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26章 会诊释疑中西医,至亲辞宅归故园

陈墨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西医大夫,语气沉稳地解释:“用中医的理论来说,这位病人的情况属于‘外邪入侵’—— 最初的呕吐、腹泻是外感湿邪困脾,加上他本身可能有‘房事不节’导致的虚劳,后期又因劳累过度、治疗不当,让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失调。”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笔,在会诊记录本上画了个简单的脏腑关系图:“虚劳日久,肾脏‘分清泌浊’的功能受损,湿浊在体内积聚,进而影响脾、肺等脏腑,我们中医称之为‘肾劳’,也叫‘肾虚劳’。简单说,就是肾脏长期亏损,无法正常代谢体内废物,才出现了尿频、尿少、便血这些症状。”

这番话出口,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 西医大夫们看着陈墨画的脏腑图,脸上满是茫然。他们熟悉的是 “血肌酐”“尿素氮” 这些指标,对 “湿邪”“虚劳”“分清泌浊” 完全摸不着头脑。

过了几秒,内科主治大夫李涛忍不住开口:“陈医生,您说的‘肾劳’,和我们诊断的‘肾功能衰竭’,是不是一回事?还有您提到的‘治疗不当’,具体是指……”

这话一出,除了陈国栋等三位主任,其他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落在刘敏身上。刘敏头埋得更低了,手指紧紧攥着白大褂的衣角,指甲都快嵌进肉里 —— 她知道,大家都在暗指她之前的误诊。

陈墨没有回避,却也没刻意针对刘敏:“‘肾劳’和‘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涉及肾脏功能受损,但理论体系不同 —— 我们中医侧重脏腑功能失调,你们西医侧重器官病理变化,目标都是恢复肾脏功能。至于‘治疗不当’,更多是指初期症状判断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虚劳’的基础,单纯用止吐止泻药,治标没治本,才让病情反复加重。”

陈国栋轻轻敲了敲桌子,打断了众人的目光:“好了,先不纠结这些。小李,如果你治疗这个病人,会用什么方法?”

“内服中药、外敷药膏、药浴、针灸,再配合药物灌肠。” 陈墨条理清晰地说道,“内服方以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刚才已经开了基础方;外敷药膏贴在肾俞穴,辅助补肾;药浴用艾叶、生姜、杜仲等药材,促进血液循环;针灸选肾经、脾经的穴位,调理脏腑;药物灌肠则是为了排出体内湿浊,减轻肾脏负担。不过这个治疗过程会很长,一个疗程至少三个月,需要病人和家属配合。”

陈国栋闭上眼睛,手指轻轻摩挲着下巴 —— 他在权衡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只有做记录的大夫偶尔抬头,眼神里满是困惑。

几分钟后,陈国栋睁开眼睛,看向记录大夫:“小李说的治疗方案都记下来了吗?”

记录大夫连忙点头,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主任,都记下来了,就是…… 陈医生说的‘肾俞穴’‘分清泌浊’这些词,有些字我不知道怎么写,怕记错了。”

“小陈,麻烦你帮忙核对一下。” 陈国栋把记录本递过去。

陈墨接过本子,快速浏览了一遍 —— 记录得很详细,只是 “湿浊” 写成了 “湿卓”,“肾俞穴” 写成了 “肾输穴”。他拿起笔,逐一修改,又在旁边标注了拼音和简单解释,才递回去:“这样以后查阅也方便,有不懂的随时可以问我。”

“辛苦你了,小陈。” 陈国栋站起身,伸出手,“你先回诊室吧,我们再讨论一下具体的执行方案。”

陈墨和三位主任握了握手,又对其他人点头示意,转身往门外走。走到门口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回头补充:“陈主任,还有件事 —— 这个病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继续发展,要是病人肾脏彻底失去代谢功能,后续治疗会更困难。”

他没说 “尿毒症”—— 这个词在当下的医疗圈还不普及,说了反而容易引起恐慌。但在场的大夫都是资深医生,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肾脏一旦完全衰竭,后果不堪设想。

陈国栋的脸色更沉了,却还是挤出一点笑容:“谢谢提醒,我们会尽快定方案。”

离开会议室,陈墨没有直接回中医科诊室 —— 他心里清楚,中西医术语的隔阂太严重,今天的会诊虽然定了方案,但后续沟通肯定还有麻烦。他想了想,转身往医院图书馆走去 —— 他要借几本西医内科学和泌尿专科的书,自学西医知识,至少要能看懂化验报告,理解西医的诊断逻辑,以后会诊才能更顺畅。

图书馆在住院部三楼,管理员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见到陈墨,笑着说:“小陈医生,今天怎么有空来借书?平时不都是钻研中医典籍吗?”

