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58章 银针轻点解沉疴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58章 银针轻点解沉疴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门轴刚“吱呀”转了半圈,就听见王大叔的大嗓门从门外撞进来:“砚之!在家不?快给你大叔看看这胳膊,快成废柴了!”

陈砚之正蹲在院子里翻晒艾叶,听见动静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大叔这是咋了?老远就听见您喊。”

王大叔迈进门槛,右手僵硬地吊在胸前,胳膊肘弯着,像揣着个看不见的包袱,脸憋得通红:“昨儿个帮邻居盖房,抬预制板时猛一使劲,胳膊就‘嘎嘣’响了一声,当时没当回事,今儿早起直接抬不起来了,连端碗都费劲!”

陈守义从里屋出来,手里捏着个紫砂杯,抿了口茶:“怕是筋腱伤着了,让砚之给你瞅瞅。”

陈砚之扶王大叔坐到诊床上,轻轻捏了捏他的胳膊,从肩膀摸到手腕,摸到肘部时,王大叔“哎哟”一声抽回手:“就这儿!像有根筋被攥住了!”

“是肱二头肌拉伤,还带点粘连。”陈砚之松开手,转身从竹盒里取针灸针,“光靠吃药慢,我给您扎几针,再揉揉,好得快。”

王大叔瞅着那亮晶晶的银针,往后缩了缩:“这玩意儿扎着疼不?我这辈子没挨过针,瞅着就怵得慌。”

“您放宽心,”陈砚之拿酒精棉擦着针,“我这针细得跟头发丝似的,进针快,就像蚊子叮一下。前儿个柱子落枕,我扎完当场就能转头,您忘啦?”

王大叔还是有点犹豫,陈守义在旁边搭话:“你当这针是瞎扎的?砚之在大学里跟周教授学了三年,光在棉花上练捻针就练废了两副针,准头着呢。”

陈砚之笑着拿起一根针:“大叔您看,这针叫‘毫针’,比绣花针还软。我先给您扎曲池穴,这穴在肘弯边上,管胳膊屈伸的。”他左手捏起王大叔胳膊上的皮肤,右手持针,手腕轻轻一转,针尖就没入皮肤,快得让人看不清动作。

“咋样?没感觉吧?”陈砚之捻了捻针柄,针尾微微颤动。

王大叔愣了愣:“还真不疼!就有点酸,像被蚂蚁爬。”

“这叫‘得气’,是好事。”陈砚之又取了根针,“再扎合谷穴,这穴在手背上,能疏风止痛,跟曲池配着,就像给卡住的齿轮上点油。”话音刚落,第二根针已经扎好,“您试着慢慢抬抬胳膊,别用劲,跟着这股酸劲儿走。”

王大叔试探着动了动,胳膊居然能弯起一点了,不像刚才那么僵:“哎!真能动了!刚才就像被钉子钉住了似的。”

陈守义在旁边眯着眼看:“再加个肩髃穴,那地儿是肩臂的关口,通了那儿,胳膊才能抬得高。”

“爷爷说得是。”陈砚之往王大叔肩膀上扎了第三针,“这肩髃穴得斜着扎,针尖对着胳膊肘,能把粘连的筋腱松开。您小时候玩过抽陀螺不?这针就像鞭子,轻轻一抽,那股僵劲儿就散了。”

他边说边捻针,三根针在穴位上微微颤动,阳光照在针尾上,闪着细碎的光。王大叔脸上的紧张慢慢消了,嘴里啧啧称奇:“这玩意儿真神!酸溜溜的劲儿顺着胳膊往下走,刚才那股憋得慌的感觉轻多了。”

扎了约莫十分钟,陈砚之慢慢起针,每拔一根就用酒精棉按一下针眼:“现在我给您揉揉,您忍着点,可能有点疼。”他掌心搓热,顺着王大叔的胳膊筋络往上推,到肘部时稍一用力,王大叔“哎哟”一声,却紧接着说,“痛快!就像堵住的水管通了!”

