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村的晨光带着草木的清香,透过谷仓的缝隙洒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欧阳雪一夜未眠,手中紧攥着丁元英昨晚交给她的格律诗股权文件,指尖早已泛白。窗外,阿木带着几个年轻银匠正在打磨新的银饰模具,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清脆悦耳,却搅得她心绪不宁。
“欧总~,早~。”丁元英端着一壶刚煮好的老茶走进来,语气平静无波。
欧阳雪起身让座,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丁先生~,我还是有些不安。格律诗是您一手创办的,我接手后要是搞砸了,怎么对得起您,对得起当年跟着您打拼的兄弟们……?”
丁元英给她倒了杯茶,茶汤清澈透亮,热气袅袅升起:“格律诗不是我的,是每个为它付出过的人的。当年我创办格律诗,是想给王庙村的村民一条生路,让他们明白‘自强自救’的道理。现在交给你,是因为你守住了‘实事求是’的根,这就够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商业就像棋局,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变化。你不用纠结于‘搞砸’与否,重要的是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道。弱势文化的人,总怕‘做错选择’,却忘了‘不选择也是一种错’。你现在要做的,是放下执念,大胆去闯,去试……。”
欧阳雪端起茶杯,温热的茶汤滑入喉咙,心中的不安稍稍缓解。她想起当年格律诗遭遇乐圣起诉时,丁元英也是这样平静地布局,一步步带领格律诗走出困境。她知道,丁元英的信任不是凭空而来,她必须扛起这份责任。
“我明白了……,丁先生……。”欧阳雪语气坚定,“我会尽力做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很好……。”丁元英点点头,“不过,在你正式接管格律诗之前,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做……。”
“什么事……?”欧阳雪问道。
“去王庙村看看……。”丁元英说道,“那里是格律诗的根,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只有回到根源,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
当天下午,欧阳雪就带着肖亚文踏上了前往王庙村的路。车子行驶在山间小路上,窗外的风景越来越熟悉。欧阳雪想起当年第一次来王庙村的情景,那些破旧的房屋,简陋的作坊,还有村民们脸上淳朴而坚韧的笑容,心中感慨万千。
到达王庙村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当年的老作坊已经被新的厂房取代,村里的道路也修得平整宽阔。老村长听说欧阳雪来了,连忙带着几个老村民迎了上来。
“欧总~,您可算来了……!”老村长热情地握住欧阳雪的手,“自从格律诗发展起来,咱们村的日子也好过了。年轻人都回来了,村里盖了新学校,新医院,这都是托了格律诗的福啊……!”
欧阳雪看着村里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丁元英当年布局的成果,是王庙村村民们用双手奋斗出来的。
“村长~,我这次来,是想看看村里的生产情况,听听大家的想法……。”欧阳雪说道。
“好~,好~!”老村长连忙点头,“咱们去厂房看看,正好年轻人都在干活呢。”
走进新厂房,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充满了干劲。欧阳雪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格律诗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欧总~,您看,这是我们新研发的音箱系列,音质比以前更好,价格也更实惠。”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兴奋地向欧阳雪介绍。
欧阳雪拿起一个音箱,仔细端详着。音箱的外观简洁大方,做工精细,音质清晰透亮。她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做得很好。不过,我想知道,你们对格律诗的未来有什么想法……?”
技术员想了想,说道:“欧总~,我们觉得,格律诗不能只满足于国内市场,应该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了解王庙村的手艺……。”
“是啊~,欧总~。”另一个工人附和道,“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拓展市场,才能立足。”
欧阳雪认真地听着,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格律诗要想发展壮大,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不过,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海外市场的规则、文化差异、竞争对手,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晚,欧阳雪住在了王庙村。夜深人静时,她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月光,思绪万千。她想起丁元英说的“回到根源,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心中豁然开朗。格律诗的根在王庙村,在村民们的手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里。只要守住这个根,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第二天一早,欧阳雪就召集了王庙村的村干部和技术骨干,召开了一场座谈会。会上,欧阳雪提出了格律诗开拓国际市场的想法。
“欧总~,开拓国际市场是好事,可我们没经验啊……!”老村长有些担忧地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