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湖的夜,此刻已被彻底染成一种压抑的、令人心悸的墨黑。狂风毫无减弱之势,反而变本加厉,如同无形的巨掌更加用力地揉搓着湖面,掀起愈来愈高、愈来愈汹涌的黑色浪峰。这些浪头带着阿尔卑斯山雪水融化后的刺骨寒意,狂暴地、一次又一次地狠狠拍打着曲折的湖岸与一切敢于停泊其上的船只龙骨,发出持续而沉闷的、如同巨兽咆哮般的巨响。这恶劣到极致的天气,对于普通民众和常规航行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对于“幽灵”小队这样经过最严酷环境训练的专业力量,却成了天赐的完美掩护。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浪涛声、老旧船只在风浪中不堪重负发出的吱呀扭曲声……这一切自然界的喧嚣共同编织成一曲混乱而宏大的交响,完美地掩盖了所有细微的、不该存在的、属于人类活动的声响。
几艘通体漆黑、线条流畅而低矮的高速突击艇,如同紧贴着死亡线飞行的夜枭,引擎运转在专门为隐匿行动优化的低噪模式,紧贴着起伏不定、有时甚至能扑上甲板的湖面,以极高的速度朝着最终锁定的目标区域 silent疾驰。艇身优异的破浪设计和全身覆盖的最新式声波与雷达波吸收材料,使得它们的航行轨迹和产生的噪音几乎完全融入背景的环境噪音之中,难以被常规手段探测。艇上,“幽灵”小队的成员们如同暗夜凝结成的雕塑,正在进行攻击前的最后准备。他们默不作声,再次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件随身装备:防水处理过的HK416C短突击步枪的保险与供弹、弹匣的稳固性、腿上枪套中的P320手枪、携行于战术背心上的备用弹匣、爆破索、高强度荧光棒、医疗包、以及最重要的、保持与后方及队友无缝连接的骨传导加密通讯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卡榫,都经过千锤百炼的手指确认无误。他们的面罩之下,眼神平静无波,只有一种经过无数次生死淬炼、早已融入骨髓的、对任务的绝对专注与冷酷,仿佛即将进行的不是一场生死一线的血腥搏杀,而仅仅是一次早已在模拟训练舱中重复过千百次的、按部就班的常规作业流程。
在距离“贝洛号”预定潜入点约一海里处,突击艇的引擎转速进一步降低,最终完全熄火,依靠惯性如同幽灵般悄然滑向那艘在黑暗中如同巨大棺椁般起伏的驳船。队员们如同训练有素的海豹,以最小入水声悄无声息地翻身没入冰冷刺骨的湖水之中,低温未能让他们的动作产生丝毫迟缓或动摇。背部携带的微型大功率水下推进器被再次激活,发出几乎被湖水完全吸收的低频嗡鸣,推动着他们像一群受过严格训练的杀人鲸,无声且高速地射向目标。
抵达“贝洛号”那锈迹斑斑、附着大量水下生物的庞大船体阴影下方后,所有推进器统一关闭。队员们凭借头盔上先进的微光增强与热成像融合夜视仪提供的有限视野,以及长期训练形成的敏锐触觉,开始执行标准的渗透前最后侦查与战术部署。两人一组,如同最擅长攀岩的壁虎,沿着粗糙锈蚀、甚至有些锋利的船壳向上缓慢而稳定地移动,利用每一个铆钉凸起、每一道焊缝和锈蚀凹坑作为支点。他们的动作极其缓慢而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任何可能通过船体结构传递、引起内部人员注意的震动或异常声响。头盔上的微型高清摄像头和多种环境传感器,将沿途所见的船体细节、可能隐藏的监控传感器位置、以及最终选定的最佳攻击发起位置(一个位于船尾推进器上方、视觉死角更多的区域),实时传输回后方的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在数百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之上,数颗隶属于不同“商业航天公司”的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和具备穿透扫描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正按照默然资本支付的、足以令任何公司高管心动不已的巨额溢价费用所提供的精确指令,将其强大的“目光”和扫描波束,牢牢地、持续地锁定在这片看似普通的瑞士湖域。它们贪婪地捕捉着最细微的热信号变化、物体微小的位移异常、电磁频谱的扰动,并将产生的海量数据流通过加密信道,源源不断地传输回默然资本总部地下深处的超级计算机“深渊”,经由林薇带领的技术团队进行高速处理和融合,最终转化为清晰的战术图像和态势评估报告,呈现在陈默面前,供他和前方的“夜叉”做出最终决策。
而在这一切常规与非常规的监控层面之上,在近地轨道那座伪装成太空碎片、内部却堪称人类科技结晶的隐秘空间站“观察者之眼”内,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景象。这里没有人类情感的紧张,没有胜负输赢的焦灼,只有绝对的、冰冷的、近乎神圣的秩序与理性。巨大的弧形主屏幕上,正清晰地分屏显示着下方湖泊的宏观综合态势图、特定频段的能量信号频谱分析图、以及“幽灵”小队所使用的跳频加密通讯链路的信号活跃度与源定位图谱(尽管其通讯内容因加密等级过高无法实时破译,但其信号的存在、强度、移动轨迹和模式特征一览无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