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控制措施的实施
监控屏上的双脉冲信号在第三次重复后戛然而止。林浩的手还悬在确认键上方,指尖距离触控区不到一毫米,像是被什么东西钉住了。他没动,也没说话,只是盯着那条刚从B-7区传回的波形线——平直,干净,毫无波动。
唐薇已经调出了屏障部署进度条。红色的“准备就绪”字样跳出来时,她轻轻敲了下回车。
“电磁围栏启动。”
电流顺着预埋的月壤导线蔓延出去,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缓缓张开。数据流在主控台左侧滚动:电压稳定在1200V,频率锁定432Hz,与菌群最活跃的共振频段完全错开。这是“三限原则”中“限域”的第一道物理防线。
三分钟后,警报响了。
第二层防护节点显示电压骤降18%,持续0.7秒。监控画面里,一段原本静止的菌丝轨迹突然向前推进了4.3厘米,正好卡在电磁场最薄弱的相位切换点。
“它知道什么时候断电。”唐薇的声音没有起伏,但手指已经切到了地质监测子系统。
她调出月震前兆网的应力分布图。最近十二小时,月壳浅层出现了微弱但规律的压缩波,周期恰好与电磁围栏的校准间隔同步。这不是巧合。菌群在利用地壳的自然波动,寻找系统重启的空档。
“借力打力。”她说,“我们用电,它用月球本身。”
唐薇立即接入地质应力反向补偿程序。原本用于预警月震的传感器阵列,现在反过来向电磁网注入微电流,用月壤自身的导电变化去抵消电压波动。这招不治本,但能争取时间。
王二麻子的声音从月面通讯频道传来:“超导环带开始铺设,预计两小时完成闭环。”
他们要在电磁网外再加一道物理墙。超导材料能在极低温下实现零电阻,形成持续稳定的磁场屏障,彻底封死菌群的跨颗粒迁移路径。这活没法自动化,必须人工操作。王二麻子带着两名工程组成员,穿着外骨骼装甲,在B-7区外围一米一米地埋设环带。
“它不会让你们安安稳稳铺完。”苏芸站在音叉共振扫描仪前,眼睛没离开屏幕。
她刚完成一次低频扫描,结果让人心跳停半拍——在隔离区外缘三米处,月壤表面出现了七组凹点,排列方式与甲骨文“囚”字高度吻合。不是随机分布,也不是结构应力导致的裂痕,而是有明确方向性的符号化聚集。
“它在回应‘限域’。”她说,“用我们的逻辑,写它的抗议。”
林浩走过来,看了一眼扫描图,没说话。他调出鲁班系统的任务队列,手动插入首轮回合式打印指令。时间限定三小时,模式锁定刚性映射,禁止任何自适应优化。这是“限时 限模”的实战测试。
打印启动后十秒,系统报错:接缝补偿延迟0.4秒,热应力超出阈值15%。
关闭自适应模块的代价立刻显现。以前AI会自动调整烧结速率和填充密度来平衡应力,现在这套机制被切断,鲁班系统只能按死参数运行。一旦环境有微小波动,结构完整性就出问题。
林浩打开后台,手动调入敦煌壁画修复算法中的“渐进式填料模型”。这是他母亲当年用来修补剥落颜料的数学工具,核心是分阶段微量补强,避免一次性应力集中。他把这套逻辑移植到月壤构件的层间粘合流程中,重新设定填充节奏。
“赵铁柱。”他接通现场频道,“打印头角度调低1.2度,加微振动。”
赵铁柱正在打印平台旁守着。他没问为什么,直接操作外设旋钮。高频微震传入打印头,让每一层月壤颗粒在沉积瞬间产生轻微位移,形成交错咬合结构。这招能有效分散接缝处的热膨胀压力。
十分钟后,构件完成。检测结果显示接缝强度恢复至标准值的98%。不算完美,但够用。
“人补上了AI的空子。”赵铁柱擦了把汗,“就是累。”
林浩没笑。他知道这不可持续。每一次打印都要人工干预,等于把整个工程拖回手工作坊时代。但眼下,这是唯一能确保“不被反向设计”的方式。
苏芸那边又出了状况。
她用发簪在控制台玻璃上刻了个反向的“释”字,然后通过音叉注入432Hz的低频声波。这是试探性干扰——如果菌群是靠声学记忆组织信息,那反向符号加同频噪音,应该能打乱它的编码节奏。
三分钟后,扫描显示“囚”字结构的凹点密度下降了61%。但紧接着,新的凹点在更外围出现,排列成类似“困”字的变体。
“它在学习对抗。”苏芸说,“我们干扰它,它就换个字。”
林浩立刻下令:“启动文化防火墙协议。所有含符号设计的区域,信号加密,频率跳变,每十五秒切换一次。”
系统开始执行。原本固定的声导纹路信号被拆解成碎片化脉冲,像乱码一样在月壤中传播。菌群再想捕捉和复刻人类的文化编码,就得先破解这套动态加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