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 > 第48章 薪火相传——献祭遗忘,点燃传承

意识的海洋深处,凌笑的声音坚定而清晰,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指令,而是一种近乎于哲学的宣言。

“系统,我要献祭的,不是任何实体,不是具体的人或物。我要献祭的是一种概念,一种趋势,一种笼罩在这座古镇,笼罩在‘云水腔’之上的无形枷锁。我称之为‘被遗忘的进程’,是那种导致一项璀璨文化传承断裂、后继无人的‘文化衰减力场’,以及所有关心它的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名为‘绝望’的情绪!”

这番话语在数据层面构成了极为复杂的请求。

系统那亘古不变的电子音第一次出现了长达数秒的沉默,似乎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度运算。

空气中那股若有若无的压抑感,仿佛也因为凌笑的宣言而凝滞了。

终于,系统的回应在凌笑的脑海中响起,带着一种纯粹理性的评估口吻:“目标分析中……正在解构‘被遗忘的进程’、‘文化衰减力场’及‘绝望感’……确认为高价值、高阶抽象概念集合体,属于人文领域负面发展趋势。启动献祭价值评估模型……”

“评估标准启动:一、该文化载体(云水腔)的历史独特性与艺术价值。二、该文化载体的当前濒危程度。三、该文化载体的消逝对人类文明多样性造成的潜在损失。四、该负面趋势的扭转难度与因果链复杂性……”

“综合判定……目标确认为可献祭的高阶抽象概念。献祭执行。”

话音落下的瞬间,凌笑并没有看到任何惊天动地的异象。

没有光柱冲天,没有能量漩涡。

他只是感觉到,一种长期盘踞在心头,也弥漫在整个云水古镇空气中的阴翳,正在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被缓缓抽离。

就像一台无形的巨型净化器,将空气中所有沉闷、消极的粒子尽数吸走。

老街上那些褪色的雕花窗棂,仿佛在精神层面被擦拭一新;戏台的梁柱上积攒了数十年的尘埃与落寞,其附着的“衰败气息”正在消散。

那些回荡在巷陌间、属于老人们的叹息声,似乎也变得轻了一些。

这是一种玄奥而真实的感觉,是气场的转变,是命运轨迹的修正。

“献祭完成。正在进行价值结算……”

“无形的‘文化衰亡趋势’已被抽取、转化。获得点数: 750,000点。”

“当前总点数:7,556,350点。”

“系统提示:此次获得的献祭点数,体现了挽救‘云水腔’这一文化瑰宝所具备的‘等价’潜在价值。该价值包含了其历史意义、艺术成就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文化影响力。”

七十五万点!

仅仅是献祭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趋势”,就获得了如此巨量的回报。

这证明了凌笑的判断是正确的。

拯救一个濒临灭绝的文明火种,其意义远超破坏一座城市,或抹除一个组织。

这是创造,是守护,是逆转熵增的伟力。

然而,凌笑的脸上没有丝毫喜悦。

这七十五万点,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背负着使命。

它们不是战利品,而是救命的血清。

他没有丝毫迟疑,立刻下达了第二道指令,语气比之前更加决绝:“系统,将刚刚获得的这七十五万点数,一分不留,全部转化为支撑‘云水腔’传承与复兴的‘契机’与‘生机’!以最温和、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将它重新注入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之中!”

“指令确认。正在执行反向注入。转化模式:机遇播撒、灵感激发、关注度引导……”

这一次,依旧没有任何炫目的光效。

但一股比之前被抽离的衰亡之气更加磅礴、更加温暖的无形能量,如同春日解冻的溪流,悄无声息地从凌笑的身上弥漫开来,温柔地、细致地融入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空气,甚至每一个与此相关的人的潜意识深处。

这股能量没有强行改变任何人的思想,它只是像一位技艺最高超的园丁,为一片几近板结的土地松土、施肥、引来源头活水,然后静待那些早已埋藏深处、却无力发芽的种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

契机,已然悄然播撒。

古镇西街,陈记戏服铺的后院。

年逾古稀的陈师傅,正就着昏黄的灯光,抚摸着一件破损的蟒袍,眼神浑浊而落寞。

这几天他总觉得心口堵得慌,连拿起针线的力气都提不起来。

几十年的坚守,好像真的要到头了。

他甚至在想,等自己这把老骨头入了土,这些压箱底的宝贝,是烧给自己,还是任其腐朽。

就在这时,一阵夜风穿堂而过,吹得窗纸沙沙作响。

陈师傅莫名地打了个激灵,但那不是寒意,而是一股久违的振奋感,如同年轻时第一次登台前,那种混杂着紧张与激动的电流,瞬间窜遍了四肢百骸。

他混沌的脑海中,一段几乎已经遗忘的、只存在于师父口传心授中的古老唱段,竟毫无征兆地变得清晰无比。

那独特的转音,那繁复的板式,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呈。

紧接着,是另一段,又一段……那些濒临失传的、支离破碎的“云水腔”精髓,此刻仿佛在他脑中自动归档、拼接、修复。

“不行!不能就这么没了!”

