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带着雾松县特有的湿润气息,吹进 “薇晓职场公益平台” 驻雾松县的临时培训点 —— 一间由旧校舍改造的屋子,墙上贴着手绘的 “乡村电商操作流程图”,桌上散落着学员们的笔记本。凌薇薪看着眼前空荡荡的座位,眉头紧锁:原定 30 人的 “乡村手工品电商课”,今天只来了 8 个学员,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犹豫。
“凌老师,咱们还是别办了吧。” 当地志愿者阿木搓着手,语气带着歉意,“村里最近传得厉害,说‘公益课是骗钱的’‘学完也卖不出去货’,好多人都不敢来了。”
苏晓拿着报名名单,眼里满是失落:“怎么会这样?上周咱们还跟村委会一起宣传,大家都挺积极的,怎么突然就变了?”
凌薇薪蹲下身,看着坐在角落的一位大姐 —— 她手里攥着织了一半的围巾,眼神躲闪。“大姐,您是不是也担心学不会,或者卖不出去?”
大姐抬起头,声音很小:“俺们之前也参加过别的‘公益培训’,交了材料费,学完啥也没学会,货也没人要。俺们怕…… 怕你们也是那样的。”
凌薇薪心里一沉,终于明白问题所在 —— 雾松县的村民之前受过虚假公益的欺骗,对 “免费培训” 已经失去了信任。她站起身,对在场的学员说:“大家放心,咱们的公益课一分钱不收,还会免费小说网站提供材料包;学完之后,咱们会帮大家对接星云市的采购商,保证你们的手工品能卖出去。今天我就带了样品,咱们现在就演示怎么上架、怎么对接订单。”
说着,凌薇薪拿出带来的手工围巾样品,打开平台自主研发的 “跨域资源对接系统”—— 这是一套专为城乡供需设计的线上平台,能直接连接乡村学员与城市采购商。她手把手教学员 “拍照上传商品”“设置价格”“发送采购需求”,还当场联系了星云市的一家文创店采购商,对方看完围巾样品后,立刻答应先订购 50 条。
看着屏幕上的订单信息,在场的学员们终于露出了笑容。刚才犹豫的大姐激动地说:“真能卖出去啊?那俺们明天还来,俺再叫上俺们村的姐妹!”
解决了信任危机,公益课重新步入正轨。接下来的一个月,凌薇薪和苏晓留在雾松县,每天跟着学员们一起学习、一起打包发货。阿木则带着学员们的手工品,挨家挨户宣传 “真能卖钱”,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培训课,甚至有邻村的人特意赶来听课。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四月初,星云市的合作企业 “星梦文创” 突然发来消息,说要减少手工品采购量:“最近市场行情不好,库存积压太多,实在没办法再大量采购了。”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学员们的心上。雾松县的学员李婶红着眼眶说:“俺们织了这么多围巾、坐垫,要是卖不出去,可咋办啊?”
凌薇薪一边安抚学员,一边召开线上会议。张哥提议:“咱们可以在星云市搞‘公益市集’,把雾松县的手工品搬到线下,让市民直接购买;还能联合星云市的职场培训学员,搞‘手工品 DIY 体验活动’,既能卖货,又能宣传公益计划。”
李姐补充道:“我可以设计‘公益手工品礼盒’,把围巾、坐垫搭配成套装,提高产品附加值;林悦可以在平台的社交账号上发起‘助农手工品直播’,邀请星云市的企业员工、职场学员当主播,扩大影响力。”
方案确定后,团队立刻行动。苏晓留在雾松县,组织学员打包手工品、设计礼盒;凌薇薪和张哥赴星云市,对接市集场地 —— 最终定在星云市中央广场,当地政府还特意提供了免费的展位;林悦则策划了 “公益直播周”,每天邀请不同的嘉宾直播带货,从企业主管到职场新人,都积极参与进来。
五月初,“雾松手工品公益市集” 在星云市开幕。广场上摆满了雾松县学员制作的围巾、坐垫、竹编篮,每个展位前都围着好奇的市民。凌薇薪穿着志愿者马甲,向大家介绍:“这些手工品都是雾松县的村民一针一线做的,每买一件,都是在帮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赚钱。”
市集现场还设置了 “DIY 体验区”,市民可以跟着雾松县的学员学编织,体验手工的乐趣。一位带孩子来的妈妈笑着说:“既能买到好看的手工品,还能让孩子学技能,太有意义了!我还要在直播上再买几套,送给朋友。”
直播周的效果也远超预期 —— 每天的直播观看人数都超过 5 万,手工品销量节节攀升,不仅解决了库存问题,还接到了很多长期订单。雾松县的李婶在视频连线时,激动地说:“俺们的围巾卖到了星云市,还接到了明年的订单,太谢谢你们了!俺们现在都觉得,靠自己的手,也能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平台的商业业务也迎来了新的突破。星云市的 “未来科技集团”—— 一家专注于智能办公设备研发的企业,主动联系凌薇薪,希望定制 “公益赋能型员工培训”:“我们想让员工参与公益帮扶,既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又能通过公益实践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你们的雾松县帮扶案例很打动我们,想跟你们合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