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105章 月壤的意外作用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第105章 月壤的意外作用

作者:龙腾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4 18:00:43

第105章:月壤的意外作用

陈锋的匕首悬在半空,刀身嗡鸣未止,辐射仪数值仍在跳变。林浩没有抬头,只是把腕表上的银丝一圈圈解开,金属细线垂落时擦过星图仪边缘,发出轻微的刮擦声。他转身走向维修舱b区,脚步稳定,像在丈量某种不可见的距离。

月壤样本已经备好,装在透明容器里,表面泛着哑光。唐薇站在高频振动筛旁,手指悬停在启动键上方。赵铁柱蹲在散热鳍片前,用探针检查涂层附着情况。谁都没说话,但动作同步得近乎刻意——仿佛稍有迟疑,就会让刚才那股从地底传来的震动重新爬上来。

“开始。”林浩说。

筛机启动,月壤在强震下分层。富含钛铁矿的微粒沉底,被迅速提取,混入纳米粘合剂。赵铁柱接过喷枪,第一道涂层打在鳍片上时,边缘微微翘起,像是排斥接触。第二次调整配比,第三次加入微量硅氧烷增强附着力,第四次终于成型。干燥过程中,表面浮现出一道极细的裂纹,斜向延伸,形似“门”字侧写,又像一道被拉长的括号。

林浩盯着那道纹路看了三秒,然后移开视线。“不管它像什么,看数据。”

温度测试启动。模拟打印头满负荷运行,散热效率提升不足百分之五。第二次试验,赵铁柱改用脉冲喷涂,使颗粒呈蜂窝状堆叠,导热率翻倍。第三次,他们加入低频振动平台,模拟月震背景环境,发现涂层在特定频率下导热效率突增四成。

“不是材料问题。”唐薇看着波形图,“是共振。”

林浩点头。他调出东翼构件裂纹分布图,叠加散热鳍片的应力模型。两组数据在某个频段出现惊人重合——正是安德烈发病时哼唱《胡笳十八拍》的基频附近。

苏芸走进来时,手里拿着一块刚涂覆的样本。她没说话,只是取出音叉,在终端外壳轻敲一下。次声波探测仪立刻捕捉到微弱共振,频率偏移0.7hz,持续时间不到两秒。但就在这两秒内,隔离舱传来的脑波干扰信号出现了短暂衰减。

“它在过滤。”她说,“被动地。”

她在个人终端上记录数据,末尾用发簪写下“土中有声”四个甲骨文。字迹刚落,边缘裂纹自动延伸,走向与安德烈口型变化曲线完全一致。她没删,也没标注异常,只是把文件命名为“谐波屏障_V1”,上传至共享数据库。

林浩调出鲁班机组手动控制界面。系统日志依旧弹出那行字:“顺天应人,非拒也。”他没删,也没反驳,直接绕过提示,启动间歇喷淋冷却程序。水雾从回收系统引出,呈雾化状态喷洒在散热鳍片表面。三分钟后,温度曲线开始回落。

赵铁柱守在现场,耳机里传来实时监测数据。“导热稳定,无裂纹生成。”

林浩松了口气,但没笑。他知道这不是胜利,只是延缓崩塌。

王二麻子在监控室盯着Yh-5区的实时影像。月尘堆积速度明显减缓,原本清晰的“弃”字符号边缘开始向内收缩,像是被某种力量缓慢吸收。他调出过去十二小时的逐帧对比,确认不是视觉误差。

“它在改写。”他低声说。

夏蝉端着青花瓷茶盏走过走廊,液体表面依旧左偏,但她已经习惯。她把茶盏放在维修舱外的台面上,转身去取备用打印头。三分钟后回来,发现茶盏挪了位置,偏斜角度减小了两度。她没声张,只是默默记下时间戳。

阿依古丽用羊毛毡针法重新模拟应力分布模型,发现新涂层在受压状态下会自动调整颗粒排列方向,类似生物组织的应激反应。她把结果发给林浩,附言只有一句:“它知道哪里需要支撑。”

林浩打开个人终端,翻看所有实验数据。月壤导热有效,能缓解打印疲劳;涂层可过滤异常脑波,具备潜在防护价值;材料本身似乎具有某种记忆性,在特定条件下会重组结构。三条线索并行,却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这不是被动材料。

