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觉日 > 第122章 圆融之境:以心法读经典,于生活中修行

读书,究竟所为何求?是为了成为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两脚书橱”,还是为了在言谈交往中引经据典,赢得一时的钦羡?于我而言,这些皆是末节,是买椟还珠。真正的读书,其本质是一场 “由术入道” 的修行,其终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堆砌,而在于悟得心法,成就内心的圆融无碍,从而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真正地游刃有余,从容自在。

一、从迷到悟:跨越“二元对立”的陷阱

我曾一度陷入读书的迷障。与友人激烈争论某部经典中字句的精确对错,执着于训诂考据的细枝末节,仿佛真理就藏在那毫厘之间的辩驳之中。然而,我非但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越读越僵化,内心充满了是非对立的紧张感,与经典所欲传达的鲜活智慧,隔阂如山。后来我方幡然醒悟,我错把手段(文字、考据)当成了目的(领悟智慧),深深地陷入了 “二元对立” 的思维陷阱之中——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这种割裂与对抗的心态,恰恰背离了古典智慧最核心的精神:圆融。

二、何为圆融:内在的和谐与通达

那么,何为“圆融”?它远不止是处世技巧,首先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与通达。我们的心若固执如方,有棱有角,则行走世间,处处碰壁,看万物皆是对立与矛盾;心若能修得如圆,饱满而灵动,则处处皆可通融,能包容差异,能转化矛盾为统一,能于无常中见恒常。

将此心法用于读书,便焕然一新。再读经典时,我不再急于评判“这句话是否过时”、“这个观点是否绝对正确”,而是静下心来,穿越文字的表象,向内自问:“作者透过这些文字,究竟想传递何种心法与精神?” 当视角从外在的评判转为内在的吸收与融汇,智慧的活水便仿佛找到了源头,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我的心田。

三、得意忘言:心法的领悟与活用

这个方法,便是古人所说的 “得意忘言”——得其内在的意蕴与精神,而忘却外在的、具体的言辞枷锁。

· 读《弟子规》,“父母责,须顺承”不再是必须机械遵循的冰冷教条。我悟到,其背后欲传递的心法是 “感恩与心疼” 。外在的形式会随时代而变,古人的“晨昏定省”可以化为今日的一个问候电话,但那份让父母安心、体恤其心情、使其顺心的孝心本质,亘古常新。

· 读《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并非仅仅在描述水的物理形态,而是在传授一种 “不争而胜” 的至高处世心法。一旦掌握了这份如水般的柔软、谦逊与包容,我们便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化解无数因固执、强硬而引发的刚性冲突。

我们无需,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经典的字句。但当那核心的心法真正融入血脉,它便成为了一种内在的本能。当生活中遇到具体情境时,那份早已悟得的智慧会自然涌现,不着痕迹地指导我们的言行,这便是“用到时,它自己就用出来了”,无需刻意回忆与套用。

四、万法归宗:圆融是修行的落脚点

由此,所有外在的“法门”与“手段”才被赋予了灵魂。没有内心的圆融作为根基,所有的沟通技巧、处世策略都不过是浮于表面的权谋,终难长久;而一旦有了心法的指引,那么待人接物、行事创业,无一不是 “道” 的生动展现,充满了创造性与生命力。

我们读书,最终是为了将书中的道理化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达到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圆融境界。那是一种极致的自由——内心了了分明,外在行为自然合乎天道人伦,无所勉强。

【觉照时刻 · 宝贵的自由】

当内心修得圆融,我们便能在万千法门中自在穿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任世事如何变幻,皆能万变不离其宗。

这,或许就是读书、修行能带给我们最宝贵、也最真实的礼物——一种内在的、不受外境羁绊的、深刻的自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