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06章 雪覆 62 初,暖日常伴医

凌晨五点多,天还裹在浓黑里,陈墨推开房门,一股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抬头望去,昨晚下了一夜的鹅毛大雪不知何时停了,院子里、房顶上、墙头上,全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天地间一片白茫茫,连空气都透着清冽的冷意。

他在屋檐下跺了跺脚,活动了几下僵硬的胳膊腿,转身回屋,从床底下翻出一双翻毛军用皮靴 —— 这是之前托林师叔从部队里捎来的,鞋底厚、鞋面暖,踩在雪地里不打滑。穿上皮靴,又套上厚棉袄,陈墨先去了锅炉房,打开炉门,往里面添了几块大块的无烟煤,把炉火压得足足的 —— 这样等丁秋楠起床,屋里还是暖烘烘的。

走出院门时,胡同里静悄悄的,只有积雪被踩过的 “咯吱” 声格外清晰。小黑窝在客厅的暖气片旁边,睡得正香,连他开门的动静都没惊动 —— 天太冷,这小家伙也懒得出来晃悠了。陈墨沿着胡同往前走,走到街口的 “便民早餐店”,店里已经亮了灯,蒸笼里冒着白茫茫的热气。

“张师傅,来六个肉包子,两个素包子。” 陈墨笑着打招呼。张师傅是店里的老伙计,跟他很熟,一边用荷叶包包子,一边说:“小陈,今天雪下得大,路上慢点走。这包子刚出锅,热乎着呢,赶紧趁热吃两个。” 陈墨接过包子,道了谢,又买了两碗小米粥,才提着往家走。

回到家,陈墨把包子放进笼屉,搁在客厅的暖气片上保温 —— 暖气片是新家特意装的,冬天屋里能保持在二十度左右,比以前的煤炉暖和多了。他拿起墙角的扫帚和铁锹,又扛着梯子走出屋,打算先把房顶上的雪清理了 —— 雪太厚,怕把房顶压坏。

梯子架在房檐下,陈墨爬上去,一铁锹下去,积雪 “哗啦” 一声滑下来,落在院子里堆成一堆。他一边扫,一边留意着脚下,生怕打滑摔下去。房顶上的雪清理完,又开始扫院子里的雪,他把雪扫到院子角落,堆成一个大大的雪人,还找了两颗黑纽扣当眼睛,一根胡萝卜当鼻子,看着憨态可掬。

刚扫完院子,就听见胡同里传来动静 —— 张大妈、李婶、还有冉修晨教授,都拿着扫雪工具出来了。“小陈,这么早就扫完了?” 张大妈笑着打招呼,“我家那口子还在被窝里睡呢,我这就去喊他!” 陈墨笑着应道:“张大妈,我年轻,多干点没事。咱们一起扫,快得很。”

冉修晨身边还跟着一个姑娘,穿着藏青色的棉袄,扎着马尾辫,看着文静又秀气 —— 是他的大女儿冉秋叶,放寒假在家。“陈同志,早啊。” 冉秋叶笑着打招呼,声音温柔。陈墨这才反应过来,之前听到冉子叶的名字觉得耳熟,原来是因为冉秋叶 —— 他以前在中医典籍的注释里,见过冉秋叶的名字,没想到竟然成了邻居。

“冉老师,秋叶,早。” 陈墨笑着回应,“秋叶放假了?在师范大学还习惯吗?” 冉秋叶点点头:“挺好的,老师们都很负责。陈同志,您是协和医院的医生吧?我妈说您医术特别好。” 两人聊着天,手里的活也没停,张大妈、李婶也陆续喊来了家人,胡同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说说笑笑,积雪很快就被清理出一条通道。

等陈墨回到家时,丁秋楠才睡眼蒙胧地从卧室里走出来,头发乱糟糟的,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墨哥,外面下雪了?” 她打了个哈欠,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下了一夜,外面白茫茫的。” 陈墨走过去,帮她把头发捋了捋,“我买了包子,在暖气片上热着,你快去洗漱。今天路滑,别骑自行车了,坐公交车上班,安全点。”

丁秋楠点点头,盘腿坐在沙发上发了会儿呆,才慢慢缓过劲来。一看墙上的挂钟,已经七点多了,她赶紧跳起来,冲进卫生间洗漱。等她洗漱完,陈墨已经把包子和小米粥端到了餐桌上,还剥了个鸡蛋放在她碗里。

