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3 章:活动**,众人赞叹
晨光已升至中天,静思园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辉,廊下悬挂的茉莉花串被暖风拂动,清甜的香气混着古琴的松木气息,在空气中织成一张温柔的网。路智站在墨韵堂的台阶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 “文心令”—— 青铜的凉意透过绸带渗进皮肤,却压不住心头的暖意。方才报名加入文化复兴队伍的书生们还围在他身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如何印刷琴谱、开设棋社,眼中的光芒比阳光还要炽热。
“路公子,吉时快到了!” 柳儿抱着一把崭新的桐木琴匆匆跑来,裙摆上的墨竹刺绣在风里轻轻晃动,“苏坊主和周棋圣都在湖心亭候着,就等您示意开始了。”
路智点点头,目光扫过园内 —— 禁军们仍按既定路线巡逻,玄影阁的人混在游客中,袖口微露的匕首寒光被宽袖遮住;李大人正与几位官员站在东侧回廊,似乎在低声交谈,从他们的神色看,往日的疑虑已淡了大半。可当视线掠过假山阴影处时,路智的心头还是微微一紧 —— 那里有一道黑影一闪而过,快得像一阵风,却逃不过他连日紧绷的神经。
“李大人!” 路智快步上前,声音压得极低,“假山那边有异动,让玄影阁的人去看看,别让宵小之辈坏了正事。”
李大人立刻会意,不动声色地抬手摸了摸腰间的玉佩 —— 那是与玄影阁约定的信号。片刻后,两个穿着青布长衫的 “游客” 便朝着假山方向走去,手中的折扇看似随意摆动,实则在调整防御姿势。
“放心吧。” 李大人拍了拍路智的肩膀,语气里带着笃定,“陛下派来的暗卫也到了,藏在御赐的‘文脉永续’匾额后面,就算有突发状况,也能及时应对。”
路智这才稍稍放心,随着柳儿走向湖心亭。此时的湖心亭已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孩子们骑在父亲的肩头,手中举着自制的纸琴纸棋;文人雅士们则捧着茶盏,目光灼灼地盯着亭中央的琴案与棋桌 —— 那琴案是前朝紫檀木所制,桌面上还留着淡淡的琴痕;棋桌则是新制的梨花木,棋盘纹路由工匠手工镌刻,每一道都透着细腻。
“铛 ——” 一声清脆的磬响划破喧闹,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苏坊主端坐琴案前,今日她换了一身月白色罗裙,领口绣着银丝琴纹,月光般的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深吸一口气,指尖轻搭在 “流泉” 琴的琴弦上 —— 昨夜匠人用鱼鳔胶修补的裂痕已被淡青色漆料覆盖,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唯有琴尾 “知音” 二字的刻痕,仍透着岁月的温润。
第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那琴音清冽如晨露,从指尖流淌而出,顺着湖面的微风扩散开来,落在每个人的耳畔。起初是《高山流水》的开篇,旋律舒缓如溪流漫过青石,苏坊主的指尖轻挑慢捻,琴弦颤动的细微声响都清晰可闻;周松年则坐在棋桌旁,手中捏着一枚黑子,待琴音转急时,“笃” 的一声轻响,棋子落在棋盘中央的 “天元” 位,声音不高,却恰好与琴音的节奏相合。
“好!” 人群中有人低呼,却立刻意识到打断了演奏,连忙捂住嘴,眼中满是歉意。
琴音渐入**,苏坊主的指尖加快了速度,旋律陡然变得激昂,如瀑布倾泻而下,又似山洪奔涌,每一个音符都带着磅礴的力量;周松年的落子节奏也随之加快,“笃、笃、笃” 的声响与琴音交织,像是千军万马在棋盘上厮杀,黑白棋子的碰撞声,竟比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更让人热血沸腾。
路智站在亭下,看着这震撼的一幕 —— 苏坊主的发丝已被汗水浸湿,贴在额角,却依旧专注地盯着琴弦,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指尖与琴音;周松年的眉头微蹙,每落一子前都会沉思片刻,指尖捏着棋子的力度,透着对棋道的敬畏。他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与器物,而是这指尖的温度、落子的坚定,是一代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这哪里是演奏,分明是在讲一段文化的故事啊!” 身旁一位老农感慨道,他手中还提着半篮刚摘的青菜,却忘了要去集市,只是痴痴地望着亭中,“听这琴音,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我爹带我去文庙,里面的先生就是这样弹琴的。”
老农的话引起了周围百姓的共鸣,有人说起儿时听琴的记忆,有人回忆起祖父教下棋的场景,原本安静的人群渐渐有了低声的交流,却没有丝毫杂乱 —— 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难得的文化氛围,仿佛怕惊扰了琴音与棋韵。
琴音渐缓,落子声也随之轻柔。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周松年落下最后一子,棋盘上黑白交错,竟摆出了一幅 “山河图” 的形状 —— 黑子为山,白子为水,中央的 “天元” 位恰好是一座 “孤峰”,与《高山流水》的意境完美契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