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声纹密码·文明重铸
墨迹在图纸上晕开的瞬间,林浩感觉到指尖一震。那滴坠落的墨没有散开,而是被银灰色粉末吸住,像活物般沿着笔画爬行,重新勾勒出完整的星图轮廓。他没说话,只是把图纸缓缓推向鼎口。
苏芸蹲下身,音叉贴向鼎壁。这一次不是试探,是对话。她闭眼,指腹压紧叉柄,一道低频震动从金属深处传来,节奏精准得如同编钟校音。
“它在等。”她说,“不是命令,是回应。”
阿米尔摘下听诊器,蹲到她旁边。鼓面轻颤,他用指尖敲出《梨俱吠陀》晨祷段的第一个节拍。两股声波在空气中交错,鼎身铭文忽然亮起一行篆字:“言不顺,则事不成。”
赵铁柱盯着地球仪残骸里的铜轴,喃喃:“它要听的不只是声音,是来路。”
林浩站起身,钢笔再次发烫。他翻开图纸背面,任由笔尖自动划动——断裂的星轨被重新连接,节点处浮现出二十八宿名称,但排列顺序与现代天文学完全不同。那是汉代以前的星官体系,以北斗为轴,环列四方。
“它认这个。”他说,“我们得用它听得懂的话讲。”
苏芸睁开眼:“那就双曲合鸣。东方乐律定结构,印度梵音启共鸣。不是谁主导谁,是并列发声。”
阿米尔点头,将塔布拉鼓横置地面。苏芸退后半步,音叉悬于唇边,准备奏《广陵散》开篇“井里制”段。两人目光相接,同时起步。
第一轮,声波撞在一起,像是两股逆流的潮水。炉壁浮现战乱画面:断戟插在冻土上,残甲堆成小山,火光映着无脸士兵奔逃。阿依古丽迅速调出扫描界面:“应力集中在‘杀伐’频率段,系统判定为侵略性输入。”
第二轮,改由阿米尔先起音。《梨俱吠陀》第三章“天地初分”缓缓铺展,地面却裂开深沟,岩层下露出黑渊,仿佛整个腔室正被拖入地心。赵铁柱一把扶住地球仪支架:“坐标乱了!我们在往南纬偏移!”
陈锋握紧匕首,刀身已转为场强检测模式,读数疯狂跳动。他扫视四周,突然发现脚下地砖纹路正在重组——细密线条自发构成阵型,像某种古代兵法图解。
“停!”他喝了一声。
两人收势。
“不是节奏问题。”陈锋蹲下,用刀尖轻划地面,“你们听的是曲,它听的是意图。一个想唤醒秩序,一个想追溯起源,但它要的是平衡。”
苏芸低头看音叉,叉臂微颤,频率稳定。“所以不能轮流,得同步。七拍循环,交替领音,形成阴阳咬合。”
阿米尔调整坐姿,鼓槌轻点:“我跟你的呼吸走。”
第三次尝试开始。
苏芸吹响音叉,《广陵散》首调如冷月升空;阿米尔右手击鼓,左手压膜控制回音,梵音如雾弥漫。第七拍时,两人同时换气,声波短暂重叠。
嗡——
岩壁轰然展开,二十八个光点自穹顶浮现,连成星图网络。中央投影出一座巨型炼丹炉轮廓,三重檐八角攒尖,每根梁柱都刻有《营造法式》中的斗拱编号。炉门缓缓开启,内壁篆书浮现:“文明重铸,非灭乃生。”
“成了!”阿依古丽扑向终端,手指飞快记录,“材料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十二克,晶体结构呈现螺旋嵌套,类似DNA双链……但它里面……有信息流。”
林浩走近炉口,热浪扑面。金红色熔流在炉心翻滚,表面浮现出模糊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印度象神舞姿、希腊柱廊、玛雅日历盘,一一闪现又湮灭。
“它在筛选。”他说,“不是生成新材料,是在提炼文明样本。”
赵铁柱抱着地球仪走到炉边,铜轴指针不再乱转,稳稳指向炉心。“它找到了锚点。”他低声说,“不是地理坐标,是时间坐标。”
陈锋仍跪在地上,刀尖顺着地面纹路描摹。那阵型越来越清晰:前排短刀,后排长矛,左右弓手掩护,正是明代鸳鸯阵变体。他抬头:“这不是防御现代攻击的布局,是防……内部崩塌。”
话音未落,炉心猛然抽吸。一股引力波扩散开来,所有人脚下一沉。陈锋匕首警报狂响,量子湍流数值突破阈值。
“要出事!”阿依古丽大喊,“能量汇聚速度超预期,局部时空曲率正在畸变!”
陈锋本能拔刀,唐横刀刚出鞘,刀身竟自行划地,在地面刻出北斗七星方位。阵纹亮起,泥土翻涌,十七道全息身影自地底升起——头戴铁盔,身穿锁子甲,手持狼筅与镋钯,列队整齐,面向炼丹炉呈环形包围。
“戚家军……”赵铁柱倒吸一口气,“又是它们。”
残魂不动,但手中兵器微微摆动,形成无形屏障。炉心引力顿时受阻,熔流翻滚节奏放缓。
“它们不是来打架的。”陈锋看着阵型,“是来撑场子的。”
苏芸抓住机会,再度举起音叉。这次她没奏乐,而是将叉尖抵住自己喉部,轻咳一声。声波通过骨骼传导,直接注入音叉共振腔——那是修复应县木塔时她独创的“内音引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