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39章 妙解疑难,婉拒邀请心自明

县中医院住院部的走廊静悄悄的,消毒水的味道里,忽然混进了点淡淡的艾草香——陈砚之背着他的布包,跟在林薇和李院长身后,脚步放得轻轻的,像怕惊扰了病人休息。

“就是这几间,”李院长推开一间病房的门,声音压得很低,“都是西医那边转过来的疑难杂症,抗生素用了不少,效果总不理想。”

病房里住着个老太太,插着氧气管,呼吸像破风箱似的,每吸一口气都带着颤音。“这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李院长介绍,“痰特别多,黄稠得像胶水,咳不出来,用了雾化和祛痰药,还是堵得厉害。”

林薇俯身为老太太听诊,眉头皱得紧紧的:“肺里全是湿啰音,像水泡在水里咕嘟。”

陈砚之没说话,凑过去看了看老太太的舌苔——又黄又厚,像铺了层发霉的豆腐渣。他又摸了摸老太太的手腕,脉滑得像走珠,却没什么力气。“院长,俺能看看她的痰不?”

护士赶紧递过个痰盂,陈砚之看了一眼,眉头也皱起来:“果然是热痰郁肺,就像烧开水烧糊了,锅底结着层黑垢,光加水(用祛痰药)冲不掉,得加点能刮垢的东西。”

“你有啥法子?”李院长眼睛一亮。

“俺爷以前治过这病,”陈砚之打开布包,掏出几样草药,“用桑白皮、葶苈子、瓜蒌,再加少量大黄,像给肺里的痰开条出路。桑白皮能清肺热,葶苈子能豁痰,瓜蒌能润,大黄是让痰从下面走,上下夹击,比光雾化管用。”

他边说边比划:“就像疏通下水道,上面浇清洁剂(雾化),下面用钩子(大黄)拉,双管齐下才能通。不过大黄得少用,老太太身子虚,像老房子,劲太大了怕塌。”

李院长盯着那几样草药,忽然拍了下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桑白皮配葶苈子,是《金匮要略》里的法子,加瓜蒌和少量大黄,既清又通,比单纯用化痰药周全!”他立刻对旁边的医生说,“按小陈说的,调整方子,加这几味药,剂量让中药房盯着点。”

下一间病房里,住着个年轻小伙,脸色蜡黄,眼窝深陷,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这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李院长叹气,“查了血、做了ct,啥问题都没查出来,体温总在37度5到38度之间晃,西药退烧药一吃就降,停了就升,像个调皮的孩子。”

陈砚之看了看小伙的手心,全是汗,又让他伸出舌头——舌尖红,苔薄白。“他是不是总觉得心里烦,晚上睡不着?”

小伙虚弱地点点头:“嗯,心里像揣着团火,躺哪儿都不舒服。”

“这是阴虚内热,”陈砚之肯定地说,“就像大晴天晒着的水缸,缸底快干了,水面却冒着热气。西药退烧药像往缸里泼凉水,当时凉了,太阳一晒(停药)又热了,得往缸里添新水(滋阴)。”

他从布包里拿出枸杞、麦冬、地骨皮:“用这几样煮水喝,像给水缸补水,再加点青蒿,能把表面的热气散掉,比总吃退烧药强,还不伤身子。”

林薇补充:“我前段时间给他用了滋阴的方子,效果不太明显,原来是缺了青蒿这味‘散’的药,光补不散,热邪裹在里面出不来。”

李院长盯着小伙的舌苔,又看看陈砚之手里的草药,忽然笑了:“这就叫‘滋阴不忘透热’,小陈这思路,比我还对路!”他对医生说,“方子加青蒿、地骨皮,剂量按小陈说的来。”

最后一间病房里,是个刚生完孩子的产妇,躺在床上掉眼泪,奶水少得可怜,孩子饿得直哭。“这是产后缺乳,”李院长说,“用了催乳汤,加了穿山甲、王不留行,还是没多少奶,产妇急得快抑郁了。”