“李教授,我想借几本西医的书。” 陈墨有点不好意思,“最近会诊总遇到西医术语,听不懂太影响效率,想补补西医知识。”

“好啊!中西医结合才是好路子!” 李教授很支持,领着他走到西医区,“内科学在这边,泌尿专科的书在那边,你慢慢挑,想借多久都可以。”

陈墨选了《实用内科学》《泌尿外科学》《西医诊断学基础》三本书,都是厚厚的精装本,加起来快有砖头重。“谢谢李教授,我看完尽快还回来。”

“不急,慢慢看,有不懂的可以来问我。” 李教授摆摆手,眼里满是赞赏 —— 现在的年轻医生,大多只钻一门,像陈墨这样愿意跨学科学习的,太少了。

抱着书回到诊室,陈墨把书放在桌角 —— 书太厚,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完的,他打算晚上回家,等丁秋楠和宝宝睡了再慢慢看。中午他没回家吃饭 —— 早上出门时跟丁妈说过,昨晚照顾宝宝没睡好,中午想在诊室补觉。

他把诊室的躺椅拉开,盖上薄被,很快就睡着了。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他脸上,柔和得像丁秋楠的手。这段时间,他白天要上班接诊、会诊,晚上要起来照顾宝宝,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再好的身体也扛不住,中午这一小时的睡眠,对他来说格外珍贵。

下午下班时,陈墨抱着书走出医院,心里还在琢磨西医书里的内容 ——“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对应中医的 “肾失封藏”,两者其实有相通之处,只是表述不同。他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就到了胡同口。

刚走进小院,就闻到一股饭菜香味 —— 丁妈和陈琴正在厨房忙碌,丁妈在切菜,陈琴在烧火,两人有说有笑,小黑则蹲在厨房门口,尾巴摇个不停。

“姐,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 陈墨放下书,走进厨房帮忙。

陈琴回头笑了笑,手里的柴火往炉膛里添了点:“爸妈的几个老战友,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你生了龙凤胎,非要来看看宝宝,找不到咱家地址,就跑到街道办找我,让我带他们过来。” 她指了指客厅,“他们给宝宝带的东西都在桌子上,你去看看,都是好东西。对了,王婶下午就回去了,说家里还有事要忙。”

陈墨走进客厅,眼睛瞬间亮了 —— 桌子上摆着满满一堆东西:四罐水果罐头(橘子、苹果各两罐)、两罐午餐肉、两袋麦乳精、一罐奶粉、两包藕粉,都是当下稀缺的紧俏货。沙发上还放着两个包裹,他走过去打开一看,里面是两件深灰色的 55 式将校呢大衣,面料厚实,做工精致,还有两块枣红色的纯毛毛毯,摸上去柔软顺滑,一看就价值不菲。

“这些…… 也太贵重了吧?” 陈墨有点惊讶 ——55 式将校呢大衣是部队专供,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纯毛毛毯更是需要专门的 “特供票”,普通人连见都见不到。

丁秋楠听到动静,抱着宝宝从卧室走出来,笑着说:“这些都是下午那几位叔叔阿姨带来的,他们还每人给宝宝塞了十块钱的红封,说沾沾龙凤胎的喜气。”

陈墨点点头,心里满是暖意 —— 这些都是父母生前的战友,因为工作繁忙,平时很少联系,可一听说家里有喜事,立马就赶来,还带了这么多贵重的东西。他知道,这份情谊,是父母用生命换来的,比什么都珍贵。

“媳妇,这两件呢大衣,我想送给姐夫和姐,你觉得咋样?” 陈墨看向丁秋楠 —— 王建军在粮食局上班,经常要外出办事,呢大衣保暖又体面;陈琴虽然在街道办,但冬天骑车上班也需要厚衣服。

“当然可以!” 丁秋楠毫不犹豫地答应,“姐和姐夫这段时间帮了咱们这么多,照顾我和宝宝,还搬过来住,送他们点东西是应该的。”

陈墨开始收拾东西,把罐头、麦乳精放进柜子里,纯毛毛毯叠好塞进卧室的衣柜 —— 这两床毯子正好给宝宝用,冬天盖着暖和。两件呢大衣则放在沙发上,等王建军回来就给他。

果然,王建军下班进门,看到沙发上的呢大衣,眼睛瞬间亮了,走过去拿起一件,在身上比划了一下,笑得合不拢嘴:“这大衣也太合身了!小楚,你这可是把好东西给我了!”

“姐夫你穿着好看,就该给你穿。” 陈墨笑着递过去,“对了,早上让你帮忙开的煤票,拿到了吗?”

