔写药方。他记得桂枝汤的基础方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但患者提到“酸沉乏力”,是不是该加些补气的药?

犹豫了几秒,他写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6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写完后,他盯着药方看了一会儿,又在“生姜”后添了“切薄片”三个字。

爷爷凑过来看了看,没立刻说话,转而问患者:“除了这些,是不是还觉得口干,但不想喝太多水?”

男人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总觉得嘴里干,但喝了水又胀得慌。”

爷爷看向陈砚之:“《伤寒论》说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你加黄芪、白术是想增强补气固表的作用,思路是对的,但他有‘口干不欲饮’的症状,说明有湿滞,是不是该加一味茯苓?既能健脾渗湿,又能调和桂枝的辛温。”

陈砚之恍然大悟。刚才只想着补气止汗,却没注意到“口干不欲饮”是湿邪的信号,茯苓能利水渗湿,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他立刻在药方上加了“茯苓10克”,抬头时眼里带着感激:“爷爷,我差点忘了湿邪的影响。”

“《伤寒论》的方子像积木,基础模块是固定的,但拼法要跟着患者的症状变,”爷爷拿起药方递给伙计,“桂枝配白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加黄芪、白术增强固表之力,配茯苓祛湿,这才算把‘汗出怕风’的根给按住了。”

抓药时,陈砚之特意去看了桂枝——手指粗的枝条切成的薄片,断面带着淡淡的黄,凑近闻,有辛温的香气。他想起书里说“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忽然明白这味药的妙处:既能散表寒,又不燥烈,搭配白芍的酸敛,刚好能做到“散而不伤阴”。

患者拿着药离开前,陈砚之仔细叮嘱:“药煎好后温服,喝完别急着吹空调,盖薄被躺一会儿,微微出点汗就好,别大汗淋漓。如果觉得嘴里发苦,可以少喝两口热稀粥。”

傍晚整理诊室时,爷爷指着《伤寒论》里的桂枝汤条文说:“你看这方子,五味药看似简单,却藏着‘阴阳调和’的理——桂枝阳,白芍阴;生姜散,大枣收;甘草居中调和。你今天加黄芪、茯苓,是在阴阳之外,补了‘气’和‘湿’的维度,这就是化裁的意义。”

陈砚之翻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夏至,用桂枝汤化裁。桂枝配白芍,像一对互相牵着手的伙伴,一散一收,刚好接住怕风出汗的患者。爷爷说,经方不是固定的框,是能生长的树,加减之间,长出来的枝丫才最适合眼前的人。”

窗外的夕阳把竹帘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伤寒论》的书页上,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和药柜里的桂枝、白芍一起,悄悄诉说着“因病施治”的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