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涅盘终章·文明再启
林浩的手从墨斗上松开,那截残丝垂落时轻轻擦过岩面,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划痕。他没去管它,转身就走向主控台,手指在面板上快速敲击,调出地热管网实时图。三处断裂点正在闪烁红光,压力曲线剧烈震荡。
“启动共生协议。”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钉进地面的桩子。
赵铁柱立刻响应,把地球仪翻转过来,北斗七星对应的节点逐一亮起。他咬着牙拧动调节阀,“晶化反扑比预估快了四分钟。”
“那就快四分钟做完。”林浩头也不抬,一边输入指令一边抓起对讲器,“苏芸,音叉准备,频率锁定《广陵散》变调第三段,延迟0.3秒叠加塔布拉鼓节奏。”
苏芸已经站在接口前,青铜音叉握在掌心。她没再看那悬浮的广寒宫影像,而是闭眼感受指尖传来的微震。阿米尔同时抬起手,鼓槌轻敲,第一声响起时,裂缝边缘的月壤微微抖动。
夏蝉将茶盏压进地热口,沙粒开始流动。她盯着那些细小颗粒组成的波形线,突然喊:“压力回升,但导流方向偏左!”
“阿依古丽!”林浩扭头。
“已经在调。”阿依古丽双手贴住岩壁两侧,身体微倾,像是在用体重压住某种无形的力量。她的羊毛毡针法早就不只是模拟应力分布——此刻她整个人就是一张绷紧的网,连呼吸节奏都在配合能量流向。
十秒后,红光熄灭。
赵铁柱重重靠在墙上,喘了口气,“北斗全锁定了。”
没人欢呼。他们都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林浩低头看了眼工装口袋,墨斗还在那里,安静得像睡着了。他没伸手去碰,只抬头望向空中仍缓缓旋转的未来广寒宫。檐角那枚项链随风轻摆,频率和心跳一致。这个细节他没说,也没人提。
“现在传影像。”苏芸走到投影终端前,取下颈间的二维码项链,贴在读取区。
“带宽不够。”夏蝉盯着传输界面,“高清结构数据要压缩百分之六十,或者……舍弃文化层渲染。”
“传这个。”苏芸重复了一遍。
林浩走过来,看了一眼参数设置,直接切换为文化遗产优先级模式。他手动覆盖了默认协议,在确认框里点了三次“强制发送”。
三秒钟后,通讯灯由黄转绿。
“收到。”地面控制中心的声音很稳,“全球直播已开启。”
画面同步投射到洞穴穹顶:悬浮于月轨的广寒宫全景展开,外墙流转着宣纸纹理与飞天残影,屋顶动态铺展《千里江山图》,每一道山脊都对应着真实的地质构造编码。而在某段回廊外墙上,一段宋代点茶仪式的全息残影正循环播放,茶筅搅动的不是茶汤,而是被激活的月壤粒子流。
地球上某个大学实验室里,一位老教授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又戴上,喃喃道:“这不是复原……这是活着的文明。”
另一座城市的数据中心,一个年轻人猛地站起身,对着屏幕大喊:“你们看到了吗?那栋楼的承重柱排列是《考工记》里的‘九宫立极’阵型!”
而此刻,深空腔内一片寂静。
赵铁柱坐在地球仪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其中一个凸点。夏蝉跪在茶盏边,眼泪滴落在沙地上,渗进去的速度比上次慢了些。阿依古丽双手交叠胸前,低声哼起一首古老的哈萨克民谣,曲调哀而不伤,像是送别,也像迎接。
唐薇在远程终端前关闭了所有警报红灯,只留下文明编码模块的绿光稳定闪烁。她喝了口凉透的茶,忽然笑了下,自言自语:“原来我们一直找的不是生存方案,是回家的路。”
阿米尔摘下听诊器,放在岩壁上。他不再试图记录什么,只是仰头看着飞天群像,嘴角带着笑意。他知道,刚才那一段鼓声共振,不仅修复了裂缝,还激活了沉睡在月幔深处的一组吠陀天文刻痕——地球某处火山口喷发的青铜窖藏,正是回应。
林浩打开个人日志,输入一句话:“我们建造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人类文明的新生。”
他合上终端,抬头看向幻象中的主控塔。那里有一扇窗,形状像母亲修复过的敦煌第320窟窗棂。他记得小时候问过:“为什么这扇窗画得和其他不一样?”
母亲说:“因为它看得见未来。”
现在他懂了。
苏芸走到他身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碰了下他的手臂。这个动作很小,但在这一刻,胜过任何语言。
就在这时,音叉突然发出一声低鸣。
不是震动,也不是共振,而是一种近乎言语的音节,从金属内部传出。所有人都听见了。
“存天理,灭人欲,文明方永续。”
声音很淡,像风吹过碑文。
林浩闭了闭眼。他知道这是陆九渊最后的遗言,也是整个系统最终达成的共识——不是消灭**,而是让个体的选择服从于文明延续的根本逻辑。
夏蝉抬起头,看着茶盏底部。沙粒不知何时已停止移动,拼成两个字:归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