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科技与文化的微妙平衡
墨斗线绳的震颤还在持续,频率未变,幅度却比之前大了一圈。林浩把它从腕表上解下来,指尖摩挲着那根泛着铜绿的丝线。他没再看数据屏,而是直接调出了鲁班系统的沙盘模拟界面,将“逆时序打印”方案拖进工程组共享通道。
会议室的光冷得像冻住的焊缝。赵铁柱坐在长桌尽头,手指敲着终端边缘,节奏和上次争论时一模一样。他开口前,先看了眼林浩手里的墨斗。
“你真打算用那个废弃协议?L-07当年差点让整面承重墙塌了。”
“0.8秒覆盖窗口,压强峰值回落到安全阈值以下。”林浩没抬头,投影里正跑着新一轮应力模拟,“我们不是在重建结构,是在重构逻辑顺序。”
“顺序不能反。”赵铁柱声音压低,“材料层叠是基本法则,先基底,再结构,最后表层处理。你这等于让人先穿袜子再穿鞋,最后才套裤子。”
“可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自然磨损。”林浩点开一段波形图,“是精准剥离。4.35Hz的尘流涡旋,和音叉基频差0.02Hz,像刀片在刮漆。常规流程等于把颜色摆上砧板。”
赵铁柱沉默几秒,调出早期月壤打印事故记录。屏幕上跳出一串红色警告:“预沉积导致内部应力失衡,构件自毁。”
“风险你自己担?”
“我担。”林浩把墨斗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线绳自然垂落,在微重力中微微摆动,“但这次不是为了效率,是为了存续。”
赵铁柱盯着那根线,忽然笑了:“你爸留下的破表配个破绳子,还真当是风水罗盘了?”
林浩没回应,只将腕表星图仪零件轻旋半圈。投影瞬间切换成天圆地方的应力分布模型,线绳的轨迹与结构承重点完美重合。赵铁柱瞳孔缩了一下。
“你这哪是工程师,你是搞玄学的。”
“不是玄学。”林浩声音平稳,“是反构。就像敦煌壁画,底层颜料先上,再用矿物封层。母亲教我的。”
赵铁柱最终点了头:“小范围试,失败了别赖系统。”
苏芸在B区实验舱等消息。她刚把音叉频率锁定在4.41Hz,动态偏移算法跑通了第一轮测试。界面显示,4.40-4.42Hz之间的“频率滑步”能有效跳脱干扰带,耦合度提升至78.6%。
林浩进来时,她正在写“赤盾”两个字。甲骨文笔法,起笔如刀凿,收尾带钩。发簪音叉搭在桌角,轻微震了一下。
“工程组松口了。”他说。
她抬头:“双轨并行?”
“先着色,快覆盖,再跳频。”他调出沙盘模型,“结构防护加声学避让,三重防线。”
她没说话,把音叉接入调制模块,手指在频率曲线上划了一道。波形立刻产生微幅震荡,像蛇尾摆动。
“干扰源是活的。”她说,“它会学。我们调一次,它就记一次。”
“那就让它记。”林浩指着结构层,“我们这次不只是改颜色,是改规则。”
她点头,开始整合模型。虚拟投影中,第三层氧化铁混合层率先成型,0.8秒后高密度壳体迅速覆盖。与此同时,声学参数注入打印头振动频率,形成共振屏障。应力值剧烈波动,但未超限。频谱耦合度稳定在79.1%。
“可以推验证流程了。”她说。
“系统可能卡住。”林浩提醒,“非结构参数变更,历来难批。”
“那就让它卡。”她调出协议提交界面,“但我们不越权。”
他看了她一眼:“你不怕等太久?”
“怕。”她手指停在确认键上,“可如果靠Ω权限才能通过,说明我们还没真正说服系统——或者说,没说服它背后的逻辑。”
他没再坚持。
CHI-D1协议被正式提交。系统自动扫描,三秒后弹出红色标签:“非标准文明输出”。紧接着,安全审查冻结启动,协议进入待审队列。
赵铁柱的日志更新:“频率微调0.03Hz,相当于在风暴眼里调整伞骨角度,纯属自杀式操作。”阿依古丽备注:“若能证明结构稳定性,可考虑试点。”夏蝉只写了一句:“茶盏反光纹路变化,与上次不同。”
支持率41%。
林浩调出越权协议界面,星图仪零件在表盘下微微发烫。他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没按下。
苏芸伸手按住终端:“别用Ω权限。”
“为什么?”
“因为这不是技术问题了。”她盯着那行“非标准文明输出”的标记,“是认知问题。系统不拒绝数据,它拒绝的是我们定义‘文明’的方式。”
他沉默。
“我们加点注释。”她说,“不是给评审组看的,是给系统看的。”
林浩重新打开协议说明文档。苏芸输入一行字:“色非饰壁,乃锚魂之基。”他接上:“预沉积非为效率,而为存续。”她再补:“格物之极,在于护其所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