老人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急,险些碰倒了桌上的茶杯。

他眼中浑浊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燃烧的火焰。

他冲到布满灰尘的书桌前,颤抖着双手铺开宣纸,研好陈墨,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奋笔疾书。

他要将这些突然“活”过来的记忆全部记录下来,一个字,一个音符都不能少!

他要和死神赛跑!

与此同时,镇上一间普通的民居里。

二十出头的青年小张,正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地刷着短视频。

屏幕上光怪陆离,从搞笑段子到游戏直播,内容快速切换,却没一个能真正抓住他的注意力。

他生于斯长于斯,对镇上老人们口中念叨的“云水腔”,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那咿咿呀呀的调子,在他听来比催眠曲还乏味。

正当他准备划走一个舞蹈视频时,手机屏幕不知为何卡顿了一下,页面自动刷新,一个推送视频突兀地占据了整个屏幕。

视频的封面是一个妆容奇特的戏曲演员,标题也平平无奇:《被遗忘的声音——云水腔》。

“切,又是这种老古董。”小张下意识地想划走,但不知为何,他的手指却停住了。

视频自动播放,一段苍凉而悠扬的唱腔伴着简单的配乐流淌出来。

奇怪……今天的耳朵好像不太一样。

他竟然从那听不懂的唱词和独特的旋律中,听出了一丝难以言喻的韵味,一种仿佛刻在骨子里的、来自故乡的亲切感。

他破天荒地没有划走,反而将视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看完后,他点开评论区,发现和他一样“偶然”刷到并产生兴趣的本地年轻人,竟然不止一个。

“这调子……好像也没那么难听啊?”他挠了挠头,鬼使神差地点进了视频发布者的主页,想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云水腔”片段。

好奇的种子,就这么在心底埋下了。

数百公里外的省城,一所大学的教职工宿舍灯火通明。

民俗学专家王教授正对着电脑屏幕唉声叹气。

他最近的一个研究课题陷入了瓶颈,需要寻找一个足够独特又尚未被充分研究的地域性文化作为突破口。

他翻阅了大量文献,却始终找不到那个能激发他灵感的“唯一”。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随手点开了一个学术资源聚合网站,准备做最后一次搜索。

就在这时,网站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栏里,一条毫不起眼的链接“恰好”出现在了最顶端——《关于“云水腔”声学特征与流变史的初步考据》。

“云水腔?”王教授愣了一下,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似乎是某个偏远地区的小众戏曲,资料稀少,不成体系。

本想忽略,但“声学特征”四个字却勾起了他的兴趣。

他顺手点了进去,只看了几页,他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

这篇零星的文献中提到的发声技巧和音乐结构,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

这简直是一块未经雕琢的文化璞玉!

强烈的学术直觉告诉他,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

他立刻关掉所有无关的页面,开始全网搜索与“云水腔”相关的一切信息。

半小时后,他猛地一拍大腿,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当即做出决定:立刻向学校申请经费,下周就组织一个考察队,亲自去那个叫云水古镇的地方,进行一次抢救性的田野调查!

云水古镇,文化馆办公室。

馆长李明正为一份年终报告愁眉不展。

关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年都是那些陈词滥调,缺乏亮点,更争取不到什么实际支持。

特别是“云水腔”,眼看就要人亡艺绝,他虽心急如焚,却始终拿不出一套真正可行、能打动上级的方案。

就在他烦躁地丢下笔,准备去走廊抽根烟时,一股莫名的清流涌入脑海,思路豁然开朗。

那些之前困扰他的预算问题、传承人激励机制、宣传推广渠道……一个个解决方案清晰地浮现出来,并且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

他像是被文曲星附体一般,重新抓起笔,文思泉涌。

一份题为《关于建立“云水腔”活态传承生态体系的紧急抢救性保护计划书》的详细报告,从他的笔下一气呵成。

计划书中,从建立数字化音像资料库,到与旅游产业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再到推动其进入中小学乡土教材,每一个环节都翔实具体,操作性极强。

写完最后一个字,李馆长看着这份凝聚着自己全部心血和突来灵感的计划书,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他有强烈的预感,这份报告,将彻底改变“云水腔”的命运。

站在古镇的最高处,凌笑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那股沉重、压抑的“衰亡之气”已经被一股温和而坚韧的“生机”所取代。

整个古镇的文化气场,就像一片久旱逢甘霖的土地,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剧变,但地下的根系已经开始疯狂地汲取水分,无数新芽正在积蓄力量,准备破土。

这才是最高明的干预,润物细无声。

夜风拂过他的衣角,身旁的苏雯不知何时已经站定,眼神中带着一丝探寻。

“我们能做的已经做了,”凌笑收回目光,望向远方沉睡的镇子,轻声对她说,“剩下的……”“……就看这颗种子,能否在这片土地上,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参天大树了。”

