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还在海风里飘着,船头的铜铃轻轻晃,余音断续。罗令站在主控台前,盯着声呐屏上那个静止的轮廓。它不再移动,也不再发出波动,像一头沉睡的巨兽伏在海底沙床上。风势已经缓下来,云层裂开几道口子,透出灰白的天光。
他低头看了眼胸口的残玉。那半块青玉贴着皮肤,温而不烫,但能感觉到一种细微的震颤,像是心跳的回响。
“可以下了。”他说。
赵晓曼从舱内走出来,手里拿着防水探灯和记录板。她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刚才那场风浪耗去了太多力气,但她眼神依旧清亮,手腕上的玉镯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
王二狗带着两名村民已经穿好潜水服,正检查氧气瓶和牵引绳。他一边拧紧头盔卡扣,一边嘟囔:“这回可别再整什么‘海眼开’‘龙脊动’的戏码,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连着折腾。”
罗令没笑,只把一张手绘图递给他:“主舱位置在这里,门上有三道环纹,中间那个是活扣。别用工具撬,按我说的做。”
王二狗接过图,瞄了一眼:“又要割手?”
“血滴在纹心,叩三下。”罗令说,“节奏是——短、短、长。”
王二狗咂了下嘴,把图塞进防水袋:“行吧,反正我现在也是‘文化人’,讲究仪式感。”
绳索缓缓放下去,三个人顺着锚链沉入水中。海面恢复了平静,只有轻微的波纹荡开。赵晓曼站在船边,盯着水下摄像传回的画面。起初是模糊的沙影,接着,船体轮廓逐渐清晰——那是一艘长约二十七米的古船,船首雕着鹢鸟头像,舷侧镶嵌着青铜鳞片状饰件,虽被珊瑚覆盖,仍能看出当年的恢弘气度。
“找到了。”王二狗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水下的沉闷感。
画面推进,主舱门出现在镜头中央。铁锈与珊瑚交错,几乎封死了整扇门。赵晓曼放大图像,发现门环上刻着一组细小符号——正是残玉梦中反复出现的古越族结绳记号。
“是他。”她低声说。
罗令闭上眼,指尖轻抚残玉。梦境瞬间浮现:先民跪在船头,一人割掌,血滴门环,青光闪现,门自启。那不是祭祀,是验证血脉的仪式。
“开始了。”他对赵晓曼说。
水下,王二狗依言割破指尖,将血按在门环中央的凹槽。他深吸一口气,用指节轻叩三下——短、短、长。
刹那间,门缝泛起一道幽青光晕。珊瑚层如枯叶般剥落,铁锈簌簌掉落,整扇门无声向内滑开。
“开了!”王二狗声音发颤,“真开了!”
摄像机随他们推进,穿过幽暗通道,进入主舱。内部比预想的完整得多,木质结构虽腐朽,但格局清晰。四壁挂着仿制罗盘,桌上摆着陶罐、竹简,甚至还有半卷未燃尽的麻绳灯芯。
“全是假的。”赵晓曼快速扫过画面,“罗盘铜质不对,陶胎太新,竹简上的字迹是描上去的。”
罗令点头:“有人想骗后来者。”
赵晓曼取出光谱笔,一一点扫。当笔尖划过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小罗盘底座时,仪器发出轻微蜂鸣。
“这个。”她放大图像,“含高岭土,成分和青山村后山的土层一致。”
罗令让王二狗小心取下那枚罗盘。它比其他的小一圈,青铜表面布满细密水纹刻痕,中心凹槽处刻着四个古篆——“罗赵共守”。
他取出残玉,贴近罗盘表面。
玉面微震,随即浮现出同样的四字铭文,笔画完全重合。
“是真的。”赵晓曼声音轻了,“这船,真是咱们祖上留下的。”
罗令没说话,只是将罗盘翻转。背面刻着一行更小的字:“舟为家,海为田,守者不迁。”下面还有一枚印记,形如双鱼交尾,正是青山村族谱末页的封印图样。
“这不是商船。”他说,“是归舟。”
赵晓曼忽然想起什么,摘下腕上玉镯,轻轻放在罗盘中心。
嗡——
一声低鸣自罗盘内部响起。青光暴涨,一道光幕自中心升起,投影出一幅覆盖南海的星图。数十条航线交织如网,每条线上标注着补给点、暗礁区、季风带,甚至还有几处沉船坐标。最中央,一条主航线从青山村外海起始,贯穿整个南洋,终点指向一处未命名岛屿。
光幕下方,浮现出一行古越文:“舟为家,海为田,罗赵守之,万世不迁。”
王二狗在水下看得目瞪口呆:“这……这是导航图?咱们祖宗当年跑得比现代货轮还远?”
赵晓曼盯着那行字,手指微微发抖。她终于明白外婆临终前那句“你身上流的不是普通血”是什么意思。
罗令伸手轻触光幕,画面随之移动。当他划到其中一条支线时,光点闪烁,弹出一段记录:“癸未年七月初九,罗氏令舟载药三十七石,救南屿疫民。”
“这是家训。”他低声说,“不是做生意,是救人。”
赵晓曼收回玉镯,光幕渐隐。罗盘恢复平静,但那股青光仍在表面流转,像是未说完的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