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游戏奇遇人生 > 第35章 道之守护

游戏奇遇人生 第35章 道之守护

作者:不重要真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19:26:58

楚地的晚风带着潮湿的水汽,拂过驿站的窗棂。扶苏坐在案前,手里捏着一卷《论语》,目光却落在窗外那片刚收割完的稻田上。月光洒在田埂上,露出泥土里新翻的痕迹,那是农夫们趁着墒情好,正赶着种下新粮种。

“公子还没睡?”安之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个酒葫芦,身上带着夜露的寒气。

扶苏放下书卷,起身行礼,语气里少了往日的拘谨,多了几分恳切:“安之先生,晚辈有惑。”

“但说无妨。”安之给自己倒了杯酒,抬头看他。

“弟子往日总以为,为政者当如春风化雨,以仁心感化物性。”扶苏望着案上那盏油灯,火光在他眼底跳动,“可这一路所见,先生以雷霆手段惩治贪腐,百姓反而更安稳。难道……孔孟之道,真的不适用于今日之天下?”

安之笑了笑,将酒葫芦推过去:“尝尝?这是楚地的米酒,烈得很。”

扶苏犹豫着饮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烧得他眼眶发热。“去年旱灾,我在咸阳宫见过流民,那时只知叹息天灾无情,却不知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声音渐低,“直到看见华阴县的农夫捧着退还的粮食哭,看见南阳的灾民抢着搬粮,才明白——他们要的不是‘仁者爱人’的空言,是实实在在能握在手里的米粮,吃到肚子里的饭食。”

安之没接话,只是听着。

“弟子曾以为,先生斩华阴县令太过严苛。”扶苏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边,“可后来见各县官吏再不敢克扣粮税,见粮堆里再没有掺沙土的猫腻,才懂了杀伐有时也是快速而彻底解决问题良策。那把刀悬在贪官头上,护住的却是千万人的活路。”

他忽然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村庄。那里零星亮着灯火。“弟子以前总想着‘天下刚统一,百姓尚未归心,应减轻刑法,减少劳役’,却忘了这所有的一切的根基是什么。若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何谈归心?若官吏都中饱私囊,何谈德政?”

“公子想通了?”安之挑眉。

“想通了。”扶苏转身,眼中已没了往日的迷茫,多了几分清亮,“仁政不是姑息养奸,宽容更不是纵容贪腐。就像这长城,看似冰冷坚硬,挡住的却是匈奴的刀兵;先生的铁腕,看似无情,护住的却是这天下的生机。”

他拿起案上的竹简,那是沿途记录的粮税册子,每一页都写得工工整整,没有差错遗漏。“弟子回去后,想向父亲请命,去上郡跟着蒙将军历练。”

“哦?你现在不准备学习儒家文化了?”

“读。”扶苏点头,目光坚定,“但要在城墙上读,在田埂上读。读懂了百姓的饥寒,才算真的读懂了‘仁’字。”

安之看着他,忽然觉得这少年眉宇间的稚气淡了许多,多了些经世致用的沉稳。他举杯一饮而尽说道:“你熟读儒家经典应该知道儒家圣人孔子本人也非柔弱书生,他本人文武双全,这是为何,他们带剑读书,既要知道仁义礼智信,也要以武载道,这也是守护,明白吗?”扶苏恍然大悟,他明亮的眼神看着安之。安之收起酒水说道:“等你从边境回来,或许就会明白,陛下修长城、推新法,看似铁血,实则是在给这乱世,搭一副能撑住的骨架。”

北风卷着雪沫子拍打在长城的城砖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扶苏裹紧了厚重的甲胄,站在烽火台上望着关外。远处的草原被皑皑白雪覆盖,却藏不住蠢蠢欲动的杀机——匈奴的骑兵已在三十里外集结,马蹄踏碎冻土的声音,顺着风隐约传来。

“公子,蒙将军请您去中军帐议事。”传令兵的声音带着寒气,打断了他的思绪。

扶苏点头,踩着积雪往帐中走。帐内灯火通明,蒙恬正对着舆图皱眉,案上堆着几封军报,墨迹都带着冰碴。“匈奴这次来势汹汹,主力号称十万,怕是想趁着秋收后抢粮过冬。”老将军指着舆图上的关隘,“最险的是狼居胥口,那里城墙年久失修,怕是守不住。”

扶苏看着那处标记,忽然想起安之带他们看过的白骨,心头一紧:“若失了狼居胥口,关内的村落就危险了?”