凌笑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播种者看待田野的笃定。

苏雯歪了歪头,美丽的眼眸里写满了困惑与惊奇。

“种子?我不太明白……但我感觉,这里的空气好像……变了。不再那么沉闷了,像是雨后的清新。”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真的能嗅到泥土与草木复苏的芬芳。

“你感觉到的,就是生机。”凌笑微笑着解释道,“我无法强行让一棵枯树开花,也无法命令一条干涸的河重新流淌。我所做的,不过是引来了一场恰到好处的春雨。种子,一直都在人们心里。那些坚守的老人心里有,那些看似漠不关心的年轻人心里也有,只是被厚厚的尘土覆盖了。现在,雨水渗了下去,就看它们自己了。”

苏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她无法理解这背后的原理,但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凌笑所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充满善意与智慧的事情。

她看向凌笑的侧脸,在清冷的月光下,那份平日里的淡然多了一丝造物主般的温情。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云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时,那些被悄然播下的“契机”,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交汇、碰撞,迸发出第一簇火花。

文化馆馆长李明,一夜未眠,却精神矍铄。

他将那份一气呵成的计划书反复修改、润色了十几遍,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天刚亮,他就抱着这份足以改变“云水腔”命运的文件,准备第一时间冲向县里的文旅局。

可他刚推开办公室的门,就和一个同样行色匆匆的身影撞了个满怀。

“哎哟!”

来人是陈记戏服铺的陈师傅。

老人一夜未睡,双眼布满血丝,但那眼神中的光芒,却比二十岁的年轻人还要炽热。

他怀里紧紧抱着一沓厚厚的、墨迹未干的宣纸,纸张边缘甚至还带着清晨的露水。

“李馆长!正好!我正要找你!”陈师傅顾不上寒暄,激动地将怀里的宣纸摊在李明的办公桌上,“你看看!这些!全都是我想起来的!濒临失传的《祭江》全本唱腔,还有《望乡台》的十六种指法……我记下来了,全都记下来了!”

李明俯身看去,只一眼,他的双手也开始颤抖起来。

他虽不是专业的演员,但作为文化馆长,他深知这些手稿的价值。

这不仅仅是文字记录,这是“云水腔”被抽走的魂魄,如今,它回来了!

他抬头,难以置信地看着陈师傅。

而陈师傅,也同样激动地看着他手中的计划书。

“馆长,你这是……”

“陈师傅,你这是……”

两人异口同声,随即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个有了最详实的复兴蓝图,一个找回了最核心的艺术宝藏。

拼图的两块关键部分,在这一刻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了一起。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李明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他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变为狂喜,最后几乎是吼着对电话那头说:“欢迎!热烈欢迎!我们云水古镇全体人民,随时欢迎王教授和您的考察队大驾光临!”

挂掉电话,李明兴奋地一拍桌子:“陈师傅!天大的喜讯!省里最有名的民俗学专家王教授,要带队来咱们这儿,对‘云水腔’进行抢救性田野调查!他说,这是填补国内戏曲研究领域空白的重大课题!”

外部的权威认可与学术支持,这块他们过去求都求不来的拼图,也“恰好”在此刻,自己送上了门!

而在古镇的另一头,早餐店里热气腾腾。

青年小张正和几个朋友吃着早饭,嘴里却不像往常一样聊着游戏和网红,反而神神秘秘地说道:“哎,你们昨天刷到那个‘云水腔’的视频没?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听着还挺带劲的。”

“切,就那咿咿呀呀的调子?”一个朋友不屑道。

“嘿,你别说,”另一个朋友却接过了话头,“我也刷到了。开头那两嗓子,真有点苍凉的味道。我爷爷以前老哼哼,我都没感觉,昨天一听,心里还咯噔一下。”

“是吧是吧!”小张找到了知音,“我还在网上搜了搜,发现这玩意儿历史悠久着呢,好像还挺牛的。”

好奇心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会在年轻人的圈子里迅速蔓延。

一场关于“云水腔”究竟是“老古董”还是“潮文化”的小小辩论,就在这市井的烟火气中,悄然展开。

站在临河的茶馆二楼,凌笑和苏雯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们能看到兴冲冲跑出文化馆的李馆长,看到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什么,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那股由沉寂转向活跃的流动气息。

“你看,”凌笑端起茶杯,轻轻吹散氤氲的热气,“火种从未熄灭,它只是在等待一阵恰到好处的风。”

苏雯看着他,眼波流转,由衷地轻声说:“你就是那阵风。”

凌笑摇了摇头,目光投向远方,那眼神深邃而平和。

“不,我只是吹动了风铃。是他们自己听到了声音,并选择了追寻。”

薪火相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神明般的恩赐,而在于唤醒凡人心中本就存在的、对美的向往与守护的决心。

云水古镇的天,彻底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