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66章 得气针法辨精微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66章 得气针法辨精微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药香里混着淡淡的艾草味,陈砚之正蹲在院子里,往一个冬瓜上扎针。冬瓜皮上用红笔画了十几个小点,都是董氏奇穴的位置,他手里捏着根一寸长的毫针,屏息凝神,手腕轻轻一转,针尖稳稳地刺入“灵骨穴”的标记处。

“手腕再松点。”陈守义端着个紫砂杯站在旁边,看着他的动作,“别攥那么紧,针是有灵性的,你越较劲,它越不听话。”

陈砚之吐了口气,慢慢放松手腕,果然觉得针尖的阻力小了些:“爷爷,这董氏奇穴的得气感,是不是跟《针灸大成》里说的不一样?我昨天给张叔扎‘大白穴’,他说酸麻感往胳膊肘窜,而扎正经的合谷穴,酸麻多往手指走。”

“算你没白练。”陈守义往石桌上放了个铜人,“董氏奇穴的得气讲究‘气至病所’,啥意思?就是酸麻胀的感觉得往有病的地方跑,才算扎对了。比如治腰疼扎‘灵骨穴’,病人得说酸劲儿往腰上窜,这才管用。”

他拿起一根针,在铜人手背的“五虎穴”上比划:“《针灸大成》里讲得气,多是‘局部酸胀’,比如扎足三里,腿肚子酸就算得气;但董氏奇穴不行,必须让气顺着经络往病处走,就像送信,得送到家门口才算数。”

陈砚之把针从冬瓜上拔下来,又往“大白穴”的位置扎:“那捻针的手法呢?我看您给人扎董氏奇穴时,捻针又快又轻,不像扎正经穴那样,得慢慢转。”

“这就是关键。”陈守义放下茶杯,接过他手里的针,“《针灸大成》里的捻法讲究‘补泻’,补法要慢捻,泻法要快捻;董氏奇穴不管补泻,只讲‘催气’。你看——”他捏着针,手腕快速小幅度转动,针尾像风中的芦苇轻轻颤动,“就这样,快而轻,让气动起来,但又别太猛,免得气乱串。”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哎哟”声,是村东头的王二楞,一瘸一拐地进来,脚踝肿得老高:“砚之哥,帮个忙!刚才打篮球崴了脚,这疼得钻心,站都站不稳。”

陈砚之刚要起身,陈守义按住他:“今儿你试试,用董氏奇穴的‘五虎穴’,我在旁边看着。”

王二楞一听要扎针,往后缩了缩:“别别,我怕疼……”

“就扎一下,保证比你这疼轻多了。”陈砚之拿出酒精棉,擦了擦他的手背,“我这针细,进得快。”他按昨天记的位置,在王二楞大拇指第一节找“五虎穴”,指尖按下去:“这儿酸不?”

“酸!酸得厉害!”王二楞皱着眉。

“就这儿了。”陈砚之捏起针,学着爷爷的样子,手腕轻转,针尖倏地刺入,然后快速小幅度捻转,“感觉咋样?酸劲儿往哪走?”

王二楞愣了愣,忽然“咦”了一声:“怪了!酸劲儿顺着胳膊往下窜,到肩膀拐了个弯,往脚脖子跑了!哎?脚好像没那么疼了!”

陈守义在旁边点头:“这就是‘气至病所’,成了。”

陈砚之心里一喜,又捻了两下针:“试着动动脚,慢点。”

王二楞小心翼翼地活动脚踝,居然能轻轻点地了,脸上笑开了花:“真神了!刚才动一下都像要掉下来似的!”

送走王二楞,陈砚之激动得脸都红了:“爷爷,真管用!他那酸劲儿真往脚上跑了!”

“这才刚入门。”陈守义拿起针,“你再摸摸这针尾,是不是有点发沉?”

陈砚之捏着针尾,果然觉得比刚扎进去时沉了点:“这是咋回事?”

