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不久。
巡检再次进来,先恭敬的给韦小宝把茶添满,又道:“将军英明,果然意料中了,那哈三爷吓得当场昏厥,大小便失控,臭气熏天。”
韦小宝道:“你直接说老子田拿到了没有?”
巡检笑道:“回将军,哈三爷原本都已经做好被发配的准备了,听说您只要那些他本就想脱手的田产,又高兴得晕了过去。”
韦小宝点点头,就此不关心哈巴狗三爷了,接过田产契约想了想,递给双儿:“双,送给你了,将来如果你不想跟着我了,你就回到这里来过自己的日子。”
双儿不禁很紧张,一点也不想过自己的日子,但就双儿的认知里,田真是最朴实最有用的好东西,生怕相公败家败了,帮他收着也好,便接过来收在怀里藏好。又问:“相公,我在庄家这么多年,有时行走县里,也认识一些苦人,我想请他们做佃户给相公种田可好?”
韦小宝道:“随便你,你的田,你想怎么处理都可以。”
“太好了,谢谢相公。”双儿嫣然一笑,显得很甜美。
韦小宝又道:“你叫什么名字。”
巡检大人躬身道:“卑职马强东。”
韦小宝道:“你想不想去盛京做知县?”
马强东高兴得跪地磕头:“出门遇贵人了这是,卑职遵将军命。”
说起来清朝的闲散官员是历朝最多,明明已经考起了,但就是没有实缺可放。
其原因就是因满人这个群体的存在。
清朝的满人不用考试也可以做官。全国的所有“编制”中,必须留有足够名额专给旗人。这就是官位方面的大毒瘤——双轨制。
所以在清朝,对于汉人从考起到真正的放实缺,只等个三年五年的话,得烧香感谢天感谢地。
有些考起之后在京一等十几年,最后依靠借高利贷、生活在类似后世北漂住的地下室之类的地方。就只苦等着吏部放实缺。
他们凭什么拿到高利贷呢?
就凭礼部出具的“大清公务员过试通知书”,就可以无抵押拿到高利贷。
放高利贷的那些钱庄,当然也多数是旗人权贵的、比如轻易帮韦小宝兑换银票的索额图,他手里要是没几个钱庄玩着,打死都不信。
既然都已经做官了,又不是两袖清风的亡命徒,所以借贷的人肯定不敢欠钱不还。
那么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候补官员们,有朝一日真放了实缺,第一件事必然是在任上把曾经投入成本的捞回来。
这才是有清一朝里最大的“政治小儿麻痹症”。
它从初始的制度设计上就不是为了长治久安的。满洲人入关时候,还真是抱着能捞多少捞多少、将来汉人醒觉了反抗了,旗人从哪来的就退回哪去,反正旗人不多,几辈子的钱是捞够了。
无奈遇到了康熙这人有点本事,为了权利又被逼无奈的做了鳌拜。
当时的天下还真是横冲直撞到处杀人的鳌拜拉走了天下所有汉人的仇恨,而康熙毫无征兆的做了这个辅政大臣之后,天然就收获了不少民心。
加之又顺水推舟提出了加强版的满汉一家口号,尽管只是个口号,却也进一步缓和了矛盾。
后面进一步削弱了经常弄得民怨沸腾的八旗权利,加上不停的打仗,并打赢了,建立了威望,于是勉强坐稳了江山。
最让满清命不该绝的是康熙有个好儿子。
康熙是不停的在外面冲锋陷阵、也有点“讲义气”,于是把一帮老官僚阶级惯坏了,又舍不得背骂名去得罪老兄弟们,就只有再苦一苦老百姓,对付着过。
但他儿子雍正是个狠人,对外打仗怂的一逼、窝里倒是特别横,也比较猥琐不讲义气,拿起屠刀对着自己的核心官僚阶级不停的冲锋陷阵。
这种让官僚苦一苦,让老百姓缓口气的作为,还真就把满洲的辫子在汉人脑壳上留稳一段时间。
“得民心者得天下!”
康熙懂这句话的,但他选择让老百姓再苦一苦熬一熬。
所以康熙将后来的岁月里名声特别好,被冠以各种牛逼的“大帝”封号。无他,写历史着书立说的人,就是康熙集团里的既得利益者。
至于雍正,得罪了那群笔杆子,当然就被骂惨了。
扯远了。
话说现在苦熬了七年才获得这么个实缺的马强东,上任没多久,听说可以这样就直接升知县?
简直惊呆了!
还有这样的好事?之前马强东其实也都做好被发配的准备了呢。
而且说起来,盛京是辅都,知县的级别比关内知县级别高,于是有过盛京执政资历的官员,按例来说更利于往后的升迁考核。
“这真的是祖坟冒青烟,出门遇贵人了,谢桂将军提拔。”
马强东一个劲的喃喃自语着,还是觉得幸福来的太突然。
韦小宝拍拍他的肩膀:“行了,关于让你升迁这事,其实也不是特别好办,只不过难不倒我而已,接下来我说,你记录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