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辐射溯源·双生镜像
墨迹在图纸上收束成环的瞬间,林浩的手指还悬在半空。笔尖那滴深青色的墨没有落下,而是微微颤动,像被某种无形频率托住。他没动,其他人也没出声。只有赵铁柱怀里的地球仪发出轻微的“咔”一声,指针偏转了半度,正对北纬四十度那片虚影。
陈锋第一个反应过来。他蹲下身,打开战术背包,抓起一把泛着青铜光泽的粉末摊在掌心。粉末自动排列成细密纹路,像是某种古老星图的残片。他盯着看了两秒,忽然把匕首刃面贴上粉末表面——刀身一震,辐射读数跳到了临界值。
“北极方向。”他说,“干扰源的能量特征……和月核深处那段休眠信号一致。”
林浩终于收回手,把钢笔插回衣袋。笔帽刚拧紧,就听见小满低声说:“我的眼睛……还在闪。”
她靠墙坐着,双手压在太阳穴上。AI视觉虽已关闭,但视网膜残留的影像仍未消散——两个时空的自己同时挥手的画面,在她意识里反复重播。
苏芸没看她,而是低头盯着音叉。叉臂上的朱砂与月尘混合物正在缓慢蠕动,仿佛有生命般顺着金属纹理爬行。她取出发簪,轻轻刮下一层,涂在指尖。
“不是巧合。”她说,“双时空同步出现异常,说明系统已经启动了全局响应。”
话音未落,岩壁突然亮起一片投影。是广寒宫实时监控画面——两个时间线中的建筑群表面,几乎在同一刻浮现出釉光裂纹。裂缝扩张的速度完全一致,像被同一根线牵引着撕裂。
赵铁柱猛地抱紧地球仪。“两座城……都在塌。”
林浩立刻起身,走到量子纠缠仪旁。设备外壳还在发烫,内部蓝光脉冲尚未平息。他伸手摸了摸散热口,感觉到一股规律性的震动,频率接近《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井干式”结构共振基频。
“苏芸。”他回头,“你能把古建算法转成稳定参数吗?”
她点头,将音叉按在地上,闭眼聆听片刻。然后用发簪蘸着朱砂,在岩面写下几组符号。每一笔落下,空气都微微震颤一下。
“‘方者象地,圆者法天’。”她一边写一边念,“宋代匠人建楼阁,先定天地轴线。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双时空几何错位,得用原始结构逻辑去锚定它。”
林浩蹲下来,接过她递来的数据模块,接入量子纠缠仪主接口。屏幕上闪过一串代码,随即跳出警告:【输入参数超出预设范围,是否强制运行?】
他看了苏芸一眼。
她没说话,只是将音叉抵在唇边,轻轻吹出一个单音。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空腔的尘埃都悬浮了一瞬。
“试。”她说。
林浩按下确认。
机器嗡鸣骤起。环形蓝光从底部扩散,沿着地面蔓延成一道闭环。夏蝉留下的青花瓷茶盏碎片突然离地三寸,围绕纠缠仪缓缓旋转。月尘随之流动,在空中拼出四个扭曲篆字:“荧惑守心”。
陈锋立即后退半步,匕首展开为辐射仪,指向蓝光边缘。读数疯狂跳动,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蓝光脉冲时,战术包里的青铜粉末都会同步升温,且热区分布与月核能量波谱完全吻合。
“它在学习。”他低声道,“我们每做一次干预,它就把我们的方法吸收进去。”
话音刚落,异变陡生。
五个人同时停下动作。
他们看见了自己。
五个背影,静静站在各自身后不到一步的距离。动作一致,呼吸同步,甚至连工装褶皱的角度都分毫不差。但那些“他们”始终背对着,没有任何转身的迹象。
小满喉咙动了一下,想喊又喊不出。
苏芸缓缓抬起手,指尖沾着朱砂,在地上画了个逆向螺旋。她记得敦煌壁画修复手册里提过——宋代画师处理重影时,会用反向笔势破除视觉叠像。
林浩则直接切断主电源。机器轰鸣戛然而止,蓝光收缩回核心舱。他迅速拆开侧板,手动调节稀土复合材料的注入阀。物理延迟虽然慢,但能避免信号反馈过载。
“别看它们。”他对苏芸说,“现在最危险的不是镜像,是共鸣失控。”
苏芸咬牙,强迫自己移开视线。她知道刚才那一击虽然失败,但并非毫无收获。《营造法式》的算法确实触达了某个深层协议层,只是回应它的,不是秩序,而是模仿。
她重新握紧音叉,开始默诵唐代匠典口诀:“木石相济,阴阳合德,三材既备,规矩乃行……”
每一个字出口,空气就震一下。那些背影也开始轻微晃动,像是信号不稳定时的残影。
陈锋盯着战术包,发现青铜粉末正逐渐凝结成块,表面浮现出微型阵型刻痕——和他唐横刀划过的防御布局一模一样。
“它在复制行为模式。”他说,“不只是数据,还包括人的决策习惯。”
赵铁柱仍抱着地球仪,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仪器指针现在不再停留,而是以极小幅度来回摆动,像是在接收某种加密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