“快吃,别迟到了。” 陈墨看着她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叮嘱,“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丁秋楠嘴里塞着包子,含糊地说:“知道了,今天肯定要迟到了,公交车肯定挤。”

吃完早饭,丁秋楠开始 “全副武装”—— 先穿上厚厚的棉裤,再套上棉袄,脚上穿的也是林师叔捎来的女式翻毛皮靴,鞋底防滑,还特别暖和。屋里太暖和,穿完这些,她已经出了一头汗,喘着气说:“哎呀,天天穿得跟狗熊一样,走路都费劲。”

陈墨拿着她的棉大衣、帽子、围巾和手套走过来,帮她把棉大衣穿上,又给她围上围巾,戴好帽子和手套,连耳朵都给她捂得严严实实的。“穿厚点不冷,总比冻得打哆嗦强。” 他低头在她冻得通红的小嘴上亲了一下,“等你明年进了医院上班,离家近,冬天就不用穿这么厚了。现在路远,可不能冻着。”

“知道了知道了,你越来越啰嗦了。” 丁秋楠嘴里说着嫌弃的话,心里却暖暖的。她伸手把围巾往下拉了拉,踮起脚在陈墨脸颊上亲了一口:“我走了,你也赶紧收拾上班吧。” 说完,挥挥手就要往外走。

走了两步,她又停下来,转过身说:“对了墨哥,我从盒子里拿了两张工业券,借给办公室的刘姐了 —— 她想给孩子买双棉鞋,还差两张,下个月发工资就还咱们。”

陈墨点点头:“行,我知道了。你别管了,让她慢慢还,不急。” 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内就进入了 “工业券时代”,每个月随工资发放,每 20 块钱工资给 1 张工业券。现在买东西,除了粮食和副食品,像棉鞋、自行车、缝纫机这些,都需要工业券,而且价值满 20 块就需要 1 张,不足 20 块也按 20 块算。陈墨每个月工资加津贴有 300 块,能领 15 张工业券,家里根本用不完,借两张给刘姐,也不算什么。

丁秋楠又叮嘱了几句,才慢慢往胡同口走。陈墨一直站在门口看着她,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拐角,才转身回屋。他把客厅收拾干净,又去看了看房檐下挂着的腌肉 —— 这是前几天他从肉联厂买的五花肉,自己腌的,能吃一整个冬天。然后去锅炉房添了煤,把厨房的炉子封好,这才穿上自己的棉大衣,拿着公文包出门上班。

走在大路上,积雪被车轮压得结了冰,走路都得小心翼翼。陈墨心里暗自庆幸,幸亏前两天提前给丁爸丁妈送了年货,不然昨晚这场大雪,路都没法走,年货肯定送不过去。

前两天居委会发年货票,陈墨去领的时候,差点没哭出来 —— 每户花生、瓜子、糖的票各一两,肉票也只有一两,这点东西,根本不够过年。他知道丁爸丁妈肯定也领了这么点,赶紧回家收拾了些东西送过去:几个猪蹄、一些猪下水(这些不用肉票,但需要托关系才能买到)、一只自己养的鸡、一斤腌肉、几罐水果罐头,还有半斤花生和半斤瓜子 —— 都是他从空间里拿出来的,没敢多拿,怕邻居眼红。

丁妈看到这些东西,眼眶都红了,拉着陈墨的手说:“小陈,你太有心了,我们自己都没想着买这么多。” 丁爸也跟着说:“你这孩子,总是这么周到。以后别这么破费了,我们老两口吃不了多少。” 陈墨笑着说:“叔,婶,这都是应该的。快过年了,多准备点,热闹。”

从丁爸家出来,陈墨又绕到陈琴家 —— 陈琴和王建军家不用送花生瓜子,王建军在粮食局上班,粮店就卖这些,家里肯定不缺。他给陈琴家带了猪蹄、猪下水、腌肉和罐头,陈琴看到这些,笑着说:“你这弟弟,总是想着我们。建军回来肯定高兴,他念叨猪蹄好几天了。”

王建军是晚上下班回来才知道的,看着桌上的东西,他拍了拍陈墨的肩膀说:“小陈,谢谢你。不是为这些东西,是为你的这份心。” 陈墨笑着说:“姐夫,跟我客气什么。咱们是一家人,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晚上吃饭时,陈墨跟丁秋楠说了送年货的事,丁秋楠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她嫁给陈墨一年多,从来不用她提醒,陈墨每次准备东西,都不会落下她娘家。那天晚上,丁秋楠主动 “犒劳” 了他,两人折腾到半夜,第二天中午才起床 —— 还好那天是休息日,不用上班。

