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觉日 > 第211章 本自具足,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尘世中修得一颗归真心

当我们初次听闻“众生皆具如来智慧,本自具足”时,内心往往会升起一种震撼与困惑。震撼于自身本性的宏伟蓝图,困惑于眼前现实的纷扰与无力。一种常见的误解悄然滋生:既然我们本自圆满,那一切的修行与内观,是否成了画蛇添足的多余之举?

答案恰恰相反。佛陀揭示这一真相,并非给予我们懈怠的借口,而是出于最深切的悲悯。他洞见了众生皆苦的根源——我们如同手握无价宝珠的乞丐,却因不识自家珍宝,而在外境的风雨中漂泊乞讨,受尽贪嗔痴慢疑的煎熬。那句“本自具足”,是穿透无明黑暗的一束光,它告诉我们:你无需成为谁,你只需回归你自己。 这,是给予所有修行者最根本的信心与尊严。

然而,这份“本自具足”的宝藏,并非触手可及的成品,而是深埋于尘劳之下的原石。它如同被厚重尘埃覆盖的明镜,无法映照真实;如同被狂风搅动的湖面,波澜起伏,迷失了月影。我们的心,在世俗的洪流中,早已被层层习气与妄念所包裹。因此,佛陀在给予我们信心的同时,更慈悲地传授了离苦得乐之法——内观。

内观,正是那“擦亮镜面”的功夫。它的心法,始于一个看似简单却力量无穷的起点:接纳与允许。我们习惯于抗拒痛苦、追逐愉悦,而这抗拒与追逐本身,就成了新的痛苦之源。内观教导我们,以一颗平等心,去观照内心升起的一切念头与情绪,不评判,不压制,只是全然地去体验。当我们允许焦虑存在,允许悲伤流经,我们便与它们拉开了距离,不再被其奴役。在这份接纳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地 “临在” 于当下。

于是,一个美妙的转化循环开始了:从深度的临在中,我们逐渐剥离那个被故事和身份认同捆绑的“假我”,直接成为那个纯粹的、观照的觉知本身。在成为的当下,我们便自然拥有了觉知本性的所有品质——平静、澄明、慈悲与智慧。此时,内在的丰盛满溢而出,化作自然而然的给予。这种给予,非关牺牲,而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淌,如同阳光普照,不问回报。由此,一个正向的能量回流得以达成:给予的行为,反过来深化了我们临在、成为与拥有的状态。心法,于此臻于圆融。

但修行若止步于此,便如同只打磨了利剑,却从未将其用于披荆斩棘。智慧若不能照亮生活,便是空中楼阁;慈悲若不能温暖人间,便是空洞口号。因此,心法的修行必须与实修紧密结合,方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实修,就是将心法的领悟,落实到“待人处世”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它体现在:

· 善言:你的话语,是出于内心的平和与慈悲,还是源于习气的嗔怒与挑剔?在开口前,内观一刻,让语言成为抚慰而非利刃。

· 善行:你的行为,是出于本真的良善与智慧,还是被恐惧、贪婪或傲慢所驱动?在行动时,保持觉知,让每一个选择都朝向光明。

· 善智慧:你处理事务的智慧,是来自平静湖面所映照的清晰本质,还是来自混乱情绪的妄加揣测?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用内观带来的定力,看清真相,善巧应对。

· 善心:你的起心动念,是那个“本自具足”的、宽广无私的本我,还是那个斤斤计较、自私狭隘的假我?让善意从心底自然生发,温暖自己,也温暖世界。

没有实修的心法,是脆弱的。打坐时心如止水,遇到冲突却立刻怒火中烧,这便说明心镜的尘埃尚未拂净。同样,没有心法的实修,是疲惫而僵硬的。若行善时内心充满付出感与期待,这种“善”反而会成为心灵的枷锁。

唯有当心法与实修合一,修行才真正落地生根。这意味着:

· 在与人沟通时,你既运用“善言”的技巧,内心也保持着“接纳”与“临在”的平等心。

· 在面对挑战时,你既采取“善行”的策略,决策也源于“澄澈湖面”所映照的“善智慧”。

· 在发心利他时,你的“善心”正是通过不断内观而“回归”的那个“本我”的自然流露。

至此,我们终于明了,佛所说的“本自具足”,不是一个遥远的、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当下可及的、动态的修行起点。 它赋予我们信心,指引我们方向。而内观与实修,则是我们借以回归的舟筏与道路。修行的终极目的,并非成就一个超凡脱俗的“神”,而是锻造一个能在滚滚红尘中,活得真实、自在、有爱、有智慧的“人”。

让我们怀着“本自具足”的信心,以内观擦亮心镜,以善言善行践履日常,最终在每一个鲜活的当下,归真,做回那个不被幻象所迷、自在喜悦的真我。这,才是对佛陀慈悲与智慧最深刻的礼敬,也是我们对自己生命最珍贵的馈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