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游戏奇遇人生 > 第24章 安之苏醒

游戏奇遇人生 第24章 安之苏醒

作者:不重要真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19:26:58

端王大军抵京那日,正是清明。长街上的积雪早已化尽,柳条抽出新绿,百姓们站在长街两侧,踮脚望着远处缓缓驶来的队伍。当那辆特制的马车出现时,人群里响起低低的啜泣——皇城里都传开了,端王此刻正昏迷在车里,能不能活过今日都未可知。

宫门口,皇帝穿着常服,背着手站在高阶之上,身后的刘公公捧着暖炉,看着马车越来越近,低声道:“陛下,风大,要不要暖暖手。”

皇帝没动,目光落在马车帘上。离开时,京城飘着雪,如今归来,已是春暖花开,安之醒来的一年,短暂而漫长。

马车停稳,蓝忘机掀开帘子,小心翼翼地将安之抱出来。少年依旧苍白如纸,双目紧闭,呼吸微弱得像柳絮轻拂,身上还裹着离京时那件厚裘,与周遭的春色格格不入。

“快,送回宫里!”皇帝的声音有些发紧,魏无羡在身后拥护着往安之的宫殿走去,看着安之被安置在榻上,皇帝才对候着的太医院院判道,“不惜一切代价,让他醒过来。”

太医院的人立刻忙碌起来,诊脉的、熬药的、施针的,端王殿里一时间成了药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药材的气味。这些药材,半数是太医院的库存,半数是皇帝从内库调拨的,皆是千金难求的珍品。

消息传到朝堂,立刻起了波澜。

“半个太医院的药材都填进去了,这是把国库当端王的私库用啊!”镇国公在书房里摔了茶盏,“皇上真是疯了,对夺自己皇位弟弟的儿子这么上心,还是一个救不活的病秧子,他到底想做什么?”

几位亲近的大臣附和:“是啊,皇子们生病了,也没见陛下这么上心。”“依我看,不如早做打算,别到时候人财两空。这端王现在可是挡了皇子的路了……”几个大臣会心的笑了笑。

皇上的反常被人刻意传到了后宫。三皇子的生母周贵妃在给皇帝捶背时,状似无意地提起:“陛下,昨日听库房的人说,千年雪莲已经没有了……宫里的药材储备,是不是该清点清点了?”

皇帝握着茶盏的手一顿,抬眸看向她,眼神冷得像冰:“你想说什么?”

周贵妃被看得心头一紧,嗫嚅道:“臣妾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只是觉得,太医院的药材,该用在更要紧的地方……”

“什么是更要紧的地方?”皇帝猛地放下茶盏,茶水溅了她一身,“是你的儿子,还是你?”他站起身,声音陡然拔高,“安之在边境打仗,你们怎么不说‘要紧’?他扛到油尽灯枯现在躺在这里,用几株药材,你们就心疼了?”

“朕的宫里,用什么药材,用多少,轮得到外人指手画脚?”皇帝的目光扫过殿内瑟瑟发抖的宫人,“让那些在后宫嚼舌根的,还有往前朝说闲话的,都给朕听好了——端王一日不醒,太医院的药材就一日供着,谁敢再提半个‘不’字,先摘了他的脑袋!”

周贵妃吓得跪在地上,连声道:“臣妾知错!”皇帝真的变了太多了,以前太后活着的时候唯唯诺诺,现在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皇帝没再看她,转身往外走,走到殿门口时,忽然对刘公公道:“去告诉太医院,库房里的药材尽管用。”

刘公公躬身应是,看着陛下的背影,心里暗暗叹气——这位帝王对端王的在意,怕不止是利用吧!

端王宫殿里,药味越发浓重。安之躺在榻上,睫毛安静地垂着,仿佛真的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沉睡。窗外的桃花开得正好,花瓣被风吹进窗,落在他的枕畔,像极了一个温柔的吻。

端王昏迷的第三个月,京城的风渐渐暖了,朝堂上的暗流却越来越汹涌。

起初只是几位世家大臣在议事时旁敲侧击,说:“端王久卧不起,江南等地该另择人选接管”;后来便有人直接上书,请求皇帝收回安之在边境的兵权,理由是“军不可一日无帅,更不可由昏迷之人统领”。

皇帝压下了所有奏折,却压不住世家蠢蠢欲动的心思。他们像是终于挣脱了枷锁的困兽,在朝堂上越发肆无忌惮——户部尚书暗中挪用了赈灾款;镇国公府的家奴在街市上纵马伤人,官府竟不敢过问;连地方官员的任免,都隐隐透着世家操纵的影子。

“这是觉得安之醒不过来了,朕一个昏庸之君管不了他们了?”皇帝将奏折摔在御案上,茶水溅了满案,“一群跳梁小丑!”

