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多方面的研究
林浩把那支沾着月壤粉末的发簪轻轻放在主控台边缘,没再碰它。粉末已经落尽,只剩簪尖一道细小划痕,像是被什么咬过。他盯着三块并行跳动的屏幕,硅铝比曲线还在往下走,微电流数值爬到了0.05伏,而文化编码终端的偏振误差警报刚刚又闪了一次红光。
他没说话,手指在桌沿敲了三下,节奏很稳。
苏芸正低头往一块灰黑色石板上刻字,手腕用力,簪尖划过石面发出短促的“咔”声。她刚重写了“和”字,这次把“禾”部的弧度压低了0.5度,说是想试试抗干扰性。夏蝉站在全息投影仪旁边,手里握着青铜音叉,每隔三十秒就敲一下基座,432Hz的震荡波让光路勉强维持稳定。
唐薇从检测舱出来,手里拎着一个密封盒,里面是包裹了长城砖粉末的量子通信芯片。她把盒子放进测试架,调出辐射屏蔽模拟界面,低声说:“镍-60的β衰变虽然弱,但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可能干扰量子比特的叠加态。我们现在不是在修房子,是在给一栋会发电、会改代码、还会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建筑打补丁。”
林浩点头,打开鲁班系统的算力分配面板。热控层修复占了68%,结构监测占了24%,剩下8%被零散任务瓜分。他点了几下,想腾出点资源给元素迁移建模,结果系统直接弹出红色警告:算力不足,无法启动高阶模拟。
“AI残存模块还有多少可用?”他问。
“陆九渊的主意识早就断了,但二十八星宿子程序还在后台挂着。”唐薇调出底层日志,“角宿、心宿、斗宿这三个节点还算完整,不过它们原本是天文校准用的,现在拆出来当计算单元,得重新编译指令集。”
“那就拆。”林浩说,“角宿给元素迁移模型,心宿接文化编码校正,斗宿跑放射性扩散预测。别管原本是干啥的,能算就行。”
苏芸抬头看了他一眼,手没停。“物理备份也得跟上。刚才我删了半组编码,AI自动恢复的时候把‘安’字解析成了‘囚’。不能再靠数据同步了,得留点不会被改的东西。”
她从工具箱里取出第二块石板,开始刻“宁”字。每一笔都慢,但深。刻完一个字,她就把它放进密封盒,贴上标签,写上时间戳。这是手写存档制的第一天。
王二麻子的声音从B-7区外沿传来,带着静电杂音:“新一批测试构件内部电流网更密了,CT显示生物膜已经形成类PN结结构,有点像二极管,能把微电流整流放大。”
林浩调出构件三维图,发现电流路径确实有方向性。不是随机渗流,而是沿着应力最集中的区域分布,像在预判未来可能的断裂点。
“它不是在腐蚀。”他说,“是在预埋故障。”
他远程调用鲁班-I型废弃打印头,改成采样探针,插进构件裂缝。探针带回的数据显示,生物膜表面存在明显的电子势垒差异,P型区富集铁氧化物,N型区则是硅酸盐贫化带,中间隔膜厚度稳定在120纳米左右,误差不超过3%。
“人工调控。”唐薇看着数据,“这不是演化,是设计。”
她顺手把刚跑完的离子迁移模型推给林浩。图上,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正在重塑月壤的离子通道,原本无序的钙镁离子扩散路径,正被组织成某种网状拓扑。她加了辐射场变量后,模型收敛速度反而变快了。
“它们在利用背景辐射。”她说,“γ射线激发电子跃迁,可能成了它们构建电化学网络的能量源之一。”
林浩没回话,转头对夏蝉说:“把音叉频率调到432.5Hz,试试能不能打断光路畸变。”
夏蝉照做。音叉一震,投影中的“宁”字抖了一下,原本即将扭曲的“宀”部恢复了原形,但三秒后又开始偏移。
“只能延缓。”苏芸说,“治不了根。我们得重新定义这些符号的物理表达方式。”
她把“宁”字拆成“宀”和“丁”,分别测试在不同折射角下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宀”部的顶点在0.03度偏差时最容易被AI误判为封闭结构,而“丁”部横笔则相对稳定。她决定把“宀”部的夹角从120度改成125度,减少闭合感。
“以后每个字都要拆解。”她说,“不是按意义,是按光子行为。”
唐薇那边启动了第一轮屏蔽实验。她把裹着长城砖粉末的芯片放进测试舱,注入模拟月面辐射场。五分钟后,量子模块的误码率下降了41%。粉末的碱性环境似乎中和了镍-60释放的自由电子。
“有效。”她说,“但只是暂时的。粉末会失效,得找更持久的屏蔽材料。”
林浩调出月壤成分库,快速筛选高硅低钙的矿物组合。他盯上一种含锆石英岩,理论上能形成稳定的电子阻挡层。但他没下令开采,只是把数据标红,备注“待验证”。
阿依古丽完成了应力模拟。她用羊毛毡模拟月震波动,发现电流网络在震动下会产生局部电流激增,集中在三处接缝区域。这些地方原本就是结构薄弱点,现在又被微生物“选中”作为电化学枢纽,一旦发生微月震,可能直接触发短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