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神秘的地质数据
陈锋的匕首在空中颤了半息,辐射仪的读数还没落定,林浩已经转身走向数据终端。他没再看那把刀,也没问数值,只是把腕表上的银丝一圈圈缠回星图仪边缘,动作像在修复某个看不见的断裂。
唐薇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冰川雷达剖面图在屏幕上展开,三层结构清晰可见:表层月壤,中段冰晶沉积带,底部是异常高密度的岩层。但问题出在中间——一条贯穿南北的暗色条带,呈脉状延伸,宽度恒定,边缘锐利得不像自然形成。她戴上次声波翻译耳机,低频信号流进耳道,化作一段断续的音调。那声音不像是震动,倒像是……呼吸。
“不是冰。”她说,“是通道。”
林浩站在她身后,盯着那条脉状结构。他调出鲁班机组最近七十二小时的构件裂纹分布图,叠加到地质剖面上。裂纹路径与地下断层的走向重合度超过百分之八十六。这不是巧合。上次打印头喷出的涂层能在特定频率下过滤脑波干扰,现在看来,月壤本身可能早就“知道”该往哪走。
“你确定数据没被污染?”他问。
唐薇摘下耳机,从保温舱取出一支密封管。里面是半毫升淡黄色液体,凝结自南极冰芯中的“侏罗纪气泡”。她用滴管取了一小滴,落在终端边缘。液体缓慢摊开,在干燥环境中析出微晶,排列成不规则的点阵。她没解释,只是把镜头拉近,将晶体结构与地下脉状体的雷达反射率做比对。两者的波形嵌套吻合。
“这不是伪造。”她说,“是回声。远古大气在回应地下的东西。”
林浩没再质疑。他调出YH-5区的地形演变记录,放大安德烈曾站立的观测点。四十七分钟内,月尘堆积形成了一个“弃”字。现在,那个位置正位于地下脉状体的正上方。系统标记“废弃结构”,月壤改写符号,涂层自主引导应力——所有异常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某种东西在筛选,也在等待。
他打开通讯频道:“召集核心组,十分钟后主控室开会。”
会议室的灯光调到了最低。全息投影悬浮在中央,展示着唐薇的地质模型。林浩把构件裂纹图层叠加上去,两条线几乎完全重合。
“我们一直在修的墙,”他说,“可能正建在一条活脉上。”
陈锋坐在角落,匕首平放在桌面上,刃口朝外。他没戴手套,指尖轻轻压在辐射仪探头上。数值稳定,但握柄温度比正常高出0.8度,和昨天一样。
“反对。”他说,“YH-5区的月尘能改写符号,现在你说地下有脉?谁保证那不是陷阱?上次系统自动标记‘弃’字,这次派队下去,会不会直接标成‘葬’?”
“正因为有标记,才必须下去。”林浩调出鲁班机组的最新日志,“裂纹路径已经和地质断层同步。如果我们不停工,下一批构件会继续按它的‘设计’成型。这不是故障,是干预。我们不是在建造广寒宫,是在帮它修路。”
“那更不能去。”陈锋声音压低,“你打算让谁当探路的耗子?赵铁柱?夏蝉?他们脑波已经出现过同步异常。上次安德烈发病,你还记得他哼的是什么?《胡笳十八拍》。现在地下的东西能共振月壤,能影响涂层,谁能保证它不会直接从耳朵钻进脑子?”
“所以才要有限勘探。”林浩切到新界面,“三人小队,地表作业,不深入,不接触未知结构。目标只有两个:采样、扫描。任务时长不超过四小时,通讯中断立即撤回。”
“人选呢?”陈锋盯着他,“你心里已经有名单了。”
“赵铁柱负责采样系统,夏蝉做全息建模,王二麻子保障安全。”
陈锋冷笑:“王二麻子可以,但夏蝉不行。她的宇宙适应症已经影响定向判断,茶盏偏斜两度多,你让她在月面走直线?”
“偏移稳定在2.3度内。”苏芸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手里拿着夏蝉最近七十二小时的茶盏方位记录,“误差恒定,说明神经系统已建立补偿模型。她不是失衡,是换了一种平衡。”
陈锋没看她,只问:“你担保?”
“我担保。”苏芸走进来,把记录放在桌上,“而且,她的建模能力是唯一能还原地下结构三维形态的手段。你总不能指望靠匕首划地画图吧?”
陈锋的手指在匕首柄上轻轻敲了两下,像在计算概率。最终,他点头:“可以。但王二麻子必须带队,安全权限最高。阿依古丽替下夏蝉,她的应力模拟经验能应对突发地形塌陷。”
“不行。”林浩直接拒绝,“阿依古丽的羊毛毡模型依赖触觉反馈,月面低重力下手感失真。夏蝉的全息投影才是关键。这是技术决策,不是安保演练。”
“那我不同意任务启动。”陈锋站起身,“没有安全冗余的勘探,就是自杀式投放。”
会议室陷入沉默。投影还在运行,地质脉状体的波形图缓缓旋转。就在僵持的瞬间,角落的控制屏闪了一下,一行小字浮现在投影边缘:“地载万物,藏奸于静。”字体古拙,像是手写篆体。三秒后,自动清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