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 > 第34章 万校曙光——系统性慈善的宏伟蓝图

那张覆盖了整面墙壁的巨大电子地图上,华夏的壮丽山河以数据的形式静静流淌。

凌笑的目光从西北的戈壁缓缓移向西南的群山,最终落在那一个个代表着贫困与落后的暗色斑点上——那些沉寂在卫星影像中的村落,像被遗忘的墨渍,无声地渗入大地褶皱。

修路,能解决一时的物资流通,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发展,但那条“断头路”上,孩子们背着书包翻越山脊的身影,才是刺痛他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刺。

视觉中浮现的是清晨薄雾里模糊的小人影,听觉仿佛捕捉到鞋底摩擦碎石的沙沙声,触觉甚至能感受到他们肩头磨破布料下微微凸起的骨头。

路断了可以再修,但一个孩子求知的黄金时期若是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

一代人的希望,也就此断绝。

许多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缺失和机会的不公。

与其在下游不断地打捞溺水者,不如到上游去,修建一座坚固的堤坝。

他深吸一口气,鼻腔里是指挥中心恒温系统散发的微凉金属气息,转身面向身后的瑞雯,也像是在对虚空中无处不在的系统下达指令。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基金会不能再这样零敲碎打地解决问题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才是一切的根本。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孩子,无论出身贵贱,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看到真正的‘曙光’。”

话音落下时,指尖划过空气,激起一圈轻微的静电嗡鸣。

凌笑的手指向那张巨大的地图,指尖划过一道宏伟的弧线,仿佛要将整个国度拥入怀中。

“我决定,启动‘万校计划’。”

苏雯湛眼眸中闪过一丝惊异,瞳孔深处映出跳跃的数据流光,但随即便被极致的冷静与专注所取代。

一万所学校,这是一个足以撼动国本的数字,一个近乎疯狂的构想。

凌笑看出了她的想法,继续说道:“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我们有能力做到。不过,这个计划需要一个绝对高效、精准无误的中枢大脑。苏雯,你的任务要变了。”

他直视着她,语气无比郑重:“我需要你留在我身边,作为‘万校计划’的数据中枢和我的首席顾问。外勤的勘察和监督,有无处不在的纳米机器人;计划的具体执行,有基金会的专业团队。而你的任务,是坐镇中枢,整合所有传入的信息,分析每一个潜在的风险,洞察全局,帮我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你的价值,不在于单枪匹马的冲锋,而在于运筹帷幄的宏观统筹。”

苏雯挺直了脊背,没有丝毫犹豫,郑重地一点头:“是,先生。保证完成任务。”

她的声音清冷如冰泉滴落石面,却蕴含着某种坚定的共振。

她明白,这才是她真正能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地方。

一个覆盖全国的超级工程,其信息处理量将是天文数字,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浪费甚至灾难,这正是她所擅长的领域。

“系统,”凌笑转向虚空,“开始为‘万校计划’进行赋能。”

“指令确认。‘万校计划’赋能模块启动。”

冰冷的系统音落下的瞬间,凌笑面前的电子地图风云变幻。

无数条数据流如同璀璨的星河汇入其中,地图上的信息维度瞬间被提升了无数个层级。

首先是选址模型。

系统调用了全国最新的地理信息、人口普查、区域经济、现有教育资源分布等所有公开数据库,甚至包括了气象、地质灾害风险等非传统数据。

仅仅三秒钟,地图上便亮起了一万个金色的光点,每一个光点都代表一所学校的最优选址,它们精准地覆盖了全国教育资源最薄弱、需求最迫切的环节,如同神之一手,落子无悔。

紧接着,标准化的设计图纸开始生成。

系统资料库中弹出了数十套经过精密计算的校舍设计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考虑了抗震等级、防火标准,还融入了环保材料、节能设计和模块化建造理念,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从北国的严寒到南疆的湿热,每一套图纸都针对当地气候环境进行了优化:北方墙体加厚并嵌入相变保温层,南方屋顶倾斜角度精确至17度以利排水防潮,教室朝向则依据全年日照轨迹调整,最大限度引入自然采光。

然后是师资解决方案。

一份完整的师资支持体系被构建出来。

其中不仅包括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更设有配偶远程就业通道、子女优先入学权、年度轮岗休假制度以及“荣誉返乡教师”媒体宣传机制——让人愿意来,更能留得住。

