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吴班也不甘示弱,他虽年长,但一颗建功立业的心,却从未冷却。
“陛下!末将虽老,但尚能饭否!末将愿为副将,辅佐魏将军,共取南安!”
一时间,帐内求战之声此起彼伏。
众将争先恐后,生怕这泼天的功劳,落到别人头上。
那些方才还在为“抢劫”二字感到不适的文官,此刻也闭上了嘴。
他们看着那些双眼放光,摩拳擦掌的武将,心中暗自感叹:
陛下此计,不仅是釜底抽薪,更是彻底点燃了这支疲敝之师的斗志!
刘禅看着众将那副争先恐后的模样,心中一热。
这才是他想要的军队!
有血性,敢拼命,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可以舍生忘死!
然而,他没有立刻表态。
他将目光投向了诸葛亮。
他虽然提出了计划,但具体的军事任命,他需要尊重这位丞相的权威。
这是一个姿态,表明他并不会独断专行。
更重要的是,他要让所有人看到,他与丞相,君臣一体,并无嫌隙。
诸葛亮感受到了刘禅的尊重,心中一暖。
他缓缓起身,走到沙盘前,目光在那些请战的将领身上一一扫过。
魏延、马岱、吴班……
每一个,都是沙场宿将,身经百战。
然而,此战的关键,不在于勇猛,而在于谋略。
诸葛亮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奇袭南安,事关重大,非同小可。此战之要,在于一个‘奇’字,一个‘快’字,更在于一个‘变’字。”
他顿了顿,目光首先落在了第一个请战的魏延身上。
“魏文长,勇冠三军,冲锋陷阵,当为帐下第一人。”
魏延闻言,腰杆不自觉地挺得更直了,脸上露出一丝得意。
然而,诸葛亮话锋一转。
“但,”他摇了摇羽扇,“文长性情刚猛,用兵好行险着,易与人不和。此去孤军深入,若与副将生隙,或是一味冒进,不知转圜,则数千将士,危矣。”
魏延脸上的得意瞬间凝固,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丞相说的是事实。他平日里确实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除了马岱,跟谁都处不到一块儿去。
诸葛亮的目光又转向了吴班。
“吴子远将军,老成持重,用兵稳健,守成有余。”
吴班微微颔首,这评价倒也中肯。
“然则,”诸葛亮继续说道,“此战之精髓,在于‘奇袭’二字,需有雷霆万钧之势,一往无前之锐气。子远将军虽稳,却稍欠锐气,恐失战机。”
吴班闻言,默默地退后了半步,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承认丞相所言非虚。
“马伯瞻虽熟悉羌胡,但统兵经验尚浅,难以独当一面。”
马岱的脸上,也露出了失望之色。
紧接着,关兴、张苞、张嶷……诸葛亮一一点评,却又一一否决。
他的每一句评语,都简练而精准,直指各人性格与用兵风格的要害,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这番识人之明,让帐内所有将领,无不心服口服。
可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谁行?
众将都摸不着头脑了。
难道……丞相要亲自领兵?
这个念头,同时在所有人的脑海中浮现。以丞相之能,亲自率领这支奇兵,自然是万无一失。
就在众人以为诸葛亮要当仁不让之时,这位大汉丞相,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没有再看向任何一位将领。
他转过身,面向那位端坐于主座之上的少年天子。
然后,在满帐文武那惊愕的目光注视下,他再次整理衣冠,对着刘禅行了一个大礼,长揖及地。
“陛下。”
刘禅一愣,下意识地便要去扶。
但诸葛亮却退后一步,避开了他的手,声音陡然拔高:
“此计,由您而出。其中虚实变化,攻守之要,也只有您,最为清楚。”
“老臣以为,此战的指挥,非您莫属!”
什么?!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
魏延那张大的嘴巴,几乎能塞进一个拳头!
杨仪的眼睛瞪得滚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王平、马岱、吴班……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天逆转,给震懵了!
让……让陛下亲自领兵出征?!
这……这怎么可以!
天子龙体金贵,万乘之尊,岂能亲冒矢石,深入敌境,行此九死一生之险事?!
万一有个闪失,那……那可如何是好?!
然而,更疯狂的,还在后面。
不等刘禅开口,诸葛亮直起身,目光如电,扫视全场,声音如同金石相击,铿锵有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乃军中常理。”
“但今日,君在军前!”
“则三军将士,皆当听陛下号令!”
话音未落,他再次面向刘禅,高声请命:
“老臣!请陛下,暂领北伐都督之职,全权指挥此战!”
“臣,愿为陛下副手,执掌中军,调度粮草,为陛下看守大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