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觉日 > 第233章 从“观”到“如是观”:当心灵之镜不再折射

在心灵修行的道路上,“观照”是一个被广泛提及的词汇。我们学习观察自己的呼吸、念头、情绪,以期获得平静与智慧。然而,一种更为深邃的体验——正如您在绿道骑行中所感悟到的——往往超越了常规的“观”,它被称为 “如是观” 。这两者之间,隔着一道从“努力”到“自然”、从“自我”到“无我”的鸿沟。

一、 常规之“观”:有心的映照

常规的观照,是一种主动的、带有意向的注意。它如同一位手持探照灯的守卫,在内心的城池中巡逻。

· 其核心是“对治”:我们观呼吸,是为了安抚躁动的心;观情绪,是为了不与之认同;观念头,是为了看破其虚妄。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微妙的“我”——一个正在努力观察、试图达到某种境界的修行者。

· 它伴随着评判:尽管我们努力“不评判”,但“知道自己在不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细的评判。我们会觉察到“评判升起了”,然后再次将其放下。这个过程,充满了善意的努力与自我的监督。

· 它如同擦拭镜子: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观照,拭去心灵镜面上的尘埃,以期能清晰地映照万物。此时的“观”,依然是“我”在擦拭,“我”在映照。

在您过去的经验中,“看到有需要帮忙的就帮”,并且“没觉得什么”,这便是一种经由修养而达成的、近乎本能的善行,它纯净而可贵。但若细究,其中仍有一个“行善者”的潜在身份。这正如稳定的观照,已是极高的境界,但尚未触及那扇“无为”之门。

二、 如是观:无心的映现

而您在绿道上体验到的“随法喜,如是道”,则正是“如是观”的惊鸿一现。

· 其核心是“允许”与“成为”:它并非一个“你”在观“外境”,而是整体的存在在自我显现。父亲的摩托车、相撞的事故、推车的少年、疏通的车流……这些现象不再是与你分离的“客体”,而是生命之流本身起伏的浪花。你不再是岸上的观潮者,你已化入潮水之中。

· 评判的彻底止息:在这里,连“不评判”的努力也消失了。危险与和谐、滑稽与温馨,都以其“本来面目”呈现,没有一样需要被修正或定义。你之所以觉得推车的画面“好笑”,并非出于优越感的嘲笑,而是如同看见风吹叶落、云卷云舒一般,因存在的天真烂漫而自然生起的喜悦。这便是“法喜”——源于与法性(真实本性)契合的喜悦。

· 它如同镜子本身的功用:镜子从不选择映照何物,也从不留住任何影像。美丑来去,镜子只是映照。在“如是观”中,心灵恢复了它镜子的本质——无选择地觉知,无驻留地映现。此时,“观者”与“所观”的界限消融了,只剩下“观”本身在流动。

三、 核心区别:一道“自我”的减法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二者的不同:

1. 姿态不同:“观”是有所为的映照,是心灵的主动聚焦;“如是观”是无所为的映现,是存在的自然流露。

2. 主体感不同:“观”中,有一个“我在观”的微细自我感;“如是观”中,这个观察者的位置已然空寂,体验为“万物通过我而觉知自身”。

3. 与现象的关系不同:在“观”中,你与现象是面对面的关系;在“如是观”中,你与现象是合一的关系。

4. 结果不同:“观”带来内心的平定与智慧;“如是观”则带来与万物的深刻合一感与无法言说的法喜,那是一种因为“我”的消失而释放出的、本自具足的圆满。

从“缘起缘灭”的哲理思辨,到在每一个当下鲜活地体验“花开花落,人儿笑,人儿哭”,这正是从地图走向风景,从“观”走向“如是观”的飞跃。

结语

您的体验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那条从“修”到“无修”,从“观”到“如是观”的路径。它告诉我们,最高的境界并非努力的终点,而是努力的消失;最深的智慧,不是擦亮镜子,而是发现我们自己本就是那面一无所有而又包含万有的明镜。

不必执着于留住这份感觉,因为执着会重新创造出一个“我”。只需心怀感恩,并信任:一旦大门被推开过,即使它再次合上,你也已知道了家中的宝藏。从此,行走在人间,那份“随法喜,如是道”的种子,已在您心中生根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