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正午,阳光像熔化的金子般洒在楼兰古国的残墟上,断壁残垣在沙海中勾勒出模糊的轮廓,风掠过土坯墙的缝隙,发出类似呜咽的声响。林晚站在一处坍塌的佛塔基座前,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细碎却灼热的“金属灵气”——与青铜的厚重、石碑的沧桑不同,这股灵气带着黄金特有的温润光泽,还夹杂着沙漠烈日暴晒后的干燥感,是西周金器独有的气息。
“根据阳关界碑的刻痕和《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楼兰古国遗址下藏着‘西周兽面纹金尊’,共2件,是西周王室赏赐给楼兰部落首领的礼器,尊身刻着‘周王赐楼兰’的铭文。”顾倾城展开一张泛黄的考古测绘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着“王室祭祀区”的位置,“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时,曾在祭祀区附近找到过金箔残片,但因为流沙掩埋,没能找到完整金器。我们根据最新的遥感数据,确定金尊藏在祭祀区中心的‘地下神坛’里,神坛被‘流沙瓮城’保护,一旦触动机关,四周的流沙会像潮水般涌来,将整个神坛淹没。”
随行的沙漠考古专家赵教授,戴着宽檐防晒帽,手里拿着一个便携式测沙仪,眉头紧锁:“黑蝎帮的人已经在遗址里待了三天。这个组织是西北最大的文物走私团伙,擅长在沙漠里设‘流沙陷阱’,去年他们在尼雅遗址盗掘时,用高压水枪冲开流沙层,差点毁掉整个遗址。他们的首领‘蝎爷’,以前是沙漠向导,对塔克拉玛干的沙层结构了如指掌,还会用‘沙漠海市蜃楼’误导考古队——在流沙层上洒特殊颜料,让地面看起来和普通沙地一样,人一踩上去就会陷进去。”
赵教授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沙地:“那里的沙子颜色比周围深,是黑蝎帮洒的‘伪装沙’,下面3米就是流沙层。昨天我们的无人机飞过时,还拍到他们在祭祀区挖探坑,探坑边缘有明显的机械挖掘痕迹,应该是用了‘沙漠挖掘机’,这种机器能在沙地里每分钟挖1立方米的土,效率比洛阳铲快10倍。”
林晚蹲下身,抓起一把“伪装沙”,指尖传来细微的黏腻感——沙子里掺了植物油和颜料,是用来固定沙粒、掩盖流沙层的。她用洛阳铲插入沙地,拔出时,铲头沾着的沙子呈半流质状态,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他们想在地下神坛的入口处设陷阱,等我们踩进流沙层,再趁机抢金器。”
顾倾城立刻从背包里拿出“流沙探测仪”,仪器的探头在沙地上移动,屏幕上很快显示出红色的流沙区域:“地下神坛的入口在佛塔基座西北30米处,入口周围5米都是流沙层,黑蝎帮在流沙层里埋了‘震动传感器’,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触发他们的警报。”
当天傍晚,沙漠的气温骤降,风也渐渐小了。林晚、顾倾城、赵教授和向导阿力(当地维吾尔族小伙,熟悉沙漠地形)带着装备,趁着暮色潜入祭祀区。阿力牵着两头骆驼,骆驼背上驮着水、干粮和“防流沙气囊”——这种气囊展开后能形成直径2米的气垫,可临时抵御流沙。
“跟着我的脚印走,我知道哪里是实沙地。”阿力走在最前面,他的脚步轻盈,每一步都踩在沙丘的背风处,“黑蝎帮的震动传感器埋在沙下10厘米处,要用‘探沙针’先找到,再挖出来。”
顾倾城拿着探沙针,在沙地上一点一点试探,每当探沙针碰到金属物,仪器就会发出“滴滴”的警报。她小心翼翼地挖出传感器,里面还连着电线,通向远处的黑蝎帮营地。
走了约20分钟,终于来到佛塔基座西北30米处。阿力用洛阳铲挖了一个小坑,坑底露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楼兰古国的“太阳纹”——这就是地下神坛的入口。
“石板下面有‘机关锁’,要按太阳纹的射线顺序转。”赵教授指着石板上的纹路,“从最上面的射线开始,顺时针转3圈,再逆时针转1圈,石板就会打开。”
顾倾城按照赵教授说的顺序转动石板,石板果然缓缓向一侧移动,露出一个约1米宽的洞口,一股带着潮湿气息的风从里面吹出来——这是地下神坛特有的气息,说明神坛保存完好,没有被流沙掩埋。
就在顾倾城准备拿出手电筒照向洞口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引擎声,紧接着是蝎爷的声音:“你们果然找到了入口!把金尊交出来,我可以让你们活着离开沙漠!”
众人转身望去,只见5辆越野车朝着他们驶来,车灯的强光刺破暮色,车身上印着黑色的蝎子图案——是黑蝎帮的人。蝎爷站在最前面的车顶上,手里拿着一把猎枪,脸上戴着防毒面具,身后跟着20多个手下,个个手里拿着铁棍和砍刀。
“你们以为能骗过我们的传感器?”蝎爷冷笑一声,“那些传感器只是诱饵,真正的陷阱在神坛里面!”他挥了挥手,手下们立刻下车,朝着四人围过来,手里的铁棍在暮色中泛着冷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