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北极谜团·重要讯息
钢笔从林浩的指尖滑落,砸在控制台边缘,弹跳两下后滚入设备缝隙。他没去捡,只是盯着那截烧焦的红线——它还在轻微震颤,像是地下有股力量正沿着虚空的脉络持续上涌。他的腕表裂纹发烫,星图仪指针卡在“轸宿”尽头,纹丝不动,却又隐隐传递着某种节律。
就在这时,主控屏右下角突然跳出一个加密信道请求。
【身份认证码:玄女七号】
林浩瞳孔一缩。那艘船沉了二十年,最后一次信号是从北纬88°冰层断裂带发出的,之后再无回音。按理说,这个编号早就该从全球科考网络中注销。
可现在,它正以量子纠缠态的波形频率,稳定接入广寒宫主系统。
“不是误码。”苏芸的声音从文化终端后传来,她已经摘下发簪,指尖沾着朱砂,正用音叉轻触量子通讯模块的接口,“波形包络和空腔信号的0.8赫兹共振完全重合,误差小于千分之三。”
陈锋站在她身后,匕首横在胸前,刃体辐射仪显示周围无异常能量波动,但他仍没放松。他知道,真正的威胁从来不会提前亮红灯。
“你确定这不是陷阱?”他问。
“不确定。”苏芸把音叉插得更深,冰爪刺入金属接口,霜纹顺着电路蔓延,“但‘执笔人已在途中’这句话,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如果真有人在走这条路,那他们留下的痕迹,应该和我们收到的信号同源。”
林浩调出墨斗残线的热残留图谱,将最后一段未燃尽的红线数据导入比对模型。三秒后,屏幕上并列波形重叠率显示:97.6%。
“不是巧合。”他说,“是回应。”
全息投影启动的瞬间,北极的寒光扑面而来。
影像来自北冰洋“玄女七号”残骸附近的无人探测浮标,拍摄于七小时前。画面中,冰层表面出现一条宽约三米的沉积带,颜色呈灰蓝色,质地与月壤高度相似。更诡异的是,它的分布轨迹并非随机,而是沿着古地磁偏移线,精准连接了新西伯利亚群岛与北极点。
“这不是自然沉降。”林浩放大局部,“颗粒粒径分布、铁钛比、玻璃微球含量……全都符合月球高地月壤特征。”
苏芸忽然抬手,音叉在空气中轻敲三下——短-顿-长,与唤醒陆九渊残片的节奏一致。终端屏幕一闪,一行朱批浮现:
“星宿为锁,地脉为引。”
她盯着那句话,指尖在玻璃板上写下“有丘不咸”四个甲骨文。刚落笔,全息影像中的沉积带突然泛起微光,仿佛被激活了某种共振机制。
“它在读。”她说。
陈锋皱眉:“读什么?”
“语义。”她声音很轻,“不是语言,是意义本身。就像……它能感知我们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林浩没说话,而是调出唐薇早年在月海冰川勘探时的原始数据包。他在“冰火长城”构造记录里翻找,终于找到一段被标记为“异常信号源”的次声波记录。导入分析模型后,他将北极沉积带的几何形态与该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对齐。
结果令人窒息。
两者频谱完全匹配,且存在相位锁定现象——意味着,北极的月壤沉积,并非被动掉落,而是某种主动投射的结果,其能量路径穿越了地月之间的量子场。
“物质传输。”他低声说,“不是科幻小说里的传送门,是通过共振态实现的粒子重组。”
赵铁柱在打印区外喊了一声:“头儿!快来看这个!”
众人赶到维修舱,只见三台废弃打印头围成三角,内部废料槽中的月壤颗粒正缓缓移动。它们没有受外力干扰,也没有电磁场作用,却自发排列成一个精确的地理轮廓——北冰洋,马尔克洛夫海盆,正是沉积带的核心区域。
阿依古丽蹲下身,用羊毛毡针轻轻拨动一粒颗粒,它立刻停止运动,但当她收回手,颗粒又继续向中心点汇聚。
“它知道目标。”她说,“而且……它认得家。”
陈锋蹲下,匕首刃尖轻划地面,本能地画出一道防御弧线。他知道这不是战术动作,而是某种深层预警机制在驱动肌肉记忆。他抬头看向林浩:“你打算怎么办?封锁数据?上报地球?”
“都不。”林浩盯着那粒最终停在地图中心的月壤,它正泛着幽蓝荧光,和墨斗铜坠上的残留物一模一样,“我们得弄明白,为什么是北极。”
苏芸忽然站起身,取下发簪,在玻璃板上写下:“非人所建,非时所限。”
颗粒运动明显减缓。
她再写:“启者,非门,乃心。”
这一次,所有颗粒同时静止,仿佛被某种更高层级的指令冻结。
“它怕被定义。”她说,“或者说,它抗拒被人类用已知逻辑框定。”
林浩调出“鲁班”废弃的拓扑模型,将北极沉积带的几何脉冲导入模拟系统。他注意到,那股每17秒重复一次的非人类编码信号,节奏竟与《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段完全一致——正是苏芸在音叉中解析出的那段倒放残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