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新能源方案的初步实施
林浩的手指从确认键移开,没有松开呼吸。主控屏上的“基因表达不可逆”提示还在闪,但数据流已经转向。他没看苏芸,只说了一个字:“开始。”
系统底层协议正在重构。防护基因序列像一段**代码,在鲁班AI的防火墙边缘试探。每一次能量波动都带着节律,72分钟一个周期,精准得不像自然现象,倒像是某种校准。
林浩调出唐薇的次声波数据库,把那段被标记为“地脉代谢”的低频信号设为基频。他不是在建模能源系统,是在模拟心跳。
“输入‘类代谢循环’协议。”他说。
苏芸站在终端另一侧,音叉贴在共振端口。她没再用发簪缠绕,朱砂颗粒直接浮在金属表面,像被无形磁场排列。当音叉与基因序列接触的瞬间,终端发出短促蜂鸣——耦合成功。
“生物-机械协议载入。”系统提示音变了,不再是机械女声,而是某种介于吟诵与低语之间的音调,像古籍里的注疏被人念出。
林浩没问她是否听见。他知道她听见了。
朱砂在音叉柄部自动聚成“巳”字,三秒后散开。他记下坐标,没说话,只把数据推给陈锋的加密频道。
东翼月面,第一组复合供能阵列的基座正在打印。
赵铁柱蹲在打印舱外,盯着喷头。第三次了,支架刚成型就塌。月壤在加热区边缘出现胶状流动,像沙地突然变成了泥潭。
“不是材料问题。”阿依古丽用羊毛毡针在平板上划出应力路径,“液化区形成了闭环导流,我们挡了它的路。”
林浩远程调取热成像,液化带的走向和唐薇记录的次声波传导路径完全重合。这不是故障,是月壤在“呼吸”。
“停刚性支撑。”他下令,“改用蜂窝仿生结构,引导液化区自成腔体。”
赵铁柱愣了两秒:“你是要让它自己长?”
“对。”林浩说,“别对抗,跟着它的节奏走。”
打印重启。喷头不再强行架设支架,而是沿着液化带边缘布置六边形节点。月壤在高温下局部熔融,顺着预设的导流槽自动填充,冷却后形成中空腔体,壁厚均匀,结构稳定。
“储能腔成型。”夏蝉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内部温度稳定,电导率上升17%。”
林浩调出实时监测图。能量正在腔体内循环,频率锁定在52.6Hz——正是音叉与墨斗图层共振的交点。
“它在储能。”苏芸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不是被动吸收,是主动调节。”
林浩没回应。他盯着数据流里的一行异常记录:储能腔内壁在凝固过程中,晶体排列自动生成了银灰色纹路,形态与“镇煞九叠图”的残角一致。
不是人为设计,也不是系统错误。
是月壤在“写字”。
陈锋站在地下能源枢纽,匕首插在地面。辐射仪数值跳动,与72分钟周期完全同步,每一次峰值都指向“巳位”地下1.7公里。
他拔出刀,用唐横刀在地表划出一道横线,接着是两道、三道,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的几何阵型。刀刃划过地面时,月壤表面泛起微弱波纹,像水面被无形手指拨动。
能量流短暂中断。
他调出王二麻子的芯片记录。“YH-0”坐标仍在释放低频脉冲,频率与心跳一致。他没上报“敌情”,在日志里打了三个字:“待观察。”
然后加密,加锁,标记为“非标准事件”。
林浩的终端弹出警报:东翼储能阵列电压波动,峰值超出预设阈值12%。他调出全息图,发现能量不是从太阳能板输入的,而是从月壤深层涌出。
“它在反向供能。”苏芸说。
林浩切到地质剖面图。从“巳位”为中心,环形导流带正在扩展,速度比上次快3.7倍。能量不是泄露,是被主动推送。
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壁画里的飞天,其实都在动。”
那时他以为是幻觉。
现在他知道,她看见的,是文明与物质的共振。
“启动缓冲层协议。”他说,“让东翼阵列接收,但不储存。”
苏芸将音叉频率调至夹钟律,输入系统。储能腔内壁的银灰纹路开始流转,像DNA双螺旋被压平展开。电压波动逐渐平缓,能量被引导至广寒宫东翼的辐射屏蔽层。
第一次,月壤成了能源的“中转站”。
陈锋的匕首突然发烫。他拔出来,刀面浮现“望舒”二字,这次没有消失,而是缓缓渗入金属,最终化作一串数字:72.0。
他盯着那串数字三秒,收刀入鞘。
林浩的终端弹出新提示:“防护基因序列·甲一号”已激活,能源缓冲层初步成型,供能效率提升29.4%。
他没庆祝。
因为就在提示出现的瞬间,东翼储能腔内壁的银灰纹路突然加速,形成闭环,中心点自动标注“丙”字。
和“丙”预案的测试点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