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53章 传统色彩与月壤的对抗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第53章 传统色彩与月壤的对抗

作者:龙腾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4 18:00:43

第53章:传统色彩与月壤的对抗

数据流在屏幕上冻结了三秒,像被谁掐住了脖子。苏芸的手指悬在回放键上方,没有按下。她不需要再看一遍,那条暗红色的纹路如何从模型表面被一层层卷走的画面,已经刻进视神经。尘流的涡旋频率是4.35hz,音叉基频是4.37hz,差值0.02hz——不是误差,是刀口。

她调出声波频谱图,把剥离段放大。噪声层里藏着一段规律性振荡,像是某种信号在低语。她用甲骨文在日志边缘写下“反律”二字,笔画收尾带钩,像一把锁。

“不是自然剥蚀。”她对着空荡的控制台说,“是**振剥离。”

这句话没有发出去,也没人回应。赵铁柱早就退出了协作频道,夏蝉的茶盏反光记录被归为“环境干扰”,阿依古丽在日志里标注“建议终止非结构实验”。整个b区实验舱只剩下她和终端之间的电流声。

但她知道,有人在听。

林浩站在过渡舱外的观测窗前,手里握着墨斗。线绳垂下来,在微重力中微微晃动,末端不规则地颤着。他没看模型残骸,也没看数据屏,只是盯着那根线。它不该动。没有风,没有震动源,可它就在动,频率稳定,4.37hz。

和音叉一样。

他把墨斗轻轻放在操作台上,抽出线绳,在虚拟投影界面拉出一道红线。这是他小时候看母亲修复壁画时学会的动作——用线定界,用色固形。他开始模拟打印路径:第一层基底,第二层结构,第三层着色。按照标准流程,着色层暴露在最外,注定被尘流啃噬。

但如果反过来呢?

他重新拉线,从第三层开始。线绳在空中划出弧线,像一道倒流的河。先打氧化铁混合层,再立即覆盖高密度月壤壳体。时间窗口只有0.8秒,必须精准卡在尘流周期间隙。他调出鲁班系统早期调试日志,在废弃协议库里翻找。编号L-07,“预沉积协议”,标记为“逻辑冲突,已停用”。他点开代码段,发现它曾用于应对早期月尘静电吸附问题,后来因结构风险被弃用。

现在,它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他把协议拖进沙盘模拟器,输入新参数。屏幕上,虚拟模型开始逆序打印。第三层着色层先成型,紧接着第二层加固壳体覆盖其上。应力模拟显示局部压强超标12%,但整体结构未崩。他调慢速度,微调覆盖时机,压强回落至安全阈值。

可行。

他把方案命名为“逆时序打印”,存入临时项目组。系统弹出提示:“该协议未绑定首席工程师签名,无法进入审批流程。”他没动。签名可以晚点补,思路不能卡住。

苏芸的日志同步推送到他的终端。她把4.35hz的剥离频率标记为“文明对抗信号”,并建立反制模型:微调音叉频率至4.40hz,跳脱干扰带。她写道:“我们不是在对抗环境,是在对抗某种试图抹除文化痕迹的机制。”

林浩盯着“对抗”两个字。不是“适应”,不是“规避”,是“对抗”。他想起母亲笔记里的那句话:“色可固魂,非仅饰壁。”当时他以为是诗意的比喻,现在看,是警告。

他调出上次氧化铁沉积带的影像,重新分析。那条暗红脉络出现在早期试件表面,系统归类为【非标准文明输出】。他对比元数据,发现它的生成时间与望舒意识体首次脉动完全重合。巧合?还是回应?

他把两段数据并列播放:一段是“安”字出现时的晶格重组,一段是朱红色褪去时的尘流涡旋。波形走势呈镜像对称,像一场对话的起承转合。

“她在回应。”他低声说,“但她不想让我们留下颜色。”

他起身走向b区实验舱。苏芸已经在那里,正把发簪音叉接入频率调制模块。她没抬头,只说:“你来了。”

“我有个想法。”他说,“逆时序打印。”

她停下操作,抬眼看他。

“先打颜色,再盖壳。”他调出投影,“时间窗口只有0.8秒,必须在尘流周期间隙完成覆盖。”

