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重逢的喜悦
车轮碾过第三段桥体,胎痕在月壤上划出稳定的七赫兹波纹。唐薇的次声波耳机里,震动频率像心跳一样清晰。小满调出AI视觉追踪,画面中,月坑深处那辆残破的月车正随着震动微微震颤,仿佛被唤醒的骨节。
“信号进去了。”她说。
王二麻子熄火,切断所有电子系统。驾驶舱陷入寂静,只剩呼吸在面罩里凝成雾气。他启动机械引擎,让车轮原地低频转动,三短、两长、三短——重复三次。
月坑岩壁上,夏蝉猛地抬头。她贴着冰冷的岩石,指尖感受到节奏的抵达。发簪蘸着朱砂,在壁面刻下一个“安”字,指甲轻敲七次,震动传回沟沿。
赵铁柱躺在角落,高烧未退,嘴唇干裂。他忽然睁开眼,瞳孔涣散,喃喃道:“桥……通了。”
王二麻子听见了,没说话,只是摘下手套,用指尖在控制台上敲出同样的节奏。这一次,是“通”。
月坑边缘,最后三十米月壤松动如灰烬。王二麻子带头,阿依古丽紧随其后,两人徒步前行。每一步都缓慢下陷,月尘像流沙般吞没靴底。陈锋压后,战术背包里的长城砖粉末在微重力中飘出一丝暗红,洒在前方塌陷区边缘。
“吸氡层。”他低声说,声音通过骨传导传给队友。
夏蝉从坑内爬出,全息投影仪在低雾区投出一道淡蓝路径。光带不长,仅够三人并行。她手指颤抖,投影几次中断,又强行续接。阿依古丽蹲下,用羊毛毡针法的节奏在她肩头轻拍三下——那是先遣队内部的稳定信号。
夏蝉稳住呼吸,投影终于连贯。
王二麻子背起赵铁柱,动作极慢。伤员肩部伤口在微重力中形成内渗,稍一震动就可能引发循环崩溃。阿依古丽用固定带模拟羊毛毡的应力分散结构,将压力均匀导至背部承重点。陈锋在前方撒粉,唐薇贴地监听氡气浓度变化。
“16.3μSv/h,还在降。”她说。
赵铁柱在昏迷中呓语:“火墙……裂了。”
没人回应。队伍缓慢移动,像一组精密咬合的齿轮,在松动的月壤上碾出人类最原始的协作节奏。
抵达月车旁,王二麻子将赵铁柱安置在应急担架上。陈锋立即打开医疗包,注射抗感染凝胶。针头刺入皮肤的瞬间,赵铁柱抽搐了一下,但没醒。
夏蝉摘下面罩边缘的雾化片,指尖沾着朱砂,想触碰王二麻子的手,又停在半空。她的眼眶发红,泪水在低重力中凝成小球,悬浮在眼角。
“别哭。”王二麻子说,“面罩会堵。”
话音未落,苏芸的音叉频率通过月壤传来,七赫兹共振轻微震动地面。那是提醒:情绪波动会加速氧气消耗,也会干扰通讯恢复的窗口期。
夏蝉闭眼,深呼吸,泪水回落,被面罩内层吸收。
小满举起AI眼睛,对准四人手套交叠的位置。她启动震动转译程序,将接触瞬间的微频波动转化为声波。
“滴——滴——滴——”
三短两长三短,叠加着另一组节奏,逐渐同步。
“心跳合拍。”她说。
王二麻子终于抬起手,摘下左手手套。他在夏蝉的面罩外,用指尖写下“通”字。笔画不工整,却清晰。
夏蝉笑了,没说话,也在他的面罩上回了一个“通”。
陈锋站在一旁,默默将唐横刀插回鞘中。刀柄残留的温度早已散尽,但他仍能感觉到那股从地底传来的能量流向。他没再划防御阵型,只是轻轻拍了拍王二麻子的肩。
“返程。”他说。
月车启动,引擎调至0.8倍速。悬挂系统手动调节,确保车体频率与桥体错开。林浩的远程指令同步抵达:鲁班机组启动自检,调用月壤导热优化算法,对第四段桥体进行局部热压加固。
桥体表面泛起微弱红光,持续三秒,随即恢复灰白。
车轮压上第四段,监测仪显示承重压力已达阈值。结构疲劳指数跳动,微裂纹扩展速度0.3毫米/分钟。
“慢。”赵铁柱忽然睁眼,声音虚弱,“别震裂了。”
王二麻子点头,脚底力度再减。车速降至每小时1.2公里,像在刀锋上行走。
桥体中部,一道细裂纹在月尘覆盖下悄然延伸。热压加固区域边缘出现应力集中点,颜色略深于周围。
小满的AI眼睛捕捉到异常,标记为“潜在断裂带”。
“要不要绕行?”她问。
“没路可绕。”王二麻子说,“只能走它允许的路径。”
陈锋取出长城砖粉末,撒向桥体接缝处。粉末在微重力中悬浮,部分被裂纹吸附,形成一条暗红线,指向加固区边缘。
“它在吸。”唐薇说,“像在修补自己。”
林浩的声音从通讯频道切入:“桥不是死的,是活的。它记得每一步震动,也记得谁走过。”
苏芸的音叉再次敲击,频率扩散,与桥体内部共振叠加。桥体轻微震颤,裂纹扩展速度下降至0.1毫米/分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