“拿到了!” 王建军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五十斤的煤票,递给陈墨,“我跟物资局的老张说了,他特意多开了十斤,够你烧一阵了。”

“谢谢姐夫!” 陈墨接过煤票,心里踏实了不少。

陈琴看着丈夫高兴的样子,却摇了摇头:“另一件大衣我就不要了,你留着自己穿吧,我在街道办上班,穿这么好的衣服反而不方便。”

“姐,这大衣是给你冬天骑车用的,暖和。” 陈墨劝道。

“真不用,我有棉袄就够了。” 陈琴坚持,“你留着吧,以后出门会诊也能穿,体面。”

陈墨没办法,只好把另一件大衣收起来,心里却暗暗记下 —— 等下次有机会,再给陈琴买件合适的厚衣服。

晚饭时,桌子上摆满了菜:炖鸡汤、炒青菜、煎鸡蛋、午餐肉,都是丁妈和陈琴特意做的。家媛和家栋坐在桌边,大口吃着饭,偶尔还会给丁秋楠夹菜,小大人似的。

吃到一半,陈琴突然放下筷子,看着大家说:“小楚,秋楠,丁姨,明天我们一家就搬回自己家住了。现在有丁姨在这儿照顾秋楠和宝宝,我们也放心,回去住也方便点,家媛和家栋还要上学,来回跑也麻烦。”

“这么快就回去?” 丁妈放下碗,有点不舍,“再住几天呗,家里人多热闹,秋楠也有人陪。”

“就是啊姐,别着急回去。” 丁秋楠也挽留,“你在这儿,还能帮我看看宝宝,陪我说说话,你走了我都没人聊天了。”

“丁姨,秋楠,我知道你们的心意。” 陈琴笑着说,“我们搬过来就是为了照顾秋楠,现在你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丁姨又在这儿,我们留在这儿也帮不上太多忙,反而打扰你们小两口的生活。再说了,咱家离得近,骑车也就十分钟,有事给我打电话,我马上就能过来。”

家媛听到要搬回去,嘴巴撅了起来,小声说:“妈,我不想回去,我想跟小表弟、小表妹玩……”

家栋也跟着点头:“我还想跟小黑玩,小黑昨天还跟我去胡同口买糖呢……”

陈琴瞪了两个孩子一眼,语气严肃:“不许胡闹!咱们本来就是来帮忙的,现在忙完了,就该回自己家。等周末,再来看宝宝和小黑。”

家媛和家栋不敢再说话,只好低下头,小声扒着饭,眼圈却有点红了 —— 他们在这儿住了三个多月,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舍不得宝宝,也舍不得小黑。

陈墨没有挽留 —— 他知道,王建军和陈琴肯定更习惯自己家的生活,在这里住了这么久,已经很麻烦他们了。他看着陈琴,认真地说:“姐,姐夫,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照顾。以后有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别客气。”

“跟你还客气啥!” 王建军摆摆手,夹了一块鸡肉给陈墨,“以后周末没事,我们就过来,给宝宝带点好吃的。”

丁妈见陈琴态度坚决,也不再挽留,只是叮嘱:“回去以后,注意保暖,别冻着。周末让家媛和家栋过来,我给他们做好吃的。”

“知道了丁姨,谢谢您。” 陈琴笑着点头。

晚饭在温馨又有点不舍的气氛中结束。饭后,陈琴和王建军开始收拾东西 —— 他们带来的行李不多,就几个行李箱,很快就收拾好了。家媛和家栋则跑到卧室,趴在床边,小声跟宝宝说:“小表弟,小表妹,我明天就来看你们,给你们带糖吃。”

小黑似乎也知道他们要走,蹲在陈琴脚边,用头轻轻蹭着她的裤腿,喉咙里发出 “呜呜” 的声音,像是在挽留。

陈墨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 —— 这段时间,因为有陈琴一家的帮忙,他和丁秋楠才能轻松这么多。现在他们要搬回去了,虽然有点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激。他知道,不管距离多远,这份姐弟情谊,永远都不会变。

夜深了,宝宝们已经睡着,丁秋楠靠在陈墨怀里,小声说:“姐他们明天就走了,以后家里就安静了。”

“是啊,但我们随时可以去看他们,他们也会来看我们。” 陈墨轻轻拍着她的背,“以后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热闹,宝宝会长大,家人会常聚,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丁秋楠点点头,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 —— 她知道,有陈墨在身边,有家人的陪伴,不管未来有多少变化,她都会很幸福。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卧室里,温柔又安稳。陈墨看着怀里熟睡的丁秋楠,又看了看旁边的宝宝,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生活就是这样,有相聚也有离别,但只要有爱在,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而他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爱,守护好这个家,让幸福永远延续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