“这叫‘理筋’,”陈砚之边揉边说,“针把筋络通开了,再揉揉,把粘连的地方推开,以后才不容易犯。”

正揉着,门口又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是邻村的刘嫂子,孩子约莫三岁,脑袋歪向一边,脖子上有个明显的硬疙瘩。

“砚之兄弟,你给瞅瞅俺家娃,”刘嫂子眼圈红红的,“这歪脖子都快一个月了,镇上医院说是斜颈,让做手术,我实在舍不得。”

陈砚之让王大叔自己慢慢活动胳膊,转身来看孩子:“这是肌性斜颈,脖子上的胸锁乳突肌僵住了。能治,不用手术。”他取了根更细的针,“我给娃扎几针,您别怕,针特别细。”

刘嫂子抱着孩子的手有点抖:“这么小的娃,能扎针吗?他哭起来我可按不住。”

“您看我咋扎的。”陈砚之逗着孩子,“宝宝看,这是小银棒,会跳舞哦。”趁孩子注意力被吸引,他飞快地在孩子脖子两侧的风池、天柱穴扎了两针,针比刚才给王大叔用的短一半,“这两穴能松筋活络,娃小,用短针,进得浅,不疼。”

果然,孩子就哼唧了两声,还伸手想去抓针尾,陈砚之赶紧拦住:“别动哦,小银棒在干活呢。”他又在孩子手上的合谷穴扎了一针,“这针能让娃放松,别那么紧张。”

王大叔在旁边看得直咋舌:“这么点的娃都敢扎?砚之你这胆子可真够大的。”

“不是胆大,是有分寸。”陈砚之捻了捻孩子脖子上的针,“小孩皮肤嫩,气血活,针感来得快,好得也快。您看,这才一会儿,娃的脖子就没那么歪了。”

刘嫂子低头一看,可不是嘛,刚才孩子脑袋几乎要贴到肩膀上,现在能直起一点了,眼里顿时有了光:“真管用!刚才来的路上,他还直哭,现在都不哭了。”

“等会儿起了针,我再教您个按摩法,”陈砚之说,“每天给娃揉脖子上的疙瘩,顺时针揉五十下,逆时针揉五十下,配合着针,不出半月就能好。”

给孩子起了针,陈砚之又嘱咐刘嫂子:“别总让娃往一边歪头看东西,睡觉枕头别太高,喂奶时换着边喂,不然容易复发。”

刘嫂子连连点头,从布兜里掏出几个苹果:“这是自家树上结的,您尝尝。要不是您,我真得带娃去挨刀子了,想想都后怕。”

陈砚之刚把苹果收下,王大叔突然喊了一声:“砚之你看!我胳膊能举过头顶了!”他试着把胳膊举起来,虽然还有点费劲,却实实在在比刚才灵活多了,脸上笑开了花,“真神了!刚才还跟废了似的,这才多大会儿就好利索了!”

“别高兴太早,”陈砚之递给他一瓶药酒,“这是活血化瘀的,回去每天擦擦,别干重活,再养几天才能彻底好。”

王大叔接过药酒,非要塞给陈砚之两张票子,推搡了半天,陈砚之还是没收:“等您胳膊彻底好了,给我送两个您种的大冬瓜就行,比啥都强。”

送走王大叔和刘嫂子,陈守义慢悠悠地说:“刚才给娃扎针,那手够稳的,比上次给石头扎遗尿针时强多了。”

陈砚之笑了:“还是爷爷您当年教的‘稳、准、轻’三个字管用,扎小孩就得比扎大人更轻更慢,还得会哄着。”

“学医就像熬药,”陈守义拿起茶杯,“得慢慢熬,火候到了,药劲儿才出得来。你这针法学了三年,今天才算真正熬出点味儿了。”

阳光穿过药柜的格子,照在散落的银针上,亮得晃眼。陈砚之拿起一根针,对着光看,针尖细得几乎看不见,却像藏着千钧之力——这力,是周教授握着他的手教捻针的力,是爷爷在旁边敲着拐杖提点的力,更是病人眼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的力。

院子里的艾草还在晒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混着屋里的药味,让人心里踏实。陈砚之知道,这银针虽小,却能连着人心,就像葆仁堂的药香,不烈,却能熨帖了乡邻们的病痛,暖透了这寻常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