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文章一气呵成,丁陌放下笔,又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同时也在等试卷的墨迹晾干。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直至最后收束,结构无误,逻辑链条也通顺。在紧扣经义大旨的前提下,又加入自己对于“天道”与“民生”关系的务实理解。
自己的经义文章赵祎襎看过,基本都能得到几句夸奖。所以丁陌对今日这篇文章也把握十足,当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丁陌经义写得很快,一上午的时间才堪堪过去一半。
百无聊赖中,丁陌抬头望天,直愣愣发呆……
不知道那个老家伙在修罗道怎么样,今日第一场科考,若是顺利,自此便要走入仕途了。
你满意了吧……
正午前后,衙役挨个号舍发放食物清水。
吃食丁陌未动,只是就着清水吃文雁准备的糕点。然后便闭目养神,准备接下来的策论。
未时正始,贡院内锣声响起,首场结束。
衙役过来收走经义试卷,同时发下第二场策论的考题。
《问边陲宁靖与内政修明之要策》
丁陌眼皮一跳,这题目……
这只是县试啊,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哪怕殿试之上,这题也不是这些未参政事的官场‘初哥’能答妥帖的。
这整个贡院,怕是只有丁陌知道,此题紧扣时局,外有北疆、南疆,内有淮南王、凉国公,皆是朝廷心腹之患。
如何平衡边防与内政,正是当下的焦点。
丁陌并未急于动笔,而是盯着试卷,梳理思路。
结合年前年后这段时间的经历,他对“边陲宁靖”与“内政修明”的理解,绝非寻常这些埋头诗书的学子可比。
嗯……或许王恒也会知道点儿内幕,但也不会太清楚。
思量片刻,丁陌提笔破题:
“边陲不靖,其根在内;内修不稳,则边陲永无宁日。”
随即,丁陌以淮南王侵蚀盐课、图谋不轨,以及凉国公冯家拥兵自重、与淮南王暗通款曲为例,
一一论证内政不稳、权臣心怀异志对边防的致命侵蚀。
当然,具体人名、地名,皆以“东南某藩”、“西北某镇”之说代之。只是若有熟悉朝局之人细看,必能窥得丁陌文章所指。
然后便是“修明内政”的数条应对之策:
一曰,整顿盐政、漕运,切断藩镇非法财源;
二曰,澄清吏治,严防地方官员与藩镇勾结;
三曰,安抚流民,垦殖边地,实边固防。
依然走的是务实的路子。丁陌边写边暗笑,这场策论,怕是会有学子写什么要皇帝明德爱民,感动上苍之类虚言套话。
这一题便要淘汰无数学子了。
至于“边陲宁靖”,丁陌主张的则是“慑之以威,怀之以德”。
如今的大纪绝不可轻开战端,尽量稳住周边局势,谋求平定内患的时间。
可以挑几个相对弱小的势力敲打一番,但过后仍要以怀柔之策安抚边民,同时推行王化,促进贸易,使其归心。
而对于应对凉国公、淮南王等尾大不掉之势,则需朝廷稳扎稳打。
在封锁遏制其钱财往来的同时,重新布置军防,或者寻求分化、瓦解凉国公与淮南王之间的联盟,寻找王师一举解决的机会。
全文言之有物,有宏观战略,也有细化措施,引证事例虽经掩饰,但对时局的见识和洞察远超其他学子。
放下笔,丁陌满意地点点头。
自己这篇策论即使不能独占鳌头,也足以让考官另眼相待了。
最后便是试帖诗一首了。
《赋得:萌蘖生高岫,得“凌”字,五言六韵》
丁陌不禁摇头苦笑。
萌者,草木初生的芽,释为“草芽也”。
蘖者,树木被砍后,从根部重新生长出的新枝。
因此,萌蘖的明面含义即为草木新生,破土而出的幼芽,或从砍伐旧根中重新长出的新枝。
破土而出、重新生根……这与自己的命运何其相像。
自己不是就在另一个世界突兀地来到大纪,借助这具身体新长出的“新枝”嘛。
不过无所谓了,萌蘖就萌蘖吧,哪棵苍天大树不是从枝苗长起的。
萌蘖只是起点而已……
想罢,丁陌豪气丛生,笔尖酝足墨汁,挥毫泼墨:
赋得·小松
寸荄初破土,已具拂云能。
莫讶柯条细,终成栋宇凭。
霜皮凝翠色,寒涧养贞棱。
日月精华蓄,风雷气脉承。
虬枝潜郁律,鹤梦绕觚棱。
他日凌云木,九霄第一层。
诗成……丁陌吹干墨迹。
小松起步微末,却怀揣凌云之志;柯条虽细,但终成栋梁;历经风霜,汲取风雷,方能成为最高之处的凌云之木。
今日所有的题目都完成了,丁陌又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试卷,确认没有犯讳、污损这类低级错误,便将试卷平整地放在桌案上。
此时,距离考试结束尚有一段时间,丁陌再次望向远处,心中所想……无人可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