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应变
冬至的无常涧像条被施了魔咒的银带,涧水在一日之内能变三种模样——清晨结着冰碴子,正午沸腾得冒泡,黄昏又化作能没过膝盖的泥浆,岸边的石头更邪门,前一刻还在脚边,转个身就挪到了涧对面,连风都带着股捉摸不定的性子,忽而暖得像春阳,忽而冷得像冰刃。轮回谷的抗轮籽种下去,根须被骤变的水温冻得发脆、烫得发焦,又被泥浆糊得喘不过气,叶片被忽冷忽热的风抽打得卷成了筒——可今天,涧边的稳水台却冒出了片橙黄,是莲心社送来的“抗常籽”从涧岸的碎石缝里钻了出来。橙黄色的叶片上布满会收缩的褶皱,热时展开散热,冷时蜷缩保温,像装了个“自动调温扇”,叶柄里藏着“应变丝”,周医师说那是“天然缓冲器”,能让植株在环境骤变时慢慢适应,根须像弹簧似的盘在石缝里,能随着石头移动而伸缩,分泌出橙红色的“变应胶”,遇水成膜防水,遇热成蜡隔热,遇泥成网防陷,叶心藏着个橙金色的花苞,像握着颗能应对万变的定风珠。
“真能在乱变里活!”涧主裹着件能拆能拼的棉皮袄,冷时穿三层,热时脱得只剩单衣,蹲在稳水台边,看着抗常籽在冰碴与沸水的交替中始终挺着腰杆,“周医师说这变应胶是‘万能防护衣’,比戏法里的百宝囊还管用,俺先前还怕它被折腾得连根烂,现在看,就是水冰得结霜、烫得冒汽,它的根须也能跟着石头挪,一点不耽误长!”他儿子推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从轮回谷学来的“应万变浆”,正往石缝里撒,橙红色的粉末遇冰化水,遇热结壳,遇泥成块,“你看这浆,加了抗轮籽的守真丝粉末熬的,能帮着应变丝缓冲变化,还能让变应胶的转换更快,比往涧边堆柴火、铺草席强——柴火被水泡烂、被冰冻裂,这浆跟着环境变,咋都管用。”
林默站在涧边的望常台,台面用能拼接的石板铺成,石头挪了就重新拼,他手里拿着个铜制的“测变仪”,仪器上的指针随着涧水变化左右摇摆,却始终指着抗常籽所在的区域——那里的指针晃动幅度最小。身边的木箱里装着新铸的“应变章”,章面是带褶皱的橙黄叶托着橙金苞,根须像弹簧般盘在石缝,旁边刻着“通”字,星银的纹路在骤变的光影里泛着灵活的光,像能把所有突变都化解似的。“雷去北边的迷踪林了,”他对踩着移动石块过来的涧主喊,声音被忽冷忽热的风搅得忽高忽低,“那边的树林会自己调换位置,走进去就像进了迷宫,树上的果子早上甜如蜜,下午就苦如胆,落叶还会变成各种动物的样子引诱人偏离方向,我让他带些‘抗踪籽’——是抗常籽和无回谷的抗勾籽杂交的,应变丝能防方位错乱,变应胶能改成辨味胶,褶皱叶能识破落叶幻象。”
黑寡妇穿的麻布衫用活扣缝着夹层,热了就拆,冷了就添,是无常涧的老渡工给做的,说“能跟涧水一起变”,外面罩着件涂了变应胶的皮围裙,防水防烫还防泥,脚上穿的鞋是双层底,底层钉铁掌防冰滑,上层缝软布防泥陷,鞋帮上绑着根细铁链,一头拴在岸边的老树上,免得被移动的石头带跑。她手里攥着捆扎着红绳的随变草,正往稳水台边缘的石缝里塞,草茎能像橡皮筋似的伸缩,石头挪多远,它就拉多长,绑着抗常籽的应变丝标本,红绳在风里忽左忽右,却始终没从草茎上滑落,“这叫‘常障’,”她对帮忙的村民说,“随变草是涧边唯一能跟着石头跑的草,能帮着抗常籽的根须定位新石缝,应变丝标本能引着叶片往温度最稳的地方转,褶皱开合得更及时,还能借草叶挡住飞溅的泥水。”她指着涧边挖的“导变沟”,“那是按轮回谷的法子挖的,把骤变的水流、泥流引向侧面的缓冲塘,沟壁铺着抗常籽的根须标本,能引着根须顺着沟边的石缝伸缩,让变应胶跟着沟里的环境提前转换状态,比人盯着涧水搬石头、架木桥省事多了——变化被引去缓冲塘,稳水台这边就缓多了。”
丫丫和阿苗躲在望常台的应变棚里,棚子的柱子是活的,石头挪了就跟着挪,棚顶铺着能卷能铺的油布,热了卷起来通风,冷了铺下来挡风,画纸铺在能固定在任何石块上的木板上,免得被移动的台面晃掉。画纸上,抗常籽的根须像弹簧般在石缝间伸缩,应变丝在叶柄里像松紧带般拉扯,导变沟的水流、泥流顺着沟壁往缓冲塘走,随变草在台边的石缝里连成串,像道挡常的墙。“这是给迷踪林的人画的,”丫丫用橙笔在画纸上标着涧水的变化时段,特意把抗常籽的位置画在变化最缓的石缝集群处,“阿苗说要标清楚‘叶带调温褶,根如弹簧舒,沟导骤变去,不怕无常促’,让他们知道这籽是怎么跟突发变化打交道的——不是硬顶,是会变、会随、会借力。”
阿苗的皮包里装着本《无常涧应变要诀》,是她和周医师根据骤变特性改的,里面记着“如何在稳水台的活动石缝播种”“怎样用随变草追踪石缝位置”“变化最剧烈时如何给幼苗搭缓冲棚”,每页都贴着带褶皱的叶片或变应胶的标本,摸上去有时凉有时温,却始终带着韧性,不像涧里的石头那样忽冷忽热、硬邦邦的。“这是给涧主的,”她把册子递过去,指着其中一页的插画,“您看这缓冲棚,用可弯曲的竹条和多层布搭的,棚脚装着小轮子,石头动了能推着走,既能挡住骤变的风和水,又能让应变丝的气息透出去,比用石头垒的棚子强——石头棚子挪不动,这棚子能跟着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