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52章 医案堆里生新想,诊室阶前议旧疴

银针透过棉线缠绕的针柄刺入穴位时,张同志喉间溢出一声轻哼。陈墨正凝神捻转着太溪穴的银针,见他额角渗出汗珠,连忙放缓手法:“忍一忍,这几针能帮着固肾纳气,减轻恶心的症状。”

章家属赶紧递过粗布手帕,眼神里满是感激:“陈大夫,您真是费心了,昨天喝了您开的灌肠方,他夜里总算没吐。”

陈墨指尖在肾俞穴的针尾轻弹,银针微微震颤:“灌肠只能临时排浊,三天一次不能断,下回来记得带着小便样本,我看看尿蛋白的情况。” 他瞥向窗外,日头已过正午,诊室的木桌上还摆着早上没喝完的凉茶,“王姐会盯着检查结果,出来了我第一时间让人通知你们。”

拔针时他特意用消毒棉球按住针孔,这是祝老医案里强调的细节 —— 虚劳重症患者气血亏虚,需防外邪入侵。目送母子俩搀扶着远去的背影,他将银针插进桐木针盒,指腹摩挲着盒盖上 “悬壶济世” 的刻字,心里那股无力感又翻涌上来。

诊室的白墙被阳光晒得发烫,陈墨翻开张同志的病历,在 “尿毒症早期” 旁画了个问号。上一世他见过无数透析机前等待的患者,可如今别说透析机,就连相关的文献都寥寥无几。他想起图书室角落里那本泛黄的《国外医学动态》,1965 年的合订本,其中一页残缺的译文里提过 “人工肾”,当时只当是天方夜谭,此刻却成了救命的念想。

“陈大夫,梁主任让您去趟药房核对药材。” 小周护士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路过内科走廊时,消毒水的味道混着煎药的药香飘过来。陈国栋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书的沙沙声。陈墨深吸口气推开门,只见老主任正对着一台老式显微镜皱眉,镜片后的眼睛布满红血丝。

“陈主任,打扰您了。”

陈国栋抬眼摘下眼镜,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刚想找你,张同志的脉象怎么样?” 他揉了揉太阳穴,桌上摊着本《内科学》,关于肾衰竭的章节画满红线,“上午内科会诊,几个老伙计都没辙,西医这边除了对症支持,实在没别的办法。”

“脉象沉细如丝,尺脉几乎摸不到。” 陈墨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我让他做了 b 超,估计双肾已经萎缩了。” 他顿了顿,终于说出酝酿已久的话,“陈主任,我在图书室翻到篇外文文献,提到一种‘透析疗法’,您听说过吗?”

陈国栋的茶杯 “当啷” 撞在桌角,眼神瞬间亮起来:“你也知道这个?前年我去上海开会,听仁济医院的老周提过一嘴,说是能代替肾脏排毒。” 他起身从铁皮柜里翻出个牛皮纸袋,倒出几张复印件,“这是我托人从外贸部弄来的,全是德文,只看懂‘人工肾’‘血液过滤’几个词。”

陈墨接过复印件,上面的示意图模糊不清,却让他想起上一世见过的平板透析机。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把血液引出来,通过特殊仪器滤掉毒素再输回去,相当于给肾脏减负。”

“仪器是关键啊。” 陈国栋叹了口气,指尖点着复印件上的仪器图,“咱们医院连变态反应科的蔡氏滤器都得从废品堆里找,这种精密仪器根本没地方弄。” 他想起什么似的补充,“听说上海在试着仿造,可零件全靠进口,猴年马月才能成。”

诊室里陷入沉默,窗外的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陈墨盯着病历上 “40 岁” 的年纪,突然开口:“要是…… 换个肾呢?”

“换肾?” 陈国栋差点把茶杯摔了,眼睛瞪得溜圆,“从哪儿换?怎么换?你知道肾脏的血管有多细吗?缝都缝不上!”

“正常人有两个肾,捐一个还能活。” 陈墨的声音有些发紧,他知道这话在当下有多惊世骇俗,“要是患者的至亲愿意捐…… 比如他儿子,血型匹配的话……”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陈国栋愣了半天,突然起身在屋里踱来踱去:“你别说,我在德国的医学期刊上见过类似的设想,只是没听说成功过。” 他停下脚步,眼神里既有激动又有顾虑,“但咱们连无菌手术室都凑不齐,更别说抗排异的药了。”

“不管能不能成,总得试试。” 陈墨的手指划过病历上的家属签字,“他还有三个孩子等着爹回家。”

陈国栋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抓起电话:“我找外科的何老鬼,这事儿得他来参谋。” 电话接通后,他对着听筒喊,“老何,你赶紧来我办公室,有个能让你睡不着觉的想法…… 对,跟肾有关!”

两人赶到院长办公室时,张院长正和新来的杨院长翻看基建图纸。见他们进来,张院长放下钢笔:“正好,你们来得巧,刚在说门诊楼扩建的事。”

“张院长,先不说扩建的事。” 陈国栋把陈墨推到前面,“这小子提出个大胆想法,要给肾衰竭病人换肾!”

杨院长推了推金边眼镜,眼神里带着审视:“小陈是中医科的吧?怎么研究起西医手术了?”

陈墨被问得有些局促,挠了挠头:“是从医案里得到的启发,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要是本源坏了,汤药再好也补不回来。” 他把透析和换肾的想法原原本本说了一遍,连外文文献的细节都没落下。

张院长听完沉默良久,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我留德那几年,柏林大学医院确实在做器官移植实验,但死亡率高得吓人。” 他起身拉开书柜,取出本烫金封面的德文书籍,“这是 1968 年的《外科年鉴》,里面提到过肾移植,光血管吻合就需要显微外科技术,咱们医院现在还没人能做。”

“技术可以学啊!” 外科何主任突然拍了桌子,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我当年在协和学过血管缝合,虽然没试过肾脏,但总能摸索着来!” 他转向张院长,“咱们跟医学院联合搞个课题,先从动物实验做起,说不定能成!”