“正是。”蒙恬叹气,“可我军主力被牵制在东段,东胡,夫余虎视眈眈,这里能调动的只有三万守军。”

帐内陷入沉默,烛火在众人脸上投下凝重的阴影。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侍卫的通报:“将军,暗牢送来的那位张先生求见。”

扶苏一愣。自北境之行后,张良便被解除了软筋散之禁,虽仍在监视中,却被允许随军参与文书整理。这些日子他始终沉默,今日竟主动求见?

“让他进来。”蒙恬挥挥手。

张良披着件旧棉袄走进来,鬓角的青丝沾了雪,眼神却比往日清亮。他对着扶苏和蒙恬拱手,开门见山:“听闻匈奴犯狼居胥口,在下有一策,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扶苏有些意外,却还是颔首:“张先生请讲。”

“匈奴虽众,却非铁板一块。”张良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向匈奴各部的驻地图记,“左贤王与单于素有嫌隙,这次出兵本就勉强。若能派人烧了他们的粮草,再散布左贤王私通大秦的流言,必能乱其军心。”

蒙恬眼中闪过精光:“可派谁去?狼居胥口外围都是匈奴游骑,难以前往。”

“在下愿往。”张良抬眼,目光落在扶苏身上,“魏姑娘曾说,长城守的是百姓安宁。在下虽与大秦为敌,却也知匈奴豺狼本性。”

扶苏看着他,这些日子,张良亲眼见了长城守军的苦寒,见了关内百姓对安稳的渴望,眉宇间的执拗早已被一种更沉的东西取代。

“我与你同去。”扶苏开口,语气坚定,“张先生熟悉匈奴习性,我熟悉军中调度,正好互补。”

蒙恬急了:“公子千金之躯,岂能涉险?”

“将军忘了?我是来历练的。”扶苏拿起案上的佩剑,“纸上谈兵救不了百姓,唯有亲历战场,才算真正成长,我之生命与天下百姓相比,孰轻孰重,我分得清。”蒙恬没有在阻止,陛下说过公子有仙人暗中保护,此次就是为了扳正公子的思想,让他成为真正的大秦储君。

三日后,一支二十人的小队乔装成匈奴牧民,趁着夜色潜入草原。扶苏换上粗布裘衣,脸上抹了油彩,与张良并肩走在雪地里。寒风割得脸生疼,张良手中的剑让他想起安之的话——“儒家的剑就是为了载道。”此刻才真正明白,所谓各家学说,都是你有资格让别人听你说话,才能得以延续。

张良看他一眼,忽然笑道:“公子可知,在下从前总觉得,秦灭才能安天下。直到见了这里的白骨皑皑,才明白——天下安,百姓才能安。”

扶苏回头,望见远处长城的轮廓在雪夜里泛着微光,像一条沉默的巨龙。他忽然懂得,张良的“想通”,与自己的“转变”原是同一条路——都在这风雪里,在百姓的期盼里,找到了比故国恩怨更重的东西。

雪夜的草原像一块巨大的墨玉,只有星子在云层缝隙里漏下几缕微光。扶苏跟着张良伏在一处雪坡后,望着坡下那片扎着数百顶帐篷的营地——那是匈奴左贤王的粮草囤积地,篝火在帐篷间跳动,映着巡逻兵的剪影。

“左贤王的帐篷在最东头,挂着狼旗的那顶。”张良压低声音,从怀里摸出块羊皮,“我父亲早年在韩为相时,与匈奴有过往来,对他们的习性有所了解。”

扶苏点头,指尖在冻硬的弓弦上擦过。他身后的二十名锐士都屏住呼吸,靴底裹着麻布,踩在雪上悄无声息。这是他们潜入的第三夜,终于摸清了粮草营的布防。

“亥时三刻,巡逻队会换班,有一炷香的空隙。”张良看着天色,“我带五人去烧粮仓,公子带剩下的人去左贤王帐外放火,动静越大越好。记住,只烧帐篷和粮草,别恋战。”

“为何?”扶苏不解。

“要让他们觉得是内部火拼,不是秦军偷袭。”张良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左贤王本就疑心重,见自己的帐篷和粮仓同时着火,定会以为是单于的人要除掉他。”

