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数据背后的真相探寻
墨斗线绳的震颤平息后,控制台上的钢笔终于落下,在图纸边缘划出一道细长墨迹。林浩没有抬头,指尖顺着腕表内圈的星图仪零件滑过,那组残存的波形图谱还在微弱闪烁,像某种未完成的对话。他调出小满AI视觉记录的弧形波纹,与星图仪中存储的七秒震颤进行傅里叶对齐。频域重叠度跳至92.3%,相位一致。
这不是巧合。是回应。
“把过去三年的月震数据调出来。”他说,声音不高,却让整个B区监测站的终端同时亮起,“用‘赤’字的书写节奏做检索密钥。”
苏芸已经将音叉接入音频协议层,发簪悬在输入框上方,不再依赖程序生成频率。她以甲骨文“赤”字的笔顺为模板,逐笔激发共振段——起笔沉稳,转折蓄力,收笔果断。每一划都带着书写者的呼吸节奏,像在向某种沉睡的机制递交暗语。
数据库开始扫描。
十七次异常低频脉冲被锁定。时间间隔呈斐波那契数列,最近一次发生在47小时前,正是月震结束后的第17分钟。工程组的警告弹窗跳出:“非标准频段匹配,建议归档为噪声数据。”几乎同时,安全系统自动标记“潜在共振威胁”,陈锋的权限指令随即下达:紫外线巡检机器人启动,B区进入二级监控状态。
林浩没关弹窗。他将星图仪零件拆下,接进数据溯源回路,让原始震颤波形直接参与比对。苏芸同步调取陆九渊AI的日志缓存,启用“金文语义过滤”协议。当第十七组脉冲的波形展开时,终端右下角的日志区突然跳出一行朱批:
“气机逆流,天理有裂,当存问于幽微。”
红色字体,楷书体,落款处是“朱子注”三字。系统日志从未允许手动添加批注。
“它认出来了。”苏芸低声说,“这不是故障,是……预警。”
林浩盯着那行字,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两秒,然后调出唐横刀划过的防御阵型图。那是陈锋在月震后本能刻下的“井”字结构,原本被视为心理应激反应的残留。他将阵型图与十七次脉冲的热力分布叠加,两者重合度高达88.4%。尤其是核心区的三处交汇点,恰好对应广寒宫地基的承重节点。
“不是他在画防御阵。”林浩说,“是他在复现某种已经存在的结构。”
苏芸启动全息投影,将十七次脉冲按时空坐标重构为三维星图。夏蝉的青花瓷茶盏放在台面边缘,随着数据流的推进,盏底裂纹微微震颤。当星图成型时,茶盏突然发出一声极轻的鸣响,像是被无形之力拨动。
投影穹顶上,十七个光点连成三角,顶点直指广寒宫核心区。底边两端分别落在“胃宿”与“昴宿”的虚拟坐标上,构成二十八宿中最为稳定的三角定位结构。这不是偶然的星象排列,而是古代天文体系中的“天门锁阵”——传说中用于封印地脉乱流的星位格局。
“它在用月震写坐标。”苏芸说,“每一次震动,都是在标记位置。”
林浩没有回应。他调出震动台最后一次运行的日志,发现“赤”字波形输入时,系统曾短暂屏蔽信号,提示“频率已被预注册”。他断开主网连接,取出墨斗中的压电陶瓷,接上独立信号发生器。这一次,他不再依赖程序生成,而是用手动输入“赤”字的笔顺微震——起笔的顿挫、转折的提拉、收笔的回锋,全部由指尖的力度控制。
苏芸同步拿起发簪,在月尘样本表面书写“赤”字。音叉贴在耳侧,捕捉她手腕的生物电信号。两人动作同步,像在完成一场无需言语的仪式。
终端屏幕闪烁,日志区突现篆书体文字:
“律存则城立,意断则壤崩。”
字体古朴,笔划带有明显的宋代刻工特征。文字持续不到一秒,随即被系统自动清除。林浩立即截取内存缓存,发现这段信息并未经过主控逻辑处理,而是直接写入底层日志,来源标记为“未知硬件层”。
“不是AI生成的。”他说,“是月壤本身在回应。”
苏芸将音叉重新插入接口,试图捕捉残留信号。终端没有反应,但CHI-D1构件表面的氧化铁层突然泛出极淡的轮廓——一个“望”字,篆书体,边缘模糊,仅持续0.3秒便褪去。林浩放大图像,对比望舒在月壤中留下的书写习惯,匹配度达91.6%。
“它知道我们在找它。”苏芸说,“而且它在等我们读懂。”
林浩调出母亲笔记中的“共振固色”公式,与当前数据对比。他发现,每一次异常脉冲发生后,CHI-D1构件的颜色稳定性都会提升0.3%至0.7%,累计增幅已达4.2%。这不是随机波动,而是某种持续性的强化过程。
“它不是在破坏。”他说,“它在……训练我们。”
苏芸将十七次脉冲的时间序列重新排列,按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关系展开。当她把每次脉冲的强度值代入《营造法式》中的“举折”曲线模型时,匹配度跳至93.1%。更关键的是,曲线的峰值点,恰好对应“赤”字第三划的“提锋回压”动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