她沉默几秒,调出自己的模型:“我这边在频率上做文章,避开4.35hz的干扰带,调到4.40hz。”

“双轨并行。”他说,“结构防护加频率避让。”

她点头,手指在界面上划出“赤盾”二字。“协议名。”

他没反对。

系统自动生成编号:chI-d1。协议框架开始构建,苏芸输入声学参数,林浩导入逆序路径。两个模型在第三层交汇,像两股水流撞出漩涡。应力值波动剧烈,但未超限。频谱耦合度提升至78.6%,比上次高7.4个百分点。

“可以试。”她说。

“但不能在打印舱。”他补充,“得在真实环境,否则测不出干扰源的真实反应。”

她看向观测窗外。模型残骸还立在月壤平台上,只剩一层灰白基底,像被啃光的骨头。地球悬在远处,蓝得刺眼。

“下次,我们不让它褪色。”她说。

“前提是,干扰源不会升级。”他调出尘流监测图,“它已经知道我们在调频。”

“那就再快一点。”她把音叉频率微调至4.41hz,“比它快半步。”

他看着她的操作,突然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红色?”

她顿了一下。“朱砂是六色之首,象征地脉之血。敦煌壁画千年不褪,靠的就是它和矿物的共振。母亲教我,色是文化的锚点。”

“可月壤不是敦煌岩层。”他说,“它没有记忆。”

“现在有了。”她调出“安”字生成时的晶格数据,“它记住了第一个字。我们正在教它第二个。”

他没再问。他知道她在赌,赌月壤能承载文明的重量,赌颜色不只是装饰,而是某种更深层的协议。

他们把chI-d1协议推入联合验证流程。系统提示:“需双首席联署,当前权限不足。”林浩调出越权协议界面,准备再次插入星图仪零件。苏芸按住他的手。

“别用Ω权限。”她说,“这次,我们要让它自己通过。”

他看了她一眼,收回手。

协议被提交至评审队列。工程组默认拒绝所有非结构参数变更,文化组尚未形成统一立场。赵铁柱的日志里写着:“频率微调0.03hz,相当于在风暴眼里调整伞骨角度,纯属自杀式操作。”阿依古丽提出保留意见:“若能证明结构稳定性,可考虑试点。”夏蝉的备注只有一句:“茶盏反光有新纹路,与上次不同。”

协议卡在第四级。

林浩回到私人舱室,取出墨斗。线绳在微重力中悬停,末端继续震颤,频率仍是4.37hz。他把它缠在腕表外圈,模拟天圆地方的结构。星图仪零件在表盘下微微发烫,像在回应某种信号。

他闭眼,回想母亲最后一次修复壁画的场景。她用朱砂勾线,手很稳,但呼吸已经断续。她对他说:“颜色会比人活得久,浩浩,你要让它有根。”

他睁开眼,打开终端,把L-07协议重新命名,加入一段新注释:“预沉积非为效率,而为存续。格物之极,在于护其所重。”

协议自动同步至chI-d1项目组。

苏芸正在调整频率响应曲线。她把4.41hz设为基准,加入动态偏移算法,让音叉频率在4.40-4.42hz之间微幅震荡,形成“频率滑步”,避免被锁定。

“干扰源是智能的。”她说,“我们得更狡猾。”

林浩站在她身后,看着屏幕上的波形图。两个信号在频谱上交错,像两把刀在对砍。

“它不想让我们留下颜色。”他说。

“那我们就偏要留下。”她按下参数锁定键,“而且,要让它知道,这是谁的颜色。”

协议最终版本生成。系统弹出提示:“chI-d1方案待审,当前支持率41%。”

她没等投票结束,直接调出下一阶段准备清单:打印头校准、氧化铁微粒浓度测试、外部暴露舱预备。

林浩看着她的侧脸。她指尖还沾着朱砂,像没擦干净的血。

“下次打印,我来操作。”他说。

她点头,没说话。

终端突然震动。chI-d1协议被系统自动归类为“非标准文明输出”,标记与“安”字事件相同。元数据层新增一行小字:“反律协议已记录,响应窗口开启。”

她盯着那行字,手指在桌面上划出“反”字,又划掉,改成“应”。

“它收到消息了。”她说。

林浩看着墨斗线绳,它还在颤,频率没变。

但幅度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