刘公公连忙递上帕子,低声道:“陛下息怒,莫伤了身子,端王一定可以醒来!。”

皇帝的气稍顺了些,目光落在窗外——安之宫殿的方向,药味从未断过,可那孩子就是不醒。

更让他心烦的是,边境传来的消息。听说端王昏迷,雁门关的将士自发在城楼前焚香祈福,连关外的百姓都聚在一起,求神佛保佑他们的救命恩人。这些事传到京城,竟被御史大夫扭曲成“边境军民勾结,借祈福之名聚众,恐有不臣之心”。

“不臣之心?”早朝时,当御史大夫颤巍巍念出这份奏折,皇帝终于没忍住,猛地拍响了龙椅扶手,“安之为了守住雁门关,差点把命丢在斡难河!边境百姓感念他的恩,焚香祈福,到你嘴里就成了作乱?”

御史大夫吓得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陛下息怒!臣、臣只是担心……”

“你担心的不是边境,是安之醒过来,再挡你们的路!”皇帝的声音冰冷刺骨,“朕看你是活腻了!”

他看向殿外的侍卫:“将这满口胡言的东西拖下去,抄家!灭族!”

满朝文武吓得脸色惨白,连呼吸都不敢太重。谁也没想到,皇帝会为了一句“作乱”的污蔑,动这么大的雷霆之怒。

端王醒的那日,已是夏天,窗外的院子里宫女坐在火炉旁熬药,鸟儿飞到树枝上叽叽喳喳。

王太医正给安之施针,忽见少年睫毛颤了颤,缓缓睁开眼,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水……”

整个宫殿瞬间沸腾起来。消息传到御书房里时,皇帝正对着奏折出神,闻言猛地起身,带着两个太监,大步流星往端王宫里赶。

“安之?”皇帝冲进内室,见安之靠在榻上,脸色虽依旧苍白,眼神却清明,顿时红了眼眶,“你可算醒了!”

安之想起身行礼,却被皇帝按住。他刚说了句“让陛下担心了”,便忍不住侧头咳起来,帕子上溅了几点刺目的红。

“醒了就好,醒了就好。”皇帝不在意那些血,他已经习惯了,只拉着他的手不放,像是确定他真的醒了。

消息传到朝堂,世家大臣们的脸色比吞了苍蝇还难看。镇国公在朝房里把茶杯摔得粉碎:“昏迷了三个月,居然还能醒?那些边境刁民的祈福,简直是多管闲事!”

有人低声附和:“这下好了,咱们刚喘口气,他又醒过来了……”

他们恨得牙痒痒,却不敢表露半分——御史大夫被灭族的阴影还没散去,谁也不想撞在皇帝的枪口上。

安之醒后第三日,皇帝便在早朝宣布:“端王虽未痊愈,但边境兵权仍由他执掌,具体事务暂由副将代理,重大决策需送端王处由安之夺。”

这话一出,立刻有世家大臣想反驳,说:“端王如今的身体怎能掌兵?”却被皇帝冷冷一眼扫回去:“安之好着呢,只是体弱。他掌兵,朕放心。”

皇帝心里跟明镜似的——兵权绝不能落到世家手里。这些人盘根错节,若再握住军权,他这个皇帝就真成了摆设。安之不同,他无牵无挂,又与世家势同水火,把兵权交给他,比交给自己的皇子都稳妥。

安之虽不能上朝,却每日在自己宫中处理军务。边关送来的塘报,他躺在榻上看完,用朱笔圈点批注,条理清晰,比从前更添了几分果决。七皇子每日来探望,见他咳着血还在批文,忍不住道:“堂兄,歇会儿吧。”

安之笑了笑,把批好的塘报递给身边的侍卫:“歇不得。有些人盼着我倒下呢,我若歇了,他们又该不安分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有看透事情本质的清醒。

