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49章 葆仁堂里语温温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49章 葆仁堂里语温温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天刚蒙蒙亮,葆仁堂的门板就被轻轻推开了。陈砚之背着药篓刚从后山采药回来,裤脚还沾着露水,就见门口蹲着个熟悉的身影——是村东头的刘二叔,正抱着膝盖唉声叹气,见陈砚之进来,猛地站起来,眼里全是红血丝。

“砚之!你可回来了!”刘二叔的声音带着哭腔,“你二婶子这两天上吐下泻,吃啥吐啥,水都喝不进,人快虚脱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来看过,打了针也不管用啊!”

陈砚之赶紧放下药篓,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二叔别急,我这就跟你去看看!”他边说边往药箱里装东西,“吐的是酸水还是清水?拉的是稀水还是带沫子?”

“全是稀水!跟尿一样!”刘二叔跺着脚,“她说胃里烧得慌,像有火在燎!”

“那是急性肠胃炎,多半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陈砚之麻利地往药箱里塞了几包药,“我带点黄连、黄芩,这俩是清热燥湿的,就像给胃里的火泼点凉水;再加点茯苓、白术,健脾止泻,相当于给跑偏的肠胃踩踩刹车;还有葛根,能升阳止泻,拖着点正气,别让她泻得脱了力!”

跟着刘二叔往家走的路上,晨露打湿了裤脚,陈砚之还在念叨:“到了家先让二婶子喝点淡盐水,别让她脱水。我开的药得熬两遍,第一遍大火烧开,小火煮二十分钟,第二遍少加点水,煮十五分钟就行,两次的药混在一起,分三次喝,喝的时候温温的,别太烫!”

到了刘二叔家,二婶子躺在床上,脸白得像纸,嘴唇干裂,见了陈砚之,虚弱地摆了摆手:“砚之……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二婶您别胡说!”陈砚之放下药箱,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又搭了搭脉,“您这是吃坏了肚子,昨天是不是吃了剩菜?”

二婶子点点头,声音细若蚊蚋:“前天的凉拌黄瓜,我看扔了可惜……”

“您看您,总这么节省!”陈砚之边说边拿出银针,“这黄瓜搁了两天,天又热,早变质了!我先给您扎两针,止止吐泻,再喝药就管用了。”他捏起银针,在二婶子的内关穴和足三里各扎了一针,“这内关穴能止吐,足三里是肠胃的‘保健穴’,扎上就舒服点了。”

果然,没过几分钟,二婶子说:“不那么恶心了……”

陈砚之笑着拔出针:“您看,管用吧?我这就给您熬药去。黄连、黄芩是苦寒的,能杀肚子里的坏东西;茯苓、白术是温性的,护住您的脾胃,别让药太伤胃;葛根呢,就像给您的正气搭个梯子,别让它跟着泻出去。这几味药凑一块儿,又能杀菌,又能补肚子,保管喝两副就好!”

刘二叔在旁边听着,一个劲点头:“还是砚之你懂!说得明明白白的,不像那赤脚医生,就知道打针!”

“二叔您别这么说,各有各的好。”陈砚之洗着药罐,“打针快,止吐泻快,但咱这中药能除根,把肠胃调理过来。等二婶好了,您让她多喝点小米粥,养养肠胃,别再吃剩菜了。”

熬药的功夫,陈砚之没闲着,帮着刘二叔把院子里的柴火劈了,又给鸡圈添了点饲料。二婶子喝了第一碗药,没多久就说想喝水了,脸色也好看了点。

“砚之啊,你这药真神!”二婶子喝着水,眼里有了神采,“刚才我还觉得天旋地转,现在脑子清楚多了!”

“这不是药神,是对症了。”陈砚之收拾着药箱,“您这是湿热引起的泻肚,就像地里的庄稼涝了,得赶紧排水(止泻),还得晒晒太阳(健脾),缺一不可。我再给您留两副药,喝完准好!”

从刘二叔家出来,陈砚之刚回葆仁堂,就见门槛上坐着个小姑娘,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攥着块红糖,见了陈砚之,怯生生地说:“陈叔叔,我娘说她心口疼,喘不上气……”

是村西头的小花,她娘有哮喘,一到换季就犯。陈砚之赶紧抱起小花:“走,带叔叔去看看你娘!”

