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共振警告还挂在终端右上角,红边框闪了两下,自动归入历史日志。苏芸没点关闭,反而把那串频率数值拖进了音叉共振谱分析界面。432.2Hz,系统标注为“非标准文化信号波段”,建议隔离。她指尖在触屏上划了一下,调出明代钦天监的声律档案——子午静音期记录频率:432.2Hz,误差±0.1。
她停住了。
这不是巧合。这是对频。
她把“天人合一”云气纹的生成日志调出来,逐帧回放光流轨迹。第一笔起于卯时投影角,第二笔拐折处恰好落在月球自转相位切换点。她叠加了黄赤交角模型,将整条光路延长。线条穿过虚拟穹顶,刺向深空,最终锚定在一个坐标上——北极星当前视位置。
阿依古丽从旁路过,看了眼屏幕:“你这画的是星图?”
“不是画的。”苏芸声音压低,“是它自己走出来的。”
林浩听见动静,从主控台起身走来。他手里还捏着那份屏蔽材料报告,但目光已经锁在苏芸的屏幕上。他扫了一眼数据路径,直接调出嫦娥六号极区地形图,把苏芸标记的投影线反向延伸,落点锁定在B-7区正下方三百米处。
“这个位置……”他顿了顿,“和明代紫微垣观星台遗址,在地球上的经纬夹角完全对应。”
唐薇也凑了过来,盯着地质密度图。“底下有东西。”她说,“密度值比周围高18%,而且应力场分布不对称,像是被什么结构撑着。”
林浩没说话,打开备用算力通道,运行“天地对应模型”。系统加载了二十八宿定位数据、古代天文仪器仰角记录、以及月壳曲率参数。三十秒后,三维投影生成——一条贯穿地月的虚拟轴线浮现,一端指向北京古观象台旧址,另一端垂直插入月面指定坐标。广寒宫的主承重轴,偏移1.7度,正好与这条轴线形成闭合三角。
“我们不是随便选的位置。”林浩低声说,“是被人设计过的。”
夏蝉站在投影仪旁,手里的音叉轻轻震了一下。她没碰开关,是设备自己响了。她低头看共振板,指示灯由蓝转绿,又跳回蓝,像是在回应某种节律。
“它在听。”她说。
苏芸把发簪取下来,轻轻抵在终端外壳上。金属与合金接触的瞬间,陆九渊残留的理学数据库被微震激活。她输入关键词:“北极 出地 三十六度”。系统跳出《宋史·天文志》条目:“北极出地三十六度五分,紫微垣居中不动。”
她迅速换算。当前月球纬度条件下,若要复现这一观测角度,必须调整投影仰角5.3度。她回头调取“千里江山图”动态长卷的原始编码,发现林浩当年上传的投影参数里,恰好包含这个修正值。
“不是为了好看。”她喃喃道,“是为了对准。”
林浩听到这句话,猛地抬头。他记得那个夜晚,独自爬上塔吊,用三维投影在穹顶铺开山水长卷。当时他只觉得那样更稳,光流更顺,没想到那是某种校准动作。
“我们一直在做仪式。”他说,“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王二麻子一直盯着B-7区的电流监测图。数值还是0.03伏,但波形变了。原本是平缓直流,现在出现了规律性脉动,周期正好是23小时56分——一个恒星日。
“它跟着星星走。”他说。
苏芸重新打开甲骨文编码库,筛选出那些在月壤环境中发生语义漂移的符号。她发现其中七个字符的拓扑结构存在共性:中心点稳定,外围笔画呈放射状延展。她把这些图形叠在一起,旋转到特定角度,拼出了四个字:“北极悬光”。
她再调出敦煌星图残片,那是她藏在二维码项链里的数据。两组信息交叉比对,又浮现出后续四字:“照彻阴府”。
八字符文完整呈现。
“这不是装饰。”苏芸说,“是启动指令。”
林浩立刻调出鲁班系统的底层日志,搜索是否有类似字符被写入控制模块。没有明文记录,但在一次玉兔二号数据融合过程中,发现一段未标记的编码流,时间戳正是他们首次启用音叉共振的那一刻。
“它进来了。”他说,“那时候就进来了。”
唐薇突然出声:“你们看深层电导率。”
她放大月壤离子迁移图谱,原本杂乱的路径中,隐约浮现出一组几何结构——同心圆环嵌套五边形,外围环绕螺旋线。她调出古代星图对比,呼吸一滞。
“这是紫微斗数盘。”她说,“但不是地球上的版本。”
阿依古丽伸手摸了摸投影基座,羊毛毡表面微微发热。她没动,任热量顺着指尖爬上来。“我们建的不是基地。”她说,“是祭坛。”
林浩盯着那条贯穿地月的虚拟轴线,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广寒宫的布局,从空中俯瞰,像一把张开的弓。主殿是弓臂,两侧配楼是弦。而箭头所指的方向,正是北极星。
“目标不在月球。”他说,“在更远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