消息传到后宫,李贵妃下午去看望儿子,她抚着七皇子的头笑道:“看见了?这就是端王。你要学的,还多着呢,别小看他年岁小,心里有劲,又心智超群,你跟着他学,学到他一半的本事,母妃就放心了。”七皇子点点头。

安之提出要搬出皇宫,因为天天进进出出的人太多看,恐惊了皇帝圣驾,皇帝考虑了片刻同意了,把离宫不远的王府赐给了安之。这样的殊荣让那些恨安之醒过来的世家大臣,看着端王府每日进进出出的信使,皇帝对安之愈发信任,只能把牙咬得咯咯响,却连一句闲话都不敢再说。边境百姓的祈福真的“感动了上天”,把他们最忌惮的人送了回来,往后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了。

安之在皇城养伤的日子,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蓝忘机与魏无羡褪去侍卫装束,以“王府幕僚”的身份留在端王府,白日里陪着安之看卷宗、理军务,夜里则暗中巡守,将那些试图翻墙下毒暗杀的暗探一一拿下,处置得干净利落,从不让安之费心。

“昨日又捉到三只耗子。”魏无羡将一盘点心递给安之,语气带着几分漫不经心,“镇国公府的人,做事还是这么急躁。”

安之接过粥碗,咳嗽了几声,眼底却清明:“让他们闹,闹得越凶,陛下越放心。”他如今要做的,便是稳稳站在皇帝身边,做那面最可靠的盾,让帝王彻底放下对自己的最后一丝疑虑。

而皇城之外,魏烟的计划正在悄然铺开。

魏烟与时影带着夷陵宫的弟子,化身为游方的农师,将改良后的粮种分装成小包,走村串户地低价售卖。那粮种颗粒饱满,是夷陵弟子在山谷里试验了三年才培育出的新种,耐旱抗虫,产量比寻常谷子高出三成。

“大叔,这谷种您试试,种不活不要钱。”魏烟穿着粗布衣裳,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老农如何浸种、催芽,“您看这土,得先松三遍,埋种子的时候别太深,一指头的深浅正好……”

时影则带着弟子们绘制《农桑要术》,将夷陵的种田法子编成易懂的歌谣:“深耕一寸土,多打一担谷;沟渠通得畅,旱涝都不怕……”弟子们走街串巷地唱,连不识字的孩童都能跟着哼几句。

在江南水乡,有夷陵弟子教百姓用龙骨水车灌溉,让亩产提高了五成;在北方旱地,他们带着村民挖地窖储粮,再不怕 雪灾;甚至在偏远山区,都有弟子蹲在田边,教山民辨认能改良土壤的草木。

这些事做得低调,没人知道这些“农师”来自修真界夷陵宫,只当是朝廷派来的善士。百姓们得了实惠,对“端王”的感念又深了一层——毕竟这些粮种最初的法子,是安之在江南治水时,让人四处搜集整理的。

消息传回皇城,安之听着魏烟派人送来的密信,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对书房里和他一起处理公务的蓝忘机魏无羡说道:“你看,百姓要的只是仓里有粮,锅里有饭。他们不在乎上面的是谁,只在乎谁能让他们活着。”

一旁七皇子似懂非懂,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皇帝偶尔也会问起安之:“近来民间倒安稳,连报灾的折子都少了。”

安之咳嗽着笑道:“许是陛下洪福齐天,又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他从不说是自己的功劳,只把一切归于天意与民心。

夷陵宫默契的分工,渐渐织成一张细密的网。他们的力量融入这国家的肌理,用粮种与田垄稳固着民心;安之则在皇城深处,以病弱之躯为饵,引着世家的锋芒,让皇帝越发看清谁才是真正可倚仗的力量。

蓝忘机看着安之在灯下批阅奏折的侧脸,忽然道:“他们在江南种的新谷,快熟了。”

安之抬眸,眼底映着烛火:“等收了新粮,这天下的根基,就能再稳几分。”

到那时,无论皇城的风雨多烈,只要百姓仓廪实,他便有底气站得更直。而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终将在这由粮田与民心筑起的高墙前,寸步难行。

秋收时节,各地报喜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入皇城。新粮堆成了山,百姓们敲锣打鼓地纳粮,连最偏远的州县都传来“亩产翻番”的喜讯。皇帝看着户部呈上的粮仓账册,龙颜大悦,在御花园摆宴,召了几位近臣同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