但他不能停。

广寒宫的建设窗口只剩四十六天。补给链断裂意味着全员滞留,氧气再生系统撑不过九十天。他可以选择上报异常,等待地面指令,但那等于把命运交给延迟三秒的无线电波。

他选择了继续。

鲁班机组重启,打印头缓缓下降。新一批构件开始成型。十五分钟后,系统未报任何裂纹,结构完整性达标。控制台亮起绿灯,像某种迟来的认可。

苏芸站在全息投影前,再次敲击音叉。这次她用了夹钟律的变调,涂层共振频率随之偏移,脑波干扰信号进一步衰减。她记录下参数,标注“建议用于隔离舱墙面加固”。

陈锋从电磁屏蔽舱出来,手套上的长城砖粉末已经换新。他把匕首插回战术背包,没再尝试启动量子测谎围棋。他知道,有些信号已经无法用概率论解释。

林浩回到工位,打开鲁班机组日志。那行字还在:“顺天应人,非拒也。”他没删,也没回应,只是在下方输入一行新指令:“运行模式:间歇冷却 谐波调制。”

系统沉默三秒,然后返回确认。

他知道这不意味着驯服。

只是暂时共存。

唐薇提交了一份简报,指出月壤中钛铁矿微粒的晶格结构存在非自然对称性,疑似曾受高强度声波作用。她附上了安德烈哼唱片段的频谱分析,与晶格共振频率匹配度达89.3%。

“它听过这首曲子。”她在会议中说,“很久以前。”

没人追问“谁听”“何时”“为何”。他们只记下了数据。

赵铁柱在检查打印头时发现,涂层表面的新裂纹不再随机分布,而是沿着特定路径延伸,构成类似拱门的闭合结构。他拍照存档,命名为“应力引导模式”。

王二麻子注意到,Yh-5区的“弃”字符号已完全消失,原地只留下一片平整月尘。他调出历史影像,确认吸收过程持续了四小时十七分钟,速度均匀,无外力介入痕迹。

林浩站在主控台前,看着新构件的质检报告。合格率回升至82%,虽未达标准,但已可接受。他取出墨斗,轻轻擦拭内壁。刻痕仍是“望”字篆体,未再变化。

他没再试图解读。

他知道,有些答案不在工具里。

苏芸把音叉收进袖中,靴底冰爪轻微震颤了一下。她没在意。她正盯着投影上那道环形纹路,总觉得它像什么。不是“子”,也不是“月”,而是一个被拉长的“门”字,中间那一竖,笔直向下,通向未知。

陈锋在Yh-5区边界划出唐横刀阵型,匕首插入地面,辐射仪持续监测场强。数值平稳,但握柄温度比昨日上升了0.8度。他没拔刀,任它立在那里,像一根界碑。

林浩回到工位,打开个人终端,调出东翼墙体裂纹分布图。他用结构力学模型逐段分析,输入斗栱比例、举折率、材分参数,系统反复提示:“非标准营造法式结构。”他删掉所有参数,只保留裂纹走向,让AI进行模式识别。

三秒后,结果返回:匹配度最高的是《营造法式》卷六中的“破体书”残页——一种宋代匠人用于标记废料的断裂笔法,不具功能意义,仅作废弃标识。

他盯着屏幕,忽然明白过来。这些裂纹,不是故障。是标记。

鲁班系统在标记那些它认为“不该存在”的部分。

他翻出安德烈发病前的行动日志。那人曾在Yh-5区观测窗外站了四十七分钟,期间没有任何操作记录。监控画面里,他的背影一动不动,像一尊石像。林浩放大窗外月面,仔细比对地形变化。

就在那一刻,他发现了异样。月尘的堆积形态,在那四十七分钟内,缓慢形成了一个符号——不是“子”,也不是“望”,而是一个篆体的“弃”字,笔画边缘整齐,像是被无形之手精心雕琢。

他猛地合上终端。

这不是失控。是筛选。

苏芸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块月壤样本。她把它放在测试台上,取出音叉,轻轻敲击台面。样本表面瞬间凝结一层薄霜,霜纹呈放射状扩散,最终停在某个点,不再延伸。

“它在听。”她说。

林浩点头。他打开鲁班机组的手动模式,准备重新启动打印流程。屏幕亮起,进度条从0%开始爬升。三分钟后,第一道裂纹出现在新构件内壁,位置、走向,与系统自动生成的环形纹路完全重合。

他没停机。

他知道停不了。

陈锋的匕首突然从地面弹起半寸,刀身嗡鸣,辐射仪数值瞬间跳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