一套从入职到精通的系统化培训流程正在加载,虚拟现实教学模拟舱已准备就绪,新教师可在三维场景中演练课堂管理、应急处置与跨文化沟通。

最后,是数字化教育包。

系统集成了一整套国内最顶级的课程资源库,从启蒙教育到高中课程,应有尽有。

同时,一个强大的远程教育平台被搭建起来,能够让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通过低延迟量子通信网络,与京沪的顶尖名师实现“面对面”教学。

音频传输采用自适应降噪算法,即使背景传来鸡鸣狗吠,也能清晰分辨老师讲解的每一个字节;触控式学习终端表面覆有抗摔涂层,即便跌落泥地仍可正常运行。

看着眼前这套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凌笑的眼神愈发坚定。

他打开系统界面,没有任何迟疑,再次向“曙光基金会”的账户注入了资金。

“系统调用第七级权限,激活‘星链信托池’中的储备金。跨境清算通道已通过量子加密验证,资金将以分拆微流形式注入国内合规托管账户,全程符合现行金融监管框架。”

“转账金额:2000亿华元。”

数字跳动,一笔足以让任何国家财政部门都为之侧目的巨额资金,悄无声息地流入了基金会的账户。

资金的流向一如既往地公开透明,每一笔支出都将被记录在案,供全球查阅,但其来源,依旧是那个无人能解的谜。

早在公告发布72小时前,系统已向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推送了初步匹配评分与潜在候选点清单。

那些原本教育资源薄弱却治理高效的地方,早已摩拳擦掌,静待天降机遇。

指令下达后的十分钟内,系统已完成全部法律文书生成、媒体通稿撰写与全球发布节点部署。

凌晨三点十七分,凌笑在最终确认页签下电子签名。

那一刻,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

当天,“曙光基金会”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对外公布了“万校计划”。

消息一出,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社会舆论。

就在公告发出的下一秒,首批一千所学校的详细选址信息、建筑标准与招标公告,同步发布在了基金会官网上。

没有任何预热,没有任何延迟,一切都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效率,即刻启动。

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感知型纳米机器人,已经通过物流无人机、邮政包裹和空气循环系统,如同肉眼不可见的尘埃,扩散至全国那上万个被选定的项目点。

它们无声地渗透进土壤,附着在未来的工地上,一个庞大而无形的监控网络在顷刻间构建完成。

地基勘测的深度与密实度是否达标,运抵现场的钢筋水泥是否符合最高标准,施工队的每一个操作流程是否严格遵守规范,项目资金的每一笔拨付是否与工程进度精确匹配……所有的一切,都在纳米机器人的实时监控之下。

虽然纳米群可以实时采集混凝土初凝状态的数据,但精确化学成分仍需提取样本送往移动检测舱。

三分钟后,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标号偏差仅为测量误差,警报自动解除。

海量的数据流以光速汇集,实时回传到“蜗牛号”的指挥中心。

在这里,苏雯已经进入了她的新角色。

她面前展开着一张巨大的全息虚拟屏幕,上面是跳动着无数数据的全国项目进展仪表盘。

资金流动图如奔腾的江河,异常预警提示像夜空中的星辰般不时闪烁。

她的手指在空中轻盈地划过,无数数据窗口随之开合。

“报告先生,0037号校点,位于云贵高原,初步勘测数据显示,承建方提供的混凝土样本标号疑似异常,低于设计标准0.5个百分点。已指令该区域纳米机器人进行交叉验证,三分钟后出具最终成分分析报告。”

“西北区域的师资招聘初步接触遇阻,当地平均薪资水平较低,我们的方案吸引力足够,但人才库本身匮乏。建议启动跨省招聘预案,并对愿意前往该区域的教师额外增发15%的偏远地区补助。”

苏雯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她能从每秒钟数以万亿计的数据洪流中,精准地提炼出最关键的核心信息,并附上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供凌笑进行最终决策。

在系统、苏雯和纳米机器人的三位一体协作下,这个庞大到足以让任何组织都望而止步的“万校计划”,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冷酷的精确度,稳步推进。

