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真相的浮现
主控室的灯光又闪了一下,林浩的手指仍悬在紧急切断按钮上方,但指腹已经松了半寸。电流波动在面板上划出一道锯齿波,随即被备用电源压平。他没动,只是盯着屏幕里那条自发光的星轨路径,光路尽头,北极星的投影正微微震颤。
苏芸跪在B-7区地表,头盔面罩还开着,月面的冷寂空气贴着她的额头滑过。她没再举起音叉,而是将叉体轻轻贴在月壤边缘,像在倾听大地的脉搏。七秒后,叉尖微震,频率稳定在648赫兹,与之前完全一致。她闭了闭眼,低声说:“它在输出,不是回应。”
唐薇摘下耳机,耳道里的血已经干了,头盔内衬留下一圈暗痕。她把检波器阵列的数据重新调出,发现所有传感器的相位都出现了0.3度的偏移,恰好与星轨凹槽的螺旋角度吻合。她把数据推给林浩:“这不是共振,是编码。每一道弧线都在传递信息,频率、相位、延迟——全是有意设计的。”
林浩看着传回的画面,手指终于从切断按钮上移开。他调出鲁班系统底层日志,翻到“陆九渊”AI初始化阶段的记录。一串参数跳了出来:星图基准源——《授时历》冬至夜;坐标校准点——紫微垣中宫;构件排布逻辑——天市垣三十六区对应月壤承载力分布。
他愣住了。
“我们一直以为是AI出了错。”他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可它根本没算错。广寒宫主轴那1.7度的偏差,不是误差,是它在按六百年前的星图建模。”
陈锋站在监控屏后,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他回放着苏芸眉心被光束扫过的画面,那一瞬间,信号延迟突然归零,裂缝的“呼吸”节奏也同步停了一拍。他没说话,只是把画面定格,放大光束落点。
王二麻子守在通讯器旁,信号强度稳定在0.09毫西门子,不再上升。他低声报数:“频率没变,谐波结构完整,地下场源像是……在等待下一步。”
苏芸没动,她把音叉换到左手,右手缓缓抬起,指向北极星投影的方向。她记得敦煌残片里提过一句:“观象者立,星自明。”不是靠仪器,不是靠计算,是人站在正确的位置,抬头,静立。
她就这么做了。
没有敲击,没有供能,只是仰头,凝视那道延伸向宇宙深处的光路。
三秒。
五秒。
七秒。
音叉突然自鸣,比之前更清晰,更稳。整片星轨蓝光骤然增强,像是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光路重新刷新,不再是简单的恒星定位,而是展开了一套完整的视差补偿算法——角度、弧度、岁差修正,全以肉眼观测为基准,一步步推演如何在月面复现地球北半球星象。
林浩在主控台前猛地坐直:“它在教我们。”
唐薇立刻调出地质应力图,叠加星轨凹槽分布。她发现这些环形结构并非随意排列,而是精确分布在月壳应力集中带上,构成一组天然的压电谐振腔。她快速建模,输入六百年前的月震数据——模型瞬间收敛,所有异常震动都被这些结构吸收并转化为微弱电流,流向地下深处。
“我们一直以为月震预警失效是设备问题。”她声音发紧,“其实不是。六百年前就有人在月球布了局,用星轨结构调控地质活动。我们的监测模型里根本没有这个变量,所以——从来就没准过。”
主控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王二麻子低声说:“所以……我们不是第一个来的?”
“不。”苏芸终于开口,声音很轻,“他们是故意留下痕迹的。不是为了藏,是为了让我们找到。”
林浩调出鲁班系统全部建造参数,开始逐项比对。他发现,从地基浇筑到构件排布,从能源布局到通信节点,所有决策都暗合《授时历》的天文推演逻辑。甚至连“陆九渊”AI的命名,都出自明代心学大家,而其知识库初始化时,曾接入过一批未公开的古籍档案。
“这不是人工智能。”他低声说,“这是传承。他们把整套观测体系,连同建造逻辑,一起封进了AI里,等着后人唤醒。”
陈锋盯着屏幕,终于松开了握刀的手。他看着苏芸跪在月壤中的身影,光束扫过她眉心后并未消失,而是留下一道极淡的痕迹,像是某种认证标记。他忽然意识到,这场探测从一开始就不在他们的掌控中——不是他们在破解系统,是系统在筛选合格的继承者。
唐薇把模型命名为“观象台效应”,存入双备份系统。她没急着分析后续,而是把次声波数据重新播放了一遍。这一次,她听到了隐藏在谐波里的节奏:宫、徵、羽,三声循环,正是明代雅乐的基准调式。
“他们在用音乐校准星轨。”她说,“不是为了美,是为了让后来人一听就懂。”
王二麻子检查通讯器,信号延迟彻底归零,检波器阵列也恢复了正常。他没敢放松,反而更紧地盯着数据流:“它现在稳定了,但谁知道是不是在等我们犯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