“这叫‘针下沉紧’,是得气的好兆头。”陈守义解释,“《针灸大成》里说‘如鱼吞钩’,就是这感觉;但董氏奇穴更讲究‘气行如线’,病人得清楚说出气往哪走,不能光靠针下沉紧判断。”

他让陈砚之给自己扎“中白穴”:“来,往我这小臂上扎,试试能不能让气往腰上走。我这老腰有点沉,正好给你当个靶子。”

陈砚之紧张地消毒、下针,刚要捻针,被陈守义拦住:“等会儿,先‘揣穴’。董氏奇穴得气,先得找准‘反应点’,就是病人自己觉得最酸的地方,不是你画的那个点。”

陈砚之按了按爷爷小臂上的几个地方,直到陈守义说“就是这儿”,才把针扎下去,快速捻转起来。“有感觉不?”

“嗯,气起来了……”陈守义闭着眼感受,“往肘上走了,再往左转点针尾……对,这下往腰上窜了,舒坦。”

陈砚之松了口气,额头都冒汗了:“比给别人扎紧张多了。”

“给自家人扎才更得用心。”陈守义睁开眼,“你记住,董氏奇穴的得气,病人的感觉比你的手法还重要。有的人对针敏感,轻轻一扎气就走;有的人迟钝,得捻半天还没感觉,这时候就得换穴,不能死扎一个地方。”

说话间,西院的李婶端着碗刚熬好的小米粥进来:“陈大爷,砚之,趁热喝口粥。”她瞅着桌上的铜人,“这是又在学新针法?前儿个听二楞说,砚之扎针能让酸劲儿往病处跑,跟会拐弯似的。”

“这叫得气针法,”陈砚之笑着解释,“就像给气指条路,让它往有病的地方去。”

李婶啧啧称奇:“还是你们懂行,俺们只知道扎针能治病,哪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陈守义喝着粥,对陈砚之说:“下午你给南头的马奶奶扎扎看,她膝盖疼了半年,正经穴扎了不少,效果慢,试试董氏的‘膝灵穴’,在小腿上,让气往膝盖上走,看看能不能起作用。”

“我记下了。”陈砚之往嘴里扒着粥,心里琢磨着“膝灵穴”的位置,“那扎的时候,要不要配合呼吸?《针灸大成》里说‘呼进吸出’,补泻得配合呼吸。”

“董氏奇穴不用。”陈守义放下碗,“它讲究‘动气’,病人得活动患处,气才走得快,跟呼吸关系不大。等会儿马奶奶来了,你扎完针就让她慢慢弯膝盖,气跟着动作走,比配合呼吸管用。”

下午马奶奶果然来了,拄着拐杖,膝盖肿得像个小馒头。陈砚之按爷爷说的,在她小腿上找到“膝灵穴”,扎下去后让她慢慢弯膝盖。“有感觉不?酸劲儿往哪走?”

“酸……往膝盖缝里钻了……”马奶奶边动边说,“哎?好像没那么僵了。”

陈砚之心里踏实了,这才明白爷爷为啥说“病人的感觉最重要”——那股酸劲儿往哪走,比书本上的描述实在多了。

夕阳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老长,陈砚之收拾着针灸盒,看着里面闪着光的银针,忽然觉得这得气的学问,就像人与人说话,得让对方听明白、有回应才行。《针灸大成》的得气是“医生与针的对话”,董氏奇穴的得气是“针与病人的对话”,说到底,都是为了让那股能治病的“气”,顺顺当当跑到该去的地方。

药炉上的艾草还在熏着,香气混着针尾的凉意,在葆仁堂里慢慢散开。陈砚之知道,这得气的功夫,得练上成千上百针才能摸透,但他不急——有爷爷在旁边指点,有乡亲们愿意当他的“靶子”,这门手艺,总能学会,就像门前的老槐树,慢慢长,总能枝繁叶茂,护着这一方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