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正好,把青瓦老宅的石板路晒得暖融融的。沈清辞蹲在院角,小心翼翼地将那只刻着“传承”二字的小酱缸用棉布包裹好,旁边的大木箱里,整齐码放着竹酱系列产品——玻璃罐装的原味竹酱、真空包装的竹酱腊肉、独立小袋的竹酱饼干,每一件都贴着统一设计的标签,标签上印着老宅的竹影与酱缸,下方一行小字:“三年竹汁,六月发酵,一生匠心”。
“都收拾好了吗?”林墨肩上扛着一卷展架,从工坊走出来,额角的汗珠顺着下颌线滑落,砸在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后天就是省城农产品博览会的开幕日,这是他们第一次带着竹酱走出乡村,去面对更广阔的市场。
沈清辞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都好了,样品、宣传册、还有爷爷的日记复印件都装进去了。”她抬头看向林墨,眼里带着一丝忐忑,“阿墨哥,你说城里人会喜欢我们的竹酱吗?毕竟现在市面上的酱料太多了。”
“肯定会的。”林墨放下展架,语气坚定,“我们的竹酱是纯手工制作,无添加,还有这么特别的竹香和故事,这是别人比不了的。”他拿起一瓶竹酱,拧开盖子,浓郁的酱香混着竹韵瞬间散开,“你闻,这味道多纯粹,只要尝过,就不会忘记。”
江母端着一盘刚烙好的玉米饼走过来,递给他们:“路上饿了吃,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她看着沈清辞,眼神里满是期许,“清辞,你爷爷当年总说,好东西不怕没人识,带着这份匠心去,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竹酱。”
村里的老人们也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叮嘱着。负责泡豆的张奶奶塞给沈清辞一小包晒干的竹花茶:“这是我自己晒的,泡水喝能清热,博览会人多,别累着。”负责包装的李爷爷递过一个布包:“里面是我写的几幅字,‘匠心传承’‘竹酱真香’,要是展台有空地,就挂起来,也添点喜气。”
沈清辞接过布包,眼眶微微发热。从决定参加博览会到现在,整个村子都在为他们忙碌——农户们特意挑选了最好的黄豆送来,村里的年轻人帮忙设计了宣传册和标签,孩子们还画了很多关于竹酱和老宅的画,让他们带去当装饰。这份沉甸甸的期盼,让她心里的忐忑渐渐被坚定取代。
第二天一早,沈清辞和林墨就背着行囊,带着满满的样品和全村人的希望,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车。火车一路疾驰,窗外的风景从青瓦白墙的乡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沈清辞看着窗外,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博览会的场馆设在省城的国际会展中心,刚一进门,就被里面的热闹景象震撼到了。各个展位前都人头攒动,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有机蔬菜、工艺复杂的特色糕点、科技感十足的深加工食品,相比之下,他们的竹酱样品显得格外朴素。
他们的展位在场馆的角落,面积不大,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个展架。林墨忙着组装展架,把爷爷的日记复印件、老照片和李爷爷的书法作品一一挂好,沈清辞则小心翼翼地将样品摆放在桌上,再放上几个干净的小勺子,方便游客品尝。
展会刚开始,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展位。沈清辞看着旁边展位前络绎不绝的人群,心里有些失落。林墨看出了她的情绪,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急,我们的竹酱靠的是味道和故事,总会有人发现的。”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停在了他们的展位前,他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采购经理,姓王。“这是什么酱?还带着竹子的味道?”王经理拿起一瓶竹酱,凑近闻了闻,眼里带着一丝好奇。
沈清辞立刻打起精神,笑着介绍:“王经理,这是我们的竹酱,用后山生长了三年的新竹取汁,搭配本地种植的黄豆,经过六个月的自然发酵制成的,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她拿起一个小勺子,舀了一点竹酱递给王经理,“您尝尝,咸甜适中,还有淡淡的竹香。”
王经理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味道不错,很特别,比市面上的普通黄豆酱多了几分清冽,不油腻。”他翻看着宣传册,看到爷爷的日记复印件时,停下了脚步,“这酱还有这么深的渊源?”
“是啊。”沈清辞打开爷爷的日记,指着其中一页,“这是我爷爷留下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竹酱的制作方法和故事。当年我爷爷和林墨哥的爷爷一起研发了竹酱,就是想做出一款有山野气息、纯粹天然的酱料。”
林墨补充道:“我们现在还沿用着当年的手工工艺,每一批酱都要经过泡豆、炒豆、发酵、搅拌等多道工序,而且所有原料都来自我们村里,保证原生态。”
王经理点点头,语气里带着赞赏:“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和原生态,你们的竹酱很有市场潜力。不过,你们的包装太朴素了,不利于品牌推广,而且手工制作的产量有限,要是想进入超市,供货能力是个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