陈砚之看了看产妇的**,软软的,没什么硬块。“她这不是堵了,是气血亏,像泉眼快干了,光通(穿山甲、王不留行)没用,得往泉眼里加水(补气血)。”他从布包里掏出黄芪、当归、通草,“黄芪补气,当归补血,通草通乳,再加猪蹄汤炖,像给泉眼既补水又开渠,奶水才能慢慢多起来。”

他又对产妇说:“别总着急,越急奶越少,就像水管子,越拧巴越不出水。多让孩子吸,吸得勤了,泉眼才能活过来。”

产妇红着眼圈点头:“我试试……”

从病房出来,李院长看着陈砚之,眼神里全是欣赏:“小陈啊,你这本事,比我手下好多坐诊大夫都强!尤其是辨证,又准又活,带着股子灵气,跟你爷爷一个样。”

陈砚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俺就是跟着俺爷学了点皮毛。”

“别谦虚了。”李院长停下脚步,忽然严肃起来,“我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来中医院坐诊吧,咱开个‘陈氏中医门诊’,你主诊,我给你当后盾,保准让你这本事有用武之地。”

这话像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水,林薇和陈砚之都愣住了。

“院长,您……您别开玩笑了。”陈砚之的脸瞬间白了,“俺咋能来坐诊?俺还没出师呢,葆仁堂也离不了俺……”

“葆仁堂可以兼顾,”李院长摆摆手,“我给你开特例,每周来三天,其余时间回村。至于出师——你这本事,早就够了!当年你爷爷也没正经拜过师,不照样成了方圆百里的名医?”

“可……可俺爷年纪大了,葆仁堂离不开人。”陈砚之的声音都带了颤,“俺要是走了,村里的人找谁看病?张大爷的哮喘,李婶的风湿,都是俺爷一手调理的,换个人他们不放心。”

“这有啥难的?”李院长劝道,“把葆仁堂的药铺开在县城,或者在村里设个分点,让你信得过的徒弟盯着,你两头跑就是。现在交通多方便,比你爷爷当年强多了。”

陈砚之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啊院长,葆仁堂不光是个药铺,是俺爷一辈子的念想。他总说,‘医生得守着病人,不能让病人跑着找医生’,村里的老人腿脚不利索,出趟村不容易,俺走了,他们咋办?”

他忽然给李院长鞠了一躬:“谢谢您看得起俺,但俺不能来。俺爷教俺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哪儿行医都一样,把身边的病人看好了,比啥都强’。县城有您和林薇,不缺俺一个;但葆仁堂,俺要是走了,就真缺了。”

李院长盯着他看了半天,忽然叹了口气,眼里却带着笑:“行,我懂了。你这脾气,也跟你爷爷一个样——认死理,却认的是医者的理。”

他拍了拍陈砚之的肩膀:“不来坐诊也行,但得答应我一个条件——每周来医院一趟,给年轻大夫讲讲你爷爷的经验,带带他们,别让这些好法子断了根。”

陈砚之赶紧点头:“这俺能做到!俺还能把俺爷的脉案拿来,让大家照着学。”

林薇在旁边看着,忽然觉得陈砚之的背影比平时高了不少。她知道,他不是不想留在县城,是葆仁堂的药香、村里病人的期盼,像根线,把他牢牢拴在了那片土地上。

往回走的路上,李院长忽然说:“其实我早该想到的,你爷爷当年也拒绝过县医院的邀请,说‘村里的病人更需要我’。你们陈家的人,心都像秤砣,看着沉,却准得很。”

陈砚之没说话,只是把布包往肩上紧了紧,里面的草药互相碰撞,发出沙沙的响,像在应和着什么。林薇看着他的侧脸,忽然明白,有些坚守,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就像葆仁堂门口的老槐树,不羡慕城里的高楼,只在自己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扎根、发芽,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