想着这些,陈墨已经走到了协和医院门口。医院大院里的积雪已经被后勤人员清理干净,诊室的窗户擦得透亮,里面传来隐约的说话声。他走进自己的诊室,看见对面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个中年女人,穿着护士服,正在整理病历。

“王姐,早上好。” 陈墨笑着打招呼 —— 这是梁明远给他安排的护士,叫王洁,三十多岁,跟陈琴年龄差不多,之前在住院部工作,经验丰富。

王洁抬起头,对着陈墨笑了笑,声音温和:“陈医生,早。我刚把昨天的病历整理好,放在你桌上了。” 她话不多,但手底下特别利索,早上来的时候,已经把诊室打扫干净,还烧好了热水。

陈墨很满意这样的搭档 —— 他本身就喜欢安静,尤其是写东西的时候,要是安排一个话多的护士,他肯定没法专心。“辛苦你了王姐。” 他走过去,给自己泡了杯菊花茶,坐在桌前,掏出了笔记本 —— 这是他的第二本笔记,记录的是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调理方法,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今天差不多就能写完。

他想起去年交给梁明远的第一本笔记,梁明远看完后,立刻就交给了中医学院。学校对笔记里的内容特别重视,专门组织人刻版、油印,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和年轻医生学习,还把他的手稿珍重地收进了档案室。后来学校又邀请了四九城中医界的知名大夫和专家教授,对笔记内容进行讨论和验证,大部分人都对笔记里的调理方法赞不绝口 —— 比如孩子风寒咳嗽用生姜、葱白煮水,老人哮喘用苏子、莱菔子熬粥,简单实用,还容易操作。

也因为这本笔记,陈墨在四九城的中医界算是小有名气了。上个月还有中医学院的教授找他,想邀请他去给学生做讲座,他以 “工作忙” 为由推辞了 —— 他确实没时间,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还要帮陈国栋处理一些健康方面的事,根本抽不开身。

“陈医生,有病人来了。” 王洁的声音打断了陈墨的思绪。他抬起头,看见诊室门口站着一个老太太,手里拄着拐杖,身边跟着一个中年男人,应该是她的儿子。

“大妈,快请坐。” 陈墨赶紧起身,扶老太太坐下,“您哪里不舒服?” 老太太咳嗽了几声,声音沙哑:“医生,我咳嗽快一个月了,晚上咳得睡不着,吃了西药也不管用。” 陈墨给老太太号了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说道:“大妈,您这是风寒咳嗽,我给您开个方子,再教您一个食疗的方法,很快就能好。”

他一边写方子,一边叮嘱:“您回去用生姜三片、葱白三段、冰糖两块,煮水喝,每天喝三次。方子上的药,您去中药房抓,煎的时候放两颗大枣,早晚各喝一次。别吃生冷的东西,注意保暖。” 老太太连连点头:“谢谢陈医生,我这就去抓药。”

送走老太太,陈墨又接待了几个病人,有感冒的,有失眠的,还有调理脾胃的。王洁在旁边帮忙登记、拿药,两人配合得很默契,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中午去食堂吃饭时,陈墨遇到了梁明远。“小陈,你的第二本笔记快写完了吧?” 梁明远笑着问,“中医学院那边还等着呢,说你写的内容太实用了,学生们都盼着你赶紧写完。”

“快了,今天就能写完,下午我整理一下,明天给您送过去。” 陈墨笑着说。

“好,好。” 梁明远点点头,欣慰地说,“你这孩子,真是为中医做了件大好事。等你写完,我再组织专家讨论一下,争取尽快印出来,让更多人受益。”

陈墨点点头,心里也很开心 —— 他重生回来,能为中医传承做点贡献,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吃完饭,陈墨回到诊室,继续写笔记。王洁在旁边整理病历,偶尔帮他递支笔、倒杯水,诊室里安安静静的,只有纸张翻动的 “沙沙” 声和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笔记本上,也落在陈墨身上,温暖而安稳。

陈墨看着笔记本上工整的字迹,心里满是踏实 ——1962 年的冬天虽然寒冷,但他有温暖的家,有爱的人,有值得奋斗的事业,这样的日子,就是他重生回来,最想要的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