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刚停,山风还刮着,罗令已经蹲在日晷南侧的石坪上。李小虎裹着军大衣,手里攥着圭表尺,哈着白气凑近:“老师,真得现在测?”
“就现在。”罗令没抬头,手指捏着放大镜边缘,镜片压在晷针投影的末端,“子夜过后,影子最稳。”
李小虎屏住呼吸,把尺子轻轻贴上石面刻线。罗令眯眼对焦,调整了三次角度,记下第一组数据。接着换位置,再测,再记。三次读数,笔尖在本子上划出三道平行线,末尾都停在同一个刻度——比理论值偏了0.3度。
“不是仪器问题。”罗令合上本子,声音很轻,“是它本来就这样。”
李小虎愣住:“可……九星连珠的热力模型,差半度都会偏,要是灯位传热不准,地脉共振就接不上。”
“那就得搞清楚,这0.3度,是错,还是对。”
他收起工具,往小学方向走。赵晓曼在文化站等消息,桌上摊着几本县志。她听见脚步,抬头:“测完了?”
“偏了。”罗令把本子递过去,“0.3度,稳定存在。”
赵晓曼翻到中间一页,手指在一行字上停住:“《万历二十三年,地动三日,裂隙出泉,山体南倾寸余,星位偏三刻’。”
“三刻?”李小虎凑过来,“那是多少?”
“古代一度分四刻。”赵晓曼抬头,“0.3度,正好三刻。”
屋里静了几秒。
李小虎张了张嘴:“所以……不是我们测错了,是地动过?”
“是古人修好了。”赵晓曼轻声说,“他们知道地会动,星会偏,所以留了这0.3度的余量。”
罗令没说话,转身从包里取出残玉,放在桌上。玉片青灰,表面有细密裂纹,像干涸的河床。他闭眼,深呼吸,指尖轻触玉面。
片刻后,他睁开眼,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草图——那是他昨夜梦中浮现的星图轮廓,北斗居中,二十八宿环列,中央一道光轨直指冬至正午的日影路径。
他把草图铺在桌上,拿尺子比对县志里的星位记载,又对照实测的晷影角度。然后,他在纸上轻轻画了一条反向弧线,将整个星图逆时针旋转0.3度。
赵晓曼凑近看。
原本错开的星轨,一点点对上。北斗的勺柄,刚好嵌入梦中那道光轨的起点;心宿二的位置,与日晷底座的凹槽重合;就连梦里那道模糊的红光,此刻也恰好落在小学操场的标记点上。
“它……合上了。”赵晓曼声音发紧,“完全重合。”
罗令盯着图纸,手指在星图边缘缓缓移动:“他们不是算错了,是算到了八百年后会偏。这0.3度,不是误差,是校准码。”
李小虎站在一旁,看着那张纸,忽然觉得手心发烫。他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说,祖宗建村时,是看星象定的灯位,说“星不动,地不动,心脉就不散”。他一直当是迷信。
现在他明白了——那不是拜天,是建系统。
“所以……”他嗓子有点干,“我们现在点灯,其实是在接他们的信号?”
“对。”罗令收起图纸,“他们留了路,我们得走上去。”
赵晓曼拿起手机,把县志原文拍下来,发进村群,只写了一句:“先人记下了地震,也改好了星图。我们没丢,只是晚了八百年才看懂。”
消息发出去不到三分钟,群里炸了。
“老祖宗早知道地会动?”
“那咱现在按他们改过的图点灯,是不是也算传下去了?”
“我爹说,他爷爷那辈就传话——灯不能灭,灭了山要塌。”
罗令没看手机,他把残玉收回口袋,又取出U盘,插进电脑,把校准后的星图存进去。文件命名很短:“星轨_修正版”。
“王二狗在小学等。”他说,“把这个给他,放直播机里。”
赵晓曼点头:“明天直播,你就用这个?”
“不用讲。”罗令拔下U盘,“让他们自己看。真东西,差一度都立不住。”
李小虎站在门口,忽然想起什么:“可……赵崇俨那边,会不会也懂这个?”
“他不懂。”罗令往外走,“他只信报告,不信地动过。他以为古人是蒙的,其实人家早算到了。”
三人走出文化站,天还没亮,风刮得人脸生疼。罗令抬头看山顶,卧龙峰轮廓黑沉沉的,林子里有车灯亮了一下,又灭了。
他没多看,径直往小学走。
王二狗已经在操场边搭好直播台,备用机连着电源,屏幕亮着。他接过U盘,塞进贴身衣袋:“要不我今晚就睡这儿?”
“不用。”罗令摇头,“你回去睡。明天才是正经事。”
王二狗咧嘴:“那我明早五点来,给你烧水。”
罗令点头,转身走进教室。黑板上还留着昨天的图解,九个灯位连成环,中间标着“心脉”。他拿起粉笔,在“心脉”下方加了一行小字:“误差0.3度,系明代地震修正值”。
写完,他退后一步,看那行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