小花娘躺在床上,胸口起伏得厉害,嘴唇有点发紫,见了陈砚之,艰难地说:“砚之……又麻烦你了……”

“婶子您别客气!”陈砚之放下小花,拿出听诊器听了听,“还是老毛病,气管里有痰堵着,气出不来。”他转身对小花说,“去,把你家的梨拿来两个,叔叔给你娘熬点梨水。”

他一边开方子,一边跟小花娘解释:“我给您用点苏子、莱菔子,这俩是化痰的能手,就像给气管里的痰松松土,好咳出来;再加款冬花、紫菀,这俩是治咳嗽哮喘的老搭档,能顺顺气,让您喘气不那么费劲;还有五味子,能敛气,不让您的气白白泄出去。这几味药熬出来有点苦,等会儿加勺蜂蜜,又治病又好喝!”

小花端着梨进来,陈砚之接过,切成块放进锅里:“婶子您看,这梨能润肺,加几颗川贝,蒸着吃,比吃药舒服。您这病啊,就像生锈的水管,得常通着,别让痰堵死了。平时别着凉,少闻油烟味,多去晒晒太阳,比啥都强。”

小花娘点点头,眼里含着泪:“砚之,要不是你,我这病……唉,真是拖累你们了……”

“婶子您说啥呢!”陈砚之端起熬好的药,吹了吹,“咱都是一个村的,谁还没个难处?您好好养病,等好了,还得看小花考大学呢!”

正说着,门口又吵吵嚷嚷进来一群人,是村北的王大爷,被几个年轻人架着,满脸通红,脖子上的青筋暴起。

“砚之!快!你王大爷刚才跟人下棋,输了急火攻心,一下子就说不出话了!”一个年轻人喊道。

陈砚之赶紧迎上去,只见王大爷指着自己的嘴,脸憋得发紫,想说话却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

“别慌!”陈砚之让人把王大爷放平,伸手掐住他的人中穴,“这是急火攻了心,气堵在嗓子眼里了!”他一边掐着人中,一边对旁边的人说,“快,去拿个醋瓶来!”

醋拿来了,陈砚之打开瓶盖,让王大爷闻了闻,又用手指蘸了点醋,点在他的舌尖上。“这醋能开窍,让他这股急火散散!”

过了一会儿,王大爷“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能说话了:“我……我那步棋走错了啊!”

众人都笑了,陈砚之松了口气,扶着王大爷坐起来:“大爷,您这是肝气郁结,气逆了!我给您开点柴胡、郁金,这俩能疏肝理气,就像给您心里的疙瘩松松绑;再加香附、青皮,帮着把堵着的气顺出去。回去熬药的时候,放两颗红枣,中和一下药的苦味,记住了,以后下棋可别这么较真了!”

王大爷抹着眼泪笑:“你这小子,还教训起我来了!行,听你的,以后不跟他们下了!”

葆仁堂里渐渐热闹起来,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陈砚之忙得脚不沾地,却始终笑眯眯的,给这个解释药效,给那个叮嘱忌口,手里抓药的动作麻利,嘴里的话也温温软软,像春日里的风,吹得人心里暖暖的。

日头升到头顶时,陈砚之才有空喝口水。他看着院子里晒着的草药,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药香,心里踏实得很。他爹以前说,当医生,不光要会看病,还得会“说病”,把道理讲透了,病人心里亮堂,病就好了一半。他一直记着这话,所以不管多忙,都要跟病人说清楚这药是啥用、为啥这么用,让他们明明白白看病,安安心心吃药。

这时,门口传来个熟悉的声音:“砚之,在家不?”

陈砚之抬头一看,是村支书,手里拎着个篮子,里面装着几个刚摘的桃子。“支书,您咋来了?”

“刚从镇上开会回来,听说你二婶子病了,来看看。”村支书把桃子放在柜台上,“不过听刘二叔说,被你几副药就治得差不多了?你这本事,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支书您过奖了,都是些常见病,不难治。”陈砚之给支书倒了杯水,“您坐,喝口水。”

“不坐了,我还得去趟村西头。”村支书摆摆手,“对了,镇上说要选乡村好医生,我第一个就报了你!你这葆仁堂,不光治病,还暖人心,咱村谁不念叨你的好?”

陈砚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支书,我就是做了该做的……”

“这可不光是该做的!”村支书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把病人当亲人,病人才把你当依靠。就冲这个,你也该评上!”

看着村支书走远的背影,陈砚之拿起一个桃子,擦了擦,咬了一口,真甜。他想,爹说的没错,药是死的,人是活的,把心掏出来对病人,病人也会把心掏出来对你。这葆仁堂的药香里,藏着的不光是草药的味,还有人心的暖,这才是最好的药方啊。

午后的阳光透过药柜的格子,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砚之坐在柜台后,低头整理着药材,嘴里轻轻哼着小曲,葆仁堂里静悄悄的,只有药杵偶尔碰撞的声音,像在应和着这份安稳与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