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0章 光阴里的答案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0章 光阴里的答案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霜降这天,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霜。清晨推开葆仁堂的门,只见院子里的草木上都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像撒了一层白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陈砚之拿起扫帚,轻轻扫着阶前的落叶,霜花沾在扫帚上,凉凉的。

祖父已经坐在诊室里了,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铜炉,正在烤橘子。橘子的表皮在炉火的烘烤下,渐渐变成了焦黄色,散发出一股甜甜的香气。“来,尝尝。”祖父拿起一个烤好的橘子,剥了皮递给陈砚之,“霜降吃点烤橘子,能润肺止咳,防秋燥。”

陈砚之接过橘子,掰了一瓣放进嘴里,热乎乎的,甜中带着一丝微苦,味道很特别。“爷爷,您怎么什么都知道啊?”他笑着说。

祖父也拿起一瓣橘子,慢慢嚼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一辈辈传下来的。就像这中医,也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有很多好东西,等着你们年轻人去学,去用。”

陈砚之点点头,心里忽然想起了太爷爷的医案,想起了太奶奶的字迹,想起了刘老先生的银针。这些都是传承的印记,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中医的历史。而他,就是这串珍珠上的一颗新珠子,需要不断打磨,才能变得光亮。

上午来了位病人,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说自己最近总是觉得累,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还特别怕冷,夏天都不敢吹空调。他的脸色苍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说话声音很低。

陈砚之给他把脉,脉象沉细无力,像一条快要干涸的小溪。他又看了看男人的舌苔,舌质淡白,苔薄白。“您这是肾阳虚,得温补肾阳。”陈砚之说,想起课本里的知识,“我给您开个肾气丸加减吧。”

男人点点头,又有些犹豫地说:“医生,我这病能好吗?我看了好长时间了,总不见好。”

“能好,但得慢慢调。”祖父在一旁说,“你这是长期劳累,耗伤了肾阳,就像锅里的火快灭了,得一点点添柴,让火慢慢旺起来。不能急,一急就容易出错。”他转头对陈砚之,“再加些黄芪、党参,补气的,气能生阳,效果能更好些。”

陈砚之赶紧在药方上添了两味药,心里暗暗佩服祖父的经验。自己只看到了“肾阳虚”,却没考虑到“气能生阳”的道理,还是有些片面。

男人拿着药方,感激地说:“谢谢陈老先生,谢谢陈医生。我一定好好吃药,配合治疗。”

看着男人的背影,陈砚之忽然觉得,医生的话对病人来说,就是一种希望。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比药方更能给病人力量。这也是祖父教他的,行医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

中午吃饭的时候,祖母做了一锅萝卜排骨汤,说霜降吃萝卜,能消食化积,还能御寒。“你爷爷年轻的时候,冬天总爱用萝卜炖羊肉,说能暖身子,还不容易上火。”祖母一边给陈砚之盛汤一边说,“那时候条件不好,能吃上一顿萝卜炖羊肉,就觉得是过年了。”

陈砚之喝着汤,萝卜的清甜混着排骨的鲜香,在嘴里化开。他想起祖父说过的话,中医的很多道理,都藏在日常生活里。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都有讲究,这便是“药食同源”的智慧。

下午,陈砚之整理药柜的时候,发现最底层的一个抽屉里,放着一个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葆仁堂”三个字,字迹苍劲有力,是太爷爷的笔迹。木牌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这是太爷爷当年开葆仁堂时做的,挂在门口的牌子。”祖父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他身后,手里拿着一块布,轻轻擦拭着木牌,“那时候条件艰苦,太爷爷就是靠着这‘葆仁’两个字,一点点把药铺做起来的。‘葆’是守护,‘仁’是仁心,这两个字,就是我们葆仁堂的根。”

陈砚之看着木牌上的字,忽然明白了祖父为什么总是那么从容,那么有耐心。因为他心里装着“葆仁”两个字,装着对病人的责任,装着对中医的热爱。这份责任和热爱,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他行医的路。

傍晚关店时,陈砚之站在门口,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很平静。他想起自己刚学医的时候,总觉得中医很神秘,很难懂。现在才明白,中医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饮食里,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贴近生活的智慧。

“砚之,过来。”祖父在诊室里喊他。

陈砚之走进诊室,看见祖父手里拿着一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银针,针身很细,闪着银白色的光,和刘老先生的那几根很像。“这是我年轻时用的第一根银针,送给你。”祖父把锦盒递给陈砚之,“希望你能用它,好好为病人治病,守住我们葆仁堂的根。”

陈砚之接过锦盒,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根银针,更是一份传承,一份期望。他小心翼翼地把锦盒放进怀里,像揣着一份珍贵的宝藏。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砚之看着祖父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忽然明白,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就在这光阴里,在这药香里,在祖父的言传身教里。

中医的传承,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代医者的坚守和付出。它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仁心。而他,会带着这份传承,带着这枚银针,带着葆仁堂的药香,继续走下去,在光阴里寻找更多的答案,守护更多的生命。

葆仁堂的木门缓缓关上,铜环碰撞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像一声温柔的承诺。药香在诊室里弥漫着,和着夜色,温暖而绵长,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