当第一千零一座“曙光小学”的奠基仪式在全国各地同步举行时,晨光刚刚洒落在华北平原的麦田上,西南山区的雾气尚未散尽。

推土机的履带碾过荒草覆盖的土地,扬起第一缕尘烟。

机械臂缓缓放下刻着编号的界碑,金属与泥土碰撞的闷响通过地面传导至远处村民的脚底。

整个建筑行业陷入短暂的失语——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准、如此迅疾、如此不留情面的推进节奏。

这不是传统的慈善工程,而是一场由数据驱动的社会重构战役。

挖掘机轰鸣响起的那一刻,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女孩扒在工地围栏外,怯生生地望着这片即将变成学校的空地。

她的眼睛清澈明亮,像极了当年蜷缩在福利院角落里的自己。

那一瞬,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

眼前是滚烫的现实,耳边是山呼海啸般的赞誉,而灵魂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回到了那个一切开始的夏天——彼时,他还是个蜷缩在阴影里,心中只装着个人恩怨与生存焦虑的迷茫少年。

何曾想过,自己手中微不足道的力量,竟能撬动整个世界,掀起如此波澜壮阔的浪潮。

“主人,舆情热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峰值。”苏雯的声音将凌笑从短暂的回忆中唤醒,冷静的数据流如同清泉,注入他沸腾的思绪。

虚拟屏幕上,信息瀑布般刷新。

“史诗级的慈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来自民间与教育界最直白的欢呼。

无数网民自发地将“曙光未来”基金会的标志p到了各种图片上,从历史名画到航天飞船,用一种近乎狂欢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敬意与激动。

切换到另一个界面,是各地方政府的动态。

数十个省市的负责人争先恐后地联系基金会,姿态放得极低,只求“万校计划”能优先考虑他们的辖区。

然而,当他们拿到基金会那份厚达数百页、由系统精密制定的选址标准、建筑规范和财务透明度协议时,热情瞬间被冷静取代。

那是一种混杂着敬畏与压力的复杂情绪——他们渴望这份天降的甘霖,却又对基金会那不近人情、堪比军规的专业标准感到头疼。

这是一个无法塞红包、无法走后门、一切凭数据和标准说话的神秘组织。

最高层面的反应则更为微妙。

教育部多次召开内部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曙光未来基金会。

一方面,他们对这个凭空出现、以雷霆之势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这一世纪难题的“义举”乐见其成,甚至在政策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绿灯。

但另一方面,基金会那深不见底的资金来源、神出鬼没的执行团队和无懈可击的技术壁垒,让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感到了一丝本能的不安与好奇。

数个部门的联合调查组早已成立,却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所有线索都在海外某个复杂的金融节点上戛然而止,查无可查。

这头在阳光下行善的沉默巨兽,其真身究竟隐藏在何等深邃的迷雾之中?

外界的喧嚣与猜测,在此刻的凌笑看来,不过是背景音。

他关掉了那些纷杂的信息,只留下一张覆盖整个神州大地的动态地图。

地图上,代表着“曙光小学”选址确认、开始动工的绿色光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零星几个,迅速蔓延、增多。

它们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被精准地撒向这片土地最贫瘠、最需要灌溉的角落。

每一个光点的亮起,都意味着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破土而出,意味着成千上万孩子的命运轨迹,将因此而改变。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而宁静的成就感。

它不同于献祭某个目标后那种短暂而剧烈的快感,而是一种创造与建设带来的、沉甸甸的踏实。

他仿佛能看到,十年、二十年后,从这些学校里走出的无数身影,将成为这个国家新的栋梁。

“这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方式,一点一滴,但系统而持久。”苏雯的声音在他身边响起,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汇报,而是带着一丝由衷的赞叹,“主人,您正在创造历史。”

凌笑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地图西南角一个刚刚由黄色(规划中)变为绿色(已开工)的光点上。

那是全国第一批开工的学校之一,位于一个他从未听过的偏远山村。

系统界面平稳地运行着,庞大的数据流驱动着这场遍布全国的宏大工程,精密得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

或许,是时候去亲眼看一看了。

他想去看看那些图纸上的建筑如何在现实中拔地而起,想去听听工地上机器的轰鸣,想去感受那片土地上人们最真实的期盼。

“苏雯,帮我规划一条路线。”凌笑轻声说道,手指在地图上那个遥远的光点上轻轻一点,“就去这里。”

他只想作为一个无名的过客,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亲眼见证自己播下的第一颗种子是如何发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