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寻求妥协
林浩没走远。
他停在走廊拐角的维修舱口,手指在终端上滑动,调出苏芸推送的那十五层月壤数据流。日志显示,她只用了0.8秒的权限窗口,塞进三组非标结构参数,其中第七层的密度梯度与B3区蓝光频率存在共振耦合——这本该被系统过滤,但陆九渊的残余逻辑链短暂接管了数据分类,让信息流滑了过去。
他放大第七层模型,重新跑应力模拟。
结果跳出时,他盯着屏幕看了十秒。
在共振状态下,该区域的应力分布不仅没恶化,反而优化了0.6%。不是误差,是实打实的结构增益。
他调出飞檐断裂记录,对比第23层的破损形态。月壤在冷却过程中,确实在断裂面形成了某种自组织排列,不是人为雕刻,也不是打印误差,而是材料在特定频率下自发调整的痕迹。
他关掉模拟,新建一份标注文档。
三处节点被圈出:第9、14、18,对应传统“举折”曲线的转折点。他在旁边打字:“按《营造法式》比例缩放,验证极限。”
文件发送至苏芸终端,备注只有一句:“可协商。”
苏芸在打印车间。
她没看终端提示,而是蹲在第23层断裂的飞檐前,音叉抵住构件边缘。528Hz的频率轻轻释放,月壤微粒开始震颤,像被唤醒的尘埃。
断裂面逐渐显现出纹路。
不是她刻的“向心聚”,是完整的甲骨文结构,边缘清晰,深浅一致,像是从材料内部生长出来的。她调出热成像,发现该区域的导热效率提升了12%。
她拍下影像,同步到林浩的终端,附言:“它不是我写的,是月壤自己长出来的。”
林浩收到消息时,正站在控制台前重算蜂窝核的嵌入参数。他点开视频,看了三遍,然后调出三维模型,把“举折”曲线拆解成21个节点,逐个分析受力变化。
第九节点,传统弧度在月壤疲劳极限边缘;第十四,应力集中风险上升;第十八,连接处易因温差变形。
他尝试在三个点植入蜂窝增强结构,保留其余部分的原始曲线。模型跑完,断裂风险下降至安全阈值内,重量只增加3.2%。
不算完美,但可试。
他起身,走向打印车间。
苏芸还在原地,手里捏着一小撮未凝固的月壤。她没抬头,只说:“你来看结果?”
“我来看方案。”
她终于抬头:“你认了?”
“我没认。”他说,“我看到了数据。”
“那你还坚持蜂窝结构?”
“不可替代。”
“那你也别指望我压缩弧度。”
林浩没反驳。他打开终端,调出模型:“第九、十四、十八节点植入蜂窝核,其余保持原曲线。我算过,风险可控。”
苏芸盯着屏幕看了两分钟,然后接入陆九渊的残余日志,输入“材有美,工有巧”作为约束条件。系统沉默三秒,自动生成三组兼容方案。其中一组完全匹配林浩的设想,另一组则在蜂窝核外围加了一圈波纹结构,像是某种声学缓冲带。
“它选了你的。”她说。
“它只是按参数运行。”
“可它知道什么是‘巧’。”
林浩没接这话。他指着屏幕:“先打一小段?”
苏芸看了他一眼,点头:“用我的月壤。”
他们一起走到控制台前。林浩输入指令,系统提示:“非标设计,需双人密钥确认。”
他输入主密钥,苏芸输入副码。
喷头启动,月壤缓缓喷出,第一层结构成型。飞檐的起始角,传统“举折”的起笔处,完全按图谱输出。
第二层,第三层……
第七层时,林浩盯着监控屏。应力值在共振频率下轻微波动,但始终在安全区间内。
“第七层共振耦合生效。”他说。
苏芸没说话,只是把音叉贴在控制台边缘,维持528Hz的背景频率。
第八层完成,第九层开始。
喷头在关键节点停顿0.3秒,切换模式,蜂窝结构嵌入。模型显示,应力分布瞬间优化。
“第9节点植入成功。”系统提示。
林浩松了口气。
苏芸看了他一眼:“你还真敢试。”
“不敢就别开工。”
“可你之前烧了我的图。”
“我烧的是风险。”
“现在呢?”
“现在我看到风险里有路。”
第十层,第十一层……
第十三层时,警报没响。
喷头继续移动,第十四节点,蜂窝核再次嵌入,应力值短暂跳动后回落。
“第14节点成功。”
苏芸低头,在终端上记录数据。她的指尖还沾着朱砂,但没在屏幕上写字。
第十八层,最后一个关键点。
喷头悬停,系统提示:“环境频率干扰,建议暂停。”
林浩检查信号源,发现是音叉的持续共振在影响传感器读数。
“要我停吗?”苏芸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