张院长没立刻答应,手指划过书脊:“首先得有文献,其次得有设备,最关键的是伦理问题 —— 谁愿意捐肾?” 他看向陈墨,“小陈说的亲属供肾有道理,但得让家属自愿,不能强迫。”

“我去联系外贸部的老同学,看看能不能弄到最新的外文资料。” 陈国栋主动请缨,“器材库那边我也去翻翻,说不定能找出些能用的零件。”

杨院长一直没说话,这时突然开口:“我支持。” 他站起身,整理了下中山装的领口,“这事儿要是成了,不仅是咱们医院的突破,也是全国医疗界的大事。基建款里能挤出一部分当研究经费,不够我再去部里申请。”

陈墨看着几位老专家激动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像个 “挖坑” 的人 —— 提出想法容易,填坑的却是这些前辈。他悄悄往后退了退,打算悄悄溜走,却被杨院长叫住了:“小陈,你别走。”

杨院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很温和:“年轻人脑子活,就该多提想法。医学进步就是这样,先有人敢想,才有后来的敢做。”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笔记本,“下次有新想法直接找我,不用绕弯子。”

走出院长办公室时,阳光正好斜照在走廊的红墙上。陈墨摸了摸口袋里的钢笔,突然想起丁秋楠早上说的话,脚步不由自主地往医院门口走去。胡同口的冰棍车还在,卖冰棍的大爷见了他就笑:“陈大夫,今天怎么有空买冰棍?要奶油的不?”

“来四根,用报纸包好。” 陈墨递过钱,心里的沉重消散了大半。刚要转身,就看见个穿军绿色上衣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过来,车把上挂着个网兜,里面装着两瓶罐头。

“姐夫!” 丁建华跳下车,把网兜塞给他,“我姐让我给你送的黄桃罐头,说你昨天看病人累着了。” 他凑近了小声说,“对了姐说,文蕙今天对着镜子叫了三遍妈妈,可清楚了!”

陈墨心里一暖,把冰棍塞进他手里:“拿着吃,刚从冰窖里取出来的。” 他想起张同志的事,又问,“你在物资局上班,知道哪里能弄到消毒用的酒精吗?医院研究新疗法缺这个。”

丁建华咬着冰棍点头:“我明天去库房问问,上次好像见着几桶进口的,就是手续麻烦点。” 他看了看手表,“我得赶紧回去了,下午还要去街道办送报表,琴姐说有户困难户要申请补助。”

“是不是姓张的砖窑厂工人?” 陈墨赶紧问。

“好像是,琴姐说他媳妇拿着你的字条过去的。” 丁建华挠挠头,“姐让我跟你说,补助粮票下周就能批下来,还能申请点布票。”

陈墨松了口气,目送丁建华骑车远去,转身往诊室走。路过中医科时,梁明远正站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本医案:“刚才去你诊室没找着人,张院长说你提了个换肾的想法?”

“就是个不成熟的念头。” 陈墨有些不好意思。

“不成熟也比没想法强。” 梁明远把医案递给她,“这是祝老 1958 年的手稿,里面提到过‘以肾补肾’的食疗方,或许能给研究打个基础。” 他拍了拍陈墨的肩膀,“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医学研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咱们一步一步来。”

回到诊室时,夕阳已经透过窗户照在桌面上。陈墨翻开祝老的医案,泛黄的纸页上写着:“医者当与时俱进,不泥古亦不薄今。” 他拿起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 “肾衰竭治疗方案” 几个字,又在下面画了两个框,一个写着 “中医调理”,一个写着 “西医手术”。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陈墨收拾好东西,拎着罐头和冰棍往家走。胡同里已经亮起了路灯,远远就看见丁秋楠抱着文蕙站在院门口,文轩坐在推车里,手里拿着个拨浪鼓摇得 “咚咚” 响。

“回来啦?” 丁秋楠迎上来,接过他手里的东西,“我炖了鸡汤,放了枸杞和山药,补补身子。”

文蕙伸手抓住他的领带,含混地喊:“爸!妈!”

陈墨抱起她,在她脸上亲了一口:“我们的小功臣,爸爸给你带黄桃罐头了。” 他看向丁秋楠,轻声说,“今天在医院提了个新疗法的想法,张院长他们都支持,说不定以后能救更多像张同志那样的病人。”

丁秋楠帮他解下白大褂,眼里满是骄傲:“我就知道你能行。” 她往厨房走去,“鸡汤快好了,你先陪孩子们玩会儿,琴姐刚才打电话来,说张同志的补助批下来了。”

陈墨抱着文蕙坐在沙发上,看着文轩挥舞着拨浪鼓,突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虽然透析机还没影子,换肾手术更是前路漫漫,但只要有这些并肩作战的前辈,有温暖的家人,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想起杨院长的话,拿起桌上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又加了一行字:“路虽远,行则将至。”

晚饭时,鸡汤的香气弥漫在屋里。文蕙坐在婴儿椅里,一口一口吃着丁秋楠喂的鸡肉,突然清晰地喊了声:“妈妈!” 丁秋楠激动得眼圈都红了,陈墨看着她们母子,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夜深了,孩子们睡熟了,陈墨坐在桌前修改讲座稿子。丁秋楠靠在他身边,帮他整理医案,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祝老的手稿上,也照在这对年轻夫妻的脸上。陈墨知道,明天还有新的挑战等着他,但只要守住这份初心,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