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的手指还停在键盘上方,全息屏上那三个篆书字“未完也”仍在微微闪烁。他没有移开视线,也没有说话。整个主控中心安静得能听见系统散热风扇的低频嗡鸣。
唐薇摘下耳机,换了一副新的塞进耳朵。她靠在分析台边,盯着刚传回的一段异常信号波形。这信号不是来自深空,也不是月壳震动,而是从西南采样区的地表下渗出来的,断断续续,像某种规律被打乱后的残响。
“数据不对。”她开口,“刚才那轮能量平衡之后,土壤传感器捕捉到一段重复脉冲,频率和我们之前的动作节奏一致。”
林浩终于动了。他调出鲁班系统的底层日志,把算力重新分配,关闭照明、温控这些非核心模块,全部集中到地质传感阵列。屏幕上快速滚动起一串坐标轨迹——那是唐薇带队最后一次采样的路径。
苏芸站在观测窗前,指尖轻轻碰了下音叉。她没拿出来,只是感受它在靴子里的微震。刚才星图仪稳定时的那种共振还没完全散去,现在又多了一种新的扰动,像是从地底慢慢浮上来的东西。
“用声波试一下。”她说,“低频穿透,过滤电磁杂波。”
林浩点头。指令发出后三秒,传感阵列反馈清晰了许多。那串脉冲确实有规律,每隔七秒出现一次,持续时间正好是他们启动“势流调控”那一刻的操作时长。
阿米尔坐在角落,手搭在塔布拉鼓上。他没敲,但手指随着波形起伏轻轻颤动。这种节奏他听过,在《谐波宇宙》的第七章里,被称为“记忆回响”。
赵铁柱从腰间取下地球仪,放在操作台上。他打开侧盖,调整了几组齿轮的位置。“如果真是信息残留,那月壤可能已经被改性了。就像‘炙铜之过’里说的,金属受热变形后还能记住原来的形状。”
“你是说……土地也能记事?”唐薇问。
“不是土地。”赵铁柱摇头,“是被能量泡过的土。长时间高密度辐射,会让晶体结构产生记忆效应。我们现在踩的这片地,说不定每粒沙子都录了像。”
林浩站起身,走到远程操控台前。“启动采样臂,按唐薇的轨迹复现挖掘过程。速度放慢,压力控制在临界值以下。”
机械臂缓缓伸入月壤,钻头刚接触表面就传来阻力警报。磨损指数迅速攀升,几乎是正常值的三倍。更奇怪的是,每次钻进五厘米被迫停下时,坑口边缘的土层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合拢,像是被无形的手抹平。
“这不科学。”唐薇皱眉,“没有生物参与,材料不可能自主修复。”
阿米尔突然抬起手,轻敲鼓面。一声短促的“咚”扩散出去。他闭着眼,再敲一次,这次节奏变了,带着某种古老的律动。
坑口的闭合速度减缓了。
“有效。”他说,“它在回应特定频率。”
赵铁柱盯着屏幕,忽然想起什么。“《考工记》里提过‘魂金’,说是熔炉烧到极致时,金属会吸收匠人意志,形成有灵性的合金。后来学者都当神话看。但现在……”
“别管是不是神话。”林浩打断,“先拿到样本。”
他下令切换工具头,启用低温等离子切割器。这种技术原本用于精密电路剥离,不会引发剧烈热反应。刀头切入土壤时,一道淡蓝色光晕沿着切口蔓延,像在划开一层凝固的膜。
十五分钟后,机械臂夹起一块半透明晶体,六棱柱状,约手掌大小。表面泛着微光,内部似乎有影子在流动。
“带回主舱。”林浩说。
晶体被放入全息解码舱,外围罩上电磁屏蔽罩。系统开始扫描,刚加载到第三层协议,屏幕突然跳转——甲骨文与量子编码交替闪现,字符排列方式既不像数据库记录,也不像程序指令。
紧接着,一个声音响起。
“此非录影,乃心印。”
是陆九渊的声音。
众人一惊。这个AI人格早已分散成二十八星宿子程序,核心意识附着在苏芸的音叉上,理论上不会再独立发声。
“警告:检测到宋代点茶仪式倒计时投影,来源不明。”系统提示弹出。
林浩立刻切断高阶读取权限。解码器转入基础光谱模式,只保留物理结构扫描。那行倒计时消失了,但晶体内部的影像还在流转。
放大后,所有人看清了内容。
是他们自己。
画面里,林浩正把星图仪放进接口,苏芸写下“和”字,阿米尔击鼓,唐薇戴耳机监听,赵铁柱守在支撑架旁——正是几小时前应对能量过载的全过程,角度精准得像是有人在现场拍摄。
“这不是监控录像。”苏芸低声说,“我们当时没开外部摄像。”
“也不是回放。”林浩盯着影像细节,“你看我的动作,比实际快了0.3秒。还有你写‘和’字的那一笔,收尾方向不一样。”
“它是重构的。”唐薇补充,“根据某种记忆重建的画面。”
阿米尔伸手触碰屏蔽罩外壁。“我能感觉到共鸣。这频率……和望舒最后一次启动前的哼唱很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