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12章 临证传心,老医妙喻指迷津

深秋的晨雾还没散,药铺的门板刚卸下一半,就见个背着竹篓的老汉踉跄着进来,竹篓里的草药撒了一地,是半篓刚挖的柴胡。“陈大夫,您给看看,我这胳膊抬不起来了,昨晚还好好的,今早起就像灌了铅。”

林薇赶紧扶他坐下,见老汉右肩肿得老高,按下去疼得直咧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像是风寒痹阻,用羌活胜湿汤?”她看向爷爷,眼里带着点不确定。

爷爷正用布擦着他的老铜秤,闻言放下秤,捏了捏老汉的肩颈:“是不是觉得肩膀又沉又凉,像压着块冰?”

“是!是!”老汉连连点头,“就像冬天下雪没穿棉袄,冻透了似的。”

“你说得对,是风寒,但还差一味药。”爷爷转身从药柜里抽出个纸包,“加味片姜黄。这药像把小凿子,能钻进筋骨缝里,把风寒一点点凿出来,比单用羌活更有劲儿。”他对林薇说,“你看他疼在右肩,靠近脖子,片姜黄能引药入肩臂,就像给药效装了个导航,直奔病灶去。”

林薇赶紧在方子上添了片姜黄,又问:“药引用什么?”

“用葱白三段,生姜三片。”爷爷说,“葱白像通阳的小钥匙,能把毛孔打开,让风寒有地方跑;生姜像暖炉,能把药劲儿烘得热乎些。这俩凑一起,像给风寒开了条‘出路’,比光用猛药硬打强。”

陈砚之在一旁帮着称药,把片姜黄称得格外准:“爷爷说过,片姜黄这药性子烈,多一分则燥,少一分则弱,得像给秤砣找准星,差一点都不行。”

老汉抓药时,林薇蹲下身帮他捡竹篓里的柴胡:“大爷,您这柴胡挖得真不错,根壮叶绿的。”

“可不是嘛。”老汉的疼好像轻了些,“我这胳膊要是好利索了,再给您挖点,您收药给个实在价就行。”

“等您胳膊好了,我让砚之跟您学学挖柴胡。”爷爷笑着说,“他总说‘纸上认药不如地里挖药’,得让他知道柴胡的根喜欢往哪钻,才懂它为啥能疏肝。”

老汉走后,林薇翻看爷爷的脉案,见上面记着“肩痹用片姜黄,肘痹加桂枝,膝痹添牛膝”,忍不住感叹:“原来不同部位的痹症,引经药也不一样。”

“就像送信。”爷爷泡了壶热茶,“寄到北京的信要贴北京的邮票,寄到上海的得贴上海的,药也一样,要往哪走,得给它‘贴’对邮票。”

上午十点多,药铺里来了个愁眉苦脸的妇人,怀里抱着个襁褓,婴儿在里面哭得撕心裂肺。“陈大夫,您给看看,这孩子总哭,奶也不吃,西医说没病,可就是哭,哭得我心都碎了。”

林薇接过婴儿,见他小脸通红,小手紧紧攥着,摸了摸囟门,有点凹陷。“是不是总在傍晚哭,哭声像小猫叫,还总蹬腿?”

“是!”妇人点头,“一到太阳落山就哭,哭得嗓子都哑了。”

“这是‘夜啼’,多半是肠胀气。”林薇想起书上的记载,“用点钩藤、蝉蜕镇惊?”

“再加味炒莱菔子。”爷爷凑过来看了看婴儿的肚子,“你看他肚子鼓鼓的,敲着砰砰响,像装了没消化的奶水,莱菔子能消食胀气,像给肚子里的气开了个小口子,气跑了,孩子就不哭了。”他对妇人说,“回去给孩子喂奶,别喂太急,喂完竖着抱会儿,像给瓶子放气似的,拍拍后背。”

陈砚之帮着把莱菔子碾成粉:“爷爷说这叫‘治未病’,孩子还没成大病,先把气理顺了,比等病厉害了再治强。就像地里的草,刚冒芽就拔,比长成丛了再除省劲。”

