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 第328章 星象台的启示:未来的文化之路

罗令把那粒黑种放进陶罐,搁在讲台角落。土是赵晓曼从老槐树下取的,没筛,带着碎根和虫壳。她每天浇水,不多,刚好润透表层。第三天,芽顶破土,细得像针,颜色发紫。

直播架在窗边,镜头对着星象台的方向。王二狗蹲在后排,手搭在手机支架上,指节粗,动作却轻。“真要播?”他抬头,“上次刚火起来,人就来了。”

罗令没答,走到台前,把残玉从脖子上取下来。玉面朝上,放在一块青石垫板上。他手指擦过边缘,那道细裂痕已经看不出痕迹,像是从未存在过。

“它从上游来。”罗令把陶罐端起,转向镜头,“没问谁准不准它活。”

弹幕跳了一下,几行字飘过:“种子还能当开场?”“这老师又要搞什么?”“等下,这不是前两天河里冲上来的那种?”

赵晓曼接过话:“我们护了三年的山,不是为了把它锁起来。就像这课,讲了,才有人听。”

王二狗挠了挠耳朵,没再说话。他把支架调低半寸,让镜头能扫到整个星象台区域。

太阳升到中天前,罗令走到台心。地面刻纹呈环状展开,中心有个拇指大小的凹槽。他把残玉轻轻放进去。

石面微震,不是晃,是内部有东西被唤醒。刻线一寸寸亮起,由内向外,像水波扩散。投影从台面升起,先是模糊一团,接着凝成一道光柱,直指正南方。

“现在是北京时间十一点五十七分。”罗令声音不高,但传得远,“三分钟后,正午。”

光柱开始收束,变细,变直。十二点整,它缩成一点,落在台心凹槽正上方,静止不动。

“无影时刻。”他说,“太阳在头顶正中,影子藏进自己脚下。”

弹幕停了一瞬,然后炸开:“真的没影子!”“地面是平的,不可能这么准!”“北京天文台今天报时差了一秒多!”

罗令调出手机,投屏到背景板上。两张数据图并列:一边是国家授时中心的实时记录,误差1.3秒;另一边是星象台光点稳定时间,横轴标着“0”。

“它不是日晷。”他说,“它是校准器。古人用它调节节气、定耕种、测水位。每到冬至、夏至,村里老人还会来这儿看光落的位置。”

“那不就是个老土办法?”一条弹幕跳出来,“能算什么高科技?”

罗令没反驳。他走到台侧,掀开一块石板,下面藏着一组青铜齿轮,锈得厉害,但结构完整。他用手电照进去:“这些齿数,对应的是木星运行周期。每十二年,齿轮转满一圈,会触发一次地下鸣钟。”

“哪来的钟?”有人问。

“在小学地窖。”赵晓曼接话,“前年修墙时挖出来的,铜锈里嵌着字——‘星动则水动,人随天行’。”

王二狗突然笑了一声:“我爷以前总说,下雨前耳朵痒,是因为‘天上齿轮转了’。我还当他是瞎扯。”

罗令重新站回台心。“这套系统不靠电,不联网,但它比现代仪器更稳定。过去八百年,它只偏过两次。一次是乾隆年间地震,一次是去年水坝开工。”

弹幕静了几秒。

“所以……它是活的?”一个ID写着“考古生”的观众发问。

“它一直活着。”罗令说,“只要有人记得怎么用它。”

话音落,后台提示音响起。一条留言被顶到最前:“核心技术不应轻易公开,应由专业机构接管。”

罗令看了眼屏幕,没删,也没回。他转身打开随身硬盘,插进直播设备。

“密码。”他对着镜头,“是‘水行有道’。”

弹幕刷屏:“三年前环评报告那句!”“他们删了这句话,现在又用它开锁!”“这密码,是血写的。”

数据库加载完成,星象台全部结构图、运行原理、校准方法全部公开。包括地下引水道与天文刻度的联动机制,节气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对应曲线,甚至修复记录——哪块石板是王二狗亲手补的,哪根铜轴是赵晓曼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这不是我的成果。”罗令说,“是八百年来守它的人,一代代写的书。读者越多,书越活。”

直播间人数突破百万。剑桥一位研究古代天文学的教授发来消息,通过翻译软件打出一行字:“你们的‘天人感应’系统,比萨顿胡基早两千年。”

没人鼓掌。屋里静得能听见陶罐里嫩芽伸展的声音。

残玉还在台心,光已经暗了,但表面仍有微弱波动,像呼吸。

赵晓曼伸手想取,罗令拦住她。“别碰。”他说,“它累了。”

王二狗盯着玉看:“刚才亮那么久,是不是耗太多了?”

“不是耗。”罗令轻轻盖上石板,“是它知道,该歇了。”

窗外传来脚步声,是孩子们放学回来。他们排成两列,站在操场边,开始唱节气歌。声音清亮,一句接一句:

“冬至一线长,

星落水中央。

立春雷未响,

根动土先香……”

罗令走到窗边。风把歌声卷进来,也带进一片蕨叶,打着旋,落在讲台上。

他没去捡。

弹幕忽然慢了下来,一行字停在中间:“原来文化不是守住一座台,是让所有人,都能站在上面看天。”

赵晓曼低头看陶罐。那根紫芽又长了半寸,顶端裂开,露出一点嫩绿。

王二狗把手机支架转了个方向,让镜头对准天空。云层裂开一道缝,阳光斜切下来,正好落在星象台顶部。

光斑移动极慢,沿着刻纹前行。走到第三道环线时,残玉在石板下轻轻颤了一下。

罗令把手伸进口袋,摸到那半块玉。温的,不烫,也不凉。

他没掏出来。

孩子们还在唱。

唱到“清明雨不急,新火煮旧茶”时,王二狗忽然抬手,指向台面。

光斑停住了。

不是卡,不是偏,是稳稳定在一处刻度上,像被什么接住。

罗令走过去,蹲下。

刻度旁边,有个小符号,以前没见过。像是水纹,又像树根,盘在一起,中间空出一个眼。

他伸手,用指甲轻轻刮了刮表面。

石粉落下,露出底下一点青痕。

喜欢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