亥时的梆子声从远处传来,巡逻兵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张良打了个手势,二十人如离弦之箭般冲下坡。扶苏拔出佩剑,剑光在雪夜里一闪,利落地点倒两个守在左贤王帐外的卫兵。他挥手示意手下点火,自己则拎着卫兵的尸体躲进暗处。

火折子凑近浸了油的麻布,“轰”的一声,左贤王的帐篷燃起熊熊大火。与此同时,粮仓方向也腾起浓烟,伴随着几声短促的惨叫——那是张良他们解决了粮草官。

“有内鬼!”帐篷里传来左贤王的怒吼,紧接着是兵器碰撞的声音。匈奴兵从睡梦中惊醒,见两处着火,又分不清敌友,顿时乱作一团。

“走!”扶苏低喝一声,带人钻进夜色。跑出半里地,他回头望去,粮草营已变成一片火海,隐约能听见左贤王的咆哮和单于派来的监军的怒骂。

“第一步成了。”张良喘着气,脸上沾着烟灰,“接下来,该让流言飞起来了。”

他们没有回秦军大营,而是绕到匈奴主力侧翼的游骑驻地。张良用匈奴语对着帐外喊话,说左贤王私通大秦,烧了粮草想逼单于退兵。那些游资本就归左贤王管辖,此刻见大营着火,又听说是自家王爷通敌,顿时人心惶惶。

扶苏则让人在沿途留下几封伪造的书信,信上用匈奴文写着左贤王与秦军约定的暗号,故意让单于的人“截获”。

两日后,匈奴大营里流言四起。左贤王与单于的亲信在帐前拔刃相向,十万大军分成两派,竟在雪地窝里斗起来。

“公子,匈奴退兵了!”秦军斥候冲进中军帐,脸上带着狂喜,“左贤王带着本部人马往西撤,单于疑心他真的通敌,也不敢再攻,正往漠北退呢!”

蒙恬看着舆图,抚着胡须大笑:“好一个离间计!张先生和公子立了大功!”

扶苏站在帐外,望着草原尽头渐渐消失的烟尘。

张良走到他身边,手里捧着个酒囊:“公子,这是匈奴的马奶酒,凑活着喝吧。”

扶苏接过酒囊,与他碰了碰。凛冽的酒液滑入喉咙,带着草原的风霜,也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

“张先生,”他忽然开口,“等班师回朝,我想向陛下举荐你。”

张良笑了笑,望着长城的方向:“我想留在这里,看看这长城如何护住天下安宁。”

匈奴退兵,让在暗地里谋划的人失了良机,咸阳传出,张良已经归顺大秦,嬴政礼贤下士,安排张良驻守边境,这让暗中反秦之人心又凉了一截,项羽看着大秦民心渐稳,铤而走险,起义,和项羽一起的,还有被安之惩治底层贪官污吏的手段吓破丹的刘邦等人

咸阳宫的钟声刚过三响,城南的酒肆里就炸开了锅。

“听说了吗?那张良——就是前韩相之子张子房,竟真归顺大秦了!”穿短打的酒保提着酒壶穿梭,声音压得低,却像火星子落进了干草堆,“陛下亲自下的旨,封了个护军都尉,就守在狼居胥口,离长城就一箭地!”

邻桌几个头戴高冠的男子猛地攥紧了酒杯,釉彩都被指节捏出了白痕。他们是楚地旧族,揣着密信来咸阳联络反秦势力,此刻脸色比桌上的残羹还难看。

“不可能!”为首的老者拍案而起,胡须抖得厉害,“子房乃韩国忠良之后,怎会屈身事秦?定是嬴政的奸计,想离间我等!”

话音未落,酒肆外传来马蹄声。一队秦兵沿街张贴告示,红底黑字写得分明:“前韩相之子张良,深明大义,愿为大秦守边,特封护军都尉,赐食邑三百户……”

那老者盯着告示上的朱砂印,喉间一阵发紧,猛地喷出一口血来。周遭的酒客却炸开了锅,有贩夫拍着大腿笑:“好!张先生肯守边,匈奴再不敢来了!”有妇人念叨:“陛下识人啊,这才是真的求贤若渴……”

民心像潮水般往咸阳宫的方向涌,反秦的暗流在市井间渐渐沉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