婴儿被母亲抱走时,哭声果然小了些。林薇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说:“我以前总觉得‘夜啼’是小事,现在才知道,对母亲来说,孩子哭一声比自己疼还难受。”

“所以看病不能光看‘病’,得看‘人’。”爷爷说,“同样是发烧,孩子发烧母亲急,老人发烧儿女愁,得把这份‘急’和‘愁’算进去,药里才带人情味儿。”

中午吃饭时,李寡妇端来碗刚炖的鸡汤,笑着说:“林姑娘,尝尝我家老母鸡,补补身子。”柱子跟在后面,手里举着朵蒲公英,往林薇手里塞:“姐姐,这个能治疮。”

林薇接过蒲公英,忽然想起早上那个肩痹的老汉:“柱子真厉害,这都认得。”

“天天跟着砚之哥哥认药,早就记牢了。”李寡妇笑着说,“前儿他爹咳嗽,他还指着枇杷叶说‘这个煮水喝’,跟个小大夫似的。”

陈砚之挠了挠头:“是爷爷教的,说‘认药得从身边认起,房前屋后的草,说不定就是治病的宝’。”

下午,药铺里来了个特殊的病人——县医院的老主任,捂着心口进来,脸色不太好。“老陈,我这心口疼了两天,在医院做了心电图没事,你给看看。”

林薇赶紧给老主任搭脉,脉象弦紧,舌苔薄白:“主任是不是最近总熬夜看诊,还跟人吵了架?”

“可不是嘛,跟个年轻大夫为个病例吵了半宿。”老主任叹气,“现在想想,犯不着。”

“这是‘肝气犯胃’,气郁住了。”林薇提笔写方,“用逍遥散加香附?”

“加味佛手。”爷爷说,“你主任这病是‘气出来的’,佛手像能屈能伸的树枝,能把郁住的气捋顺了,比香附更柔和,适合老人家。”他对老主任说,“回去泡点玫瑰花茶,我这有新采的,比你在医院喝的陈货香。”

老主任走后,林薇看着方子,忽然说:“我以前总觉得用药得用‘贵药’‘猛药’才管用,现在才知道,有时候一味便宜的佛手,比人参还管用。”

“药无贵贱,对症则灵。”爷爷说,“就像穿衣,绫罗绸缎虽好,不如粗布衣裳合身。当年我给一个穷书生治病,他咳得厉害,没钱抓药,我让他用枇杷叶配蜂蜜煮水,照样好了——药不在贵,在对证。”

陈砚之帮着整理药柜,忽然对林薇说:“你看这药柜里的药,有的是山上挖的,有的是地里种的,还有的是家里腌的,可到了爷爷手里,总能配出治病的方子,就像做菜,不管青菜萝卜,巧手师傅总能做出好菜。”

傍晚关门前,林薇在脉案本上写下:“今日随爷爷诊病,悟‘用药如处世’,刚则用柔,郁则用疏,急则用缓,贵乎对症。片姜黄如凿,莱菔子如阀,佛手如梳,各有其用,全在医者一心。”

写完,她抬头看见爷爷正对着她笑,陈砚之则在一旁帮她把脉案本放进抽屉。夕阳透过窗棂,把药铺里的药材染成了金色,当归像束红绸,黄芪像串玉坠,连灶心土都泛着温润的光。林薇忽然觉得,这些药材不再是冰冷的植物,而是有了温度和性情,就像爷爷说的,“每味药都在等着懂它的人用,就像每个人都在等着懂他的心”。

爷爷往炉膛里添了最后一块柴,火光映着他的皱纹,像幅温暖的画。“林姑娘,明天教你‘看指纹辨小儿病’,这可是我年轻时跟个游方郎中学的,书本上没写这么细。”

“好啊!”林薇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心里像揣了颗刚摘的枇杷,甜丝丝的——她知道,在这小小的药铺里,还有太多的学问等着她学,太多的温暖等着她感受,而身边的这两个人,会陪着她一起,把这医道的路,一步一步走踏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