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青铜纹路的困扰
苏芸的指尖还在音叉上,低频振动持续注入控制台。林浩盯着第九层蜂窝核的嵌入进度条,绿光稳定推进到78%。系统没有报错,但热成像图里,那道六角形纹路的三个角点突然泛起红晕,像被看不见的火苗舔了一下。
“偏移0.3毫米。”他出声。
喷头停了。应力监测曲线猛地抽搐,B3区测试舱墙体应变计读数跳动两次,微裂信号被捕捉到。
“中止打印。”系统自动执行。
林浩调出毫秒级数据流,回放最后0.6秒。音叉频率稳定在预设区间,月壤流动曲线也正常,可就在蜂窝核与纹路交汇的瞬间,局部热积聚触发了安全阈值。红外图显示,热量不是均匀扩散,而是从角点呈放射状爆发,像某种结构在拒绝融合。
“不是材料问题。”他说,“是纹路本身在反应。”
苏芸把音叉从接口拔出来,换到左手夹住。她没说话,而是用发簪在控制台玻璃面写了个“彝”字,底下加了一行小字——三星堆神树分枝图式,能量导引型。
“它不是装饰。”她抬头,“是电路板上的走线。”
林浩看了她一眼。上一次他们达成默契才过去不到两小时,现在却又要面对“功能”定义的撕裂。他调出结构模型,三组数据并列:理论应力值在安全区,实测超限19%;声场频率无畸变,但纹路区域出现声能散射峰;月壤成分分析显示,角点处的钛铁矿微粒排列密度高出平均值11%,像是被什么力量重新排布过。
“数据在打架。”他说。
“不是数据错了。”苏芸指着热成像图,“是我们的模型错了。我们把它当图案处理,可它在月壤里是活的——它在传热,不是挡热。”
林浩没反驳。他重新跑了一遍模拟,把六角形纹路从“非承重装饰”改为“热传导路径”,结果更糟。系统直接报错:“路径阻抗不匹配,无法建立稳态。”
“它不认我们的逻辑。”他说。
“那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语法。”苏芸把音叉贴回样本盘,释放一段变频脉冲。528Hz起,缓慢下探到432Hz,再跳回504Hz。月壤颗粒开始轻微震颤,三分钟后,六角形纹路在材料表面浮现,位置和深浅与打印失败件完全一致。
“可复现。”她重复了上一次的结论。
“可复现不代表可控。”林浩调出B3区墙体微裂的CT扫描图,“现在每加一道纹,就是给广寒宫埋一道裂纹。我们不是在建宫殿,是在做热应力实验。”
“你忘了上一轮测试?”苏芸声音抬高,“裂缝自己愈合了。它在适应,我们在抗拒。”
“适应的前提是不崩。”林浩把模拟视频推到她面前,“第七层嵌入时温度骤升12℃,再高3度,整个模块就得报废。这不是适应,是临界点前的挣扎。”
他们同时沉默。控制台上的三方批注模板还开着:结构安全值、文化响应指数、频率兼容等级。上一章他们刚建立这套规则,现在规则本身成了战场。
林浩发起紧急会议请求。工程组、文化组、安全部三方接入。屏幕上,热失控视频循环播放,角点红斑一闪即逝。
“建议剔除青铜纹路模块。”工程组代表发言,“当前设计无法通过S级认证。”
“拒绝。”文化组回应,“纹路是文明编码的核心载体,不可删减。”
“风险共担。”安全部弹出陈锋的批注截图,“任何单方面终止协作,视为安全违规。”
林浩把视频暂停在红斑最亮的帧。“现在的问题不是谁说了算。”他说,“是物理法则不买账。我们不能拿整个A区的承重结构去赌一个‘可能有意义’的符号。”
“它已经在响应了。”苏芸播放她的共振实验视频,“看这里——声场介入后,纹路自组织,热导率提升12%。这不是死图案,是休眠的系统。”
“休眠系统也需要电源。”林浩调出能量平衡模型,“我们现在输入的频率,对它来说可能是噪音。我们以为在唤醒,其实是在电击。”
“那你说怎么办?”苏芸盯着他,“删掉它?像删一段冗余代码?”
“暂时禁用。”林浩说,“等我们搞清楚它怎么工作。”
“等?”苏芸冷笑,“等它下次自己裂开?等B3区变成废墟?你们永远在等‘搞清楚’,可文明不是实验室里的标本——它要么活着,要么死了。”
会议陷入僵局。鲁班系统开始循环提示:“指令冲突,优先级未定义,进入待命-重校模式。”
林浩手动覆盖权限,将“结构安全”设为最高权重。系统恢复运行,但青铜纹路模块被锁定,所有关联设计暂停执行。
B区进度条停在67.3%。
他转身准备离开控制台,余光扫到监控屏角落。苏芸没动,音叉还贴在样本盘上。她的手指在轻微抖动,像是在调试频率。屏幕右下角,一段六角形纹路在月壤表面